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6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文化月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民间小调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惠芬、王凡、侯静宜等。
民间小调
-研究学者
- 李惠芬
- 王凡
- 侯静宜
- 吴靓
- 廖子微1
- 李浔
- 杨志纯
- 杨浪
- 蒲苗
- 郑文静
- 高琨
- 魏晓
- 〔唐〕温庭筠
- 丁艾
- 世华
- 东篱
- 于丽荣
- 于杰
- 付希庆
- 付玉琴
- 付群刚
- 仝云蛟
- 传文
- 何世杰
- 何泽勋
- 余威
- 侯幼珍
- 修海林
- 傅小芳
- 冯安君
- 冯步岭
- 冯蕴中
- 凌再男
- 凌波
- 刘先康
- 刘凯
- 刘向东
- 刘姝
- 刘振东
- 刘晓雯
- 刘永红
- 刘玄恩
- 刘超
- 刘钊
- 匡天齐
- 半夏
- 单怡
- 叶丹
- 叶国光
- 叶异文
-
-
王雅宁;
曹家苗(图)
-
-
摘要:
古老恢宏的中国宫廷,残暴美艳的中国公主,神秘迷幻的东方世界,为爱舍命的猜谜人,敬畏与真爱并存的忠仆柳儿,滑稽戏剧的大臣三人组等人物形象架构出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中国印象"并且丰富了戏剧的元素。歌剧中,一首八音盒奏出的来自中国民间小调《茉莉花》的旋律,拉近了这部西方歌剧与中国观众的距离。作为普契尼的绝笔之作,《图兰朵》这部西方歌剧披着东方异域的"神秘"外衣,讲述着《一千零一日》中这个来自古老波斯的民间故事,在西方歌剧的舞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
-
薄斐;
李莉
-
-
摘要:
“嫁令阔”是对赫哲族民歌的统称,汉语译为小调、小曲,是赫哲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源于民间、扎根民族土壤的赫哲族音乐艺术形式。基于对“嫁令阔”的理解,文章论述赫哲族民间小调“嫁令阔”的概念与基本类型,重点从音乐形式、音乐情感、文化内涵三大维度探究赫哲族民间小调“嫁令阔”的音乐风格,以供参考。
-
-
王士廷
-
-
摘要:
淮剧,作为江苏省三大重点保护剧种,近年来随着淮剧艺术创作的繁荣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那充满浓郁地域特色与风情的淮剧曲调更是朗朗上口,成为淮剧故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伴随戏剧艺术的演出和传播,淮剧曲调中的不少经典唱段更是风靡一时,脍炙人口。在长期历史的演变中,淮剧的音乐基本形成了特定的调式,主要有《拉调》《淮调》《自由调》这三大主调,还有一些与里下河地区民间小调为旋律的一些曲调,由此构成淮剧丰富多采的唱腔音乐。在演出中也由于一些知名演员与作曲家的联袂合作,根据自身的条件与舞台实践,相继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流派,更加丰富了淮剧唱腔艺术。如今随着一台台优秀淮剧剧目的上演,那优美曲调也正以其质朴敦厚、亦俗亦雅的艺术风格和本色多元的艺术特色,成为淮剧爱好者的追捧,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
-
周厅
-
-
摘要:
鄂尔多斯民歌漫瀚调是一种融合蒙汉文化的民族音乐形式,其民间小调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通过分析目前漫瀚调的艺术特色、传承情况与发展现状,总结漫瀚调在民歌音乐传播中的艺术价值,同时对漫瀚调民歌在民族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探究漫瀚调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实现漫瀚调民歌的发展。
-
-
龙江江
-
-
摘要: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民间小调"是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乐曲,它起源于彝族人的生活,却受汉族文化音乐形式的影响,曲风独特、歌词朗朗上口。它具有"彝歌"风格也兼具花灯韵味,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本文从保护传承艺术瑰宝的角度进行研究,围绕建水"民间小调"的起源、形式、特点、传承途径、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文影响的方面来进行阐述。
-
-
-
-
摘要:
《山姑娘》创作于1984年6月,刘文西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以成熟的国画技巧,极其热情地创作了《山姑娘》这幅不可多得的小品佳作,并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银奖。《山姑娘》是一首充满陕北风味的民间小调——"信天游",作品展现的尽管只是瞬间的一个镜头,却像一部优秀的永远读不完的长篇小说。
-
-
王芳
-
-
摘要:
1940年6月,王爱爱出生于晋中榆次南关村。晋中是晋剧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明末清初,山陕梆子或者说那时候已经有了明确的"蒲州梆子"的说法,随着商人的足迹以及战乱的影响,流布到山西中部汾阳、孝义、太谷、祁县等地区,结合当地的民歌、秧歌、民间小调等地方元素,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产生了一个新剧种"中路梆子",这个剧种一经形成,便向山西中、北部及陕西省、内蒙古和河北省扩散,成为梆子大家庭里的重要剧种,1949年后,改称"晋剧"。
-
-
郑琳;
徐芦燕(图)
-
-
摘要:
一块白色幕布,艺人们在布后,一边操纵影偶,一边用本土曲调讲述故事,配上打击乐和弦乐,一出传统的海宁皮影戏便开场了。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后,在海宁落地生根、繁衍不息,它不仅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
-
-
-
-
摘要:
《走进浙江越剧团——辉煌70年》越剧发源于浙江,百年历史,从走街串巷的民间小调,慢慢从农村乡镇走进大城市,有着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浙江越剧,指出封建社会,男女不能同台演出。现在是新社会,戏曲必须表现现实生活,男女合演是历史的必然。浙江越剧团是在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第一个男女合演剧团,70周年成立之际,这次浙江画院走进浙江越剧创作,我们用画笔表达浙江的人文,耗时三年,写生学习深入剧团,收集素材,用充满能量的蓝色调表现浙江越剧1949年至今过去70年的辉煌,画中人物层层重叠,时空穿插,表现每个年代不同时期推出的重要的越剧,及每一位老演员们为越剧事业的奉献精神。
-
-
-
张睿迪;
苏沙宁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北方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分别分布在我国黑龙江三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以渔猎为生,相似的生活环境使两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北方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小调"赞达仁"和"嫁令阔"的研究,阐明两种民族民间小调的诸多特点与共性,分析其历史族源、文化信仰、语言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传承、保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尽所能保护、传承、发扬它们,使之得以流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