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文化
殖民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35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两岸关系、外国问题研究、红旗文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殖民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润为、徐少伟、丁晓春等。
殖民文化
-研究学者
- 刘润为
- 徐少伟
- 丁晓春
- 张闳
- 朱清华
- 王华
- 赵书刚
- 邓也穆
- 邱国旺
- 陈泰乾
- 陈立平
- 顾红
- DUO
- Eric Lu
- ROMAN JEHANNO(摄影)
- ZHANG Xuefeng
- 一晨
- 丁南
- 东方文化周刊东方全媒体记者
- 严慧
- 乌丙安
- 云帆
- 侯轩娇
- 兰天一
- 冒炘
- 冯为群
- 刘向东
- 刘学云
- 刘希言
- 刘怡君
- 刘振川
- 刘永丽
- 刘玉心
- 刘玉杰
- 刘绍楹
- 刘绍泉
- 刘英团
- 叶维廉
- 叶道泉
- 吉月木
- 吴世丹
- 吴杉
- 周力
- 周桂钿
- 周舟
- 周迅
- 多吱
- 姜华
- 姜苦乐
- 姜超1
-
-
朱振武;
田金梅
-
-
摘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的最新作品《今世来生》密切关注非洲难民移民问题,通过主人公的两种不同人生,揭示殖民语境下逃离或坚守的身份困境与重构真相。小说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将个体叙述融汇于宏大叙事中,对殖民与后殖民时代非洲流散群体的心理动势和社会认同等诸多问题有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
-
戴路;
李怡;
陈健
-
-
摘要:
20世纪以来,亚洲建筑完成了向现代的跨越。殖民文化的侵入使得亚洲原有的建筑文化体系受到猛烈冲击,这一过程曾伴随着战争的血泪、民族的苦难,亚洲各国在阵痛中迎来了文化的转变与建筑发展的新起点。对于新风格的吸纳,不仅是建筑在特定时空中不得不做出的改革,更是亚洲各民族历史进程中难以被忽略的文化景象。从各国建筑师作品实践到各类建筑理论提出。
-
-
孙佳翎
-
-
摘要:
坐落于南京老山山脉中的四方当代美术馆里,由翁笑雨策划的大型双个展"灵与景"正面向大众开放。该展将来自瑞士的犹太移民后裔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与生于安第斯山脉的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拉伊(Claudia Martinze Garay)这两位文化背景与创作经历迥异的女性艺术家置于同一空间中进行对话。展览以"灵"为感知切口,"景"为投射场域,试图在个体记忆的褶皱间去体察宏大的集体叙事与殖民文化里幽微的创伤性瞬间。
-
-
王文丽
-
-
摘要:
伪满皇宫博物院曾是末代皇帝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属遗址型博物馆。在伪满的殖民文化统治时期,有大量的日本画作流入于此,特殊的背景,独特的条件,使得伪满皇宫博物院在曰本书画的收藏和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院藏日本绘画现状。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日本画作300多幅,这其中不乏日本国宝级珍品。
-
-
霍思伊;
ROMAN JEHANNO(摄影)
-
-
摘要:
在秘鲁静深的安第斯峡谷间和潮热的亚马逊雨林里,有一群匠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饮食、弯腰、休憩,重复的动作中蕴含着美与永恒。以“处世之智”为主题,法国青年摄影师罗曼•热阿诺来到秘鲁,为这些手艺人拍摄了系列肖像照片。
-
-
张雪峰1
-
-
摘要:
聚焦于加勒比非裔作家牙买加·金凯德短篇作品《女孩》与《我的花园》中母女关系与花园的文化寓意,在加勒比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究了英国殖民文化思想带给后殖民时代加勒比非裔的深远影响,阐释了加勒比非裔文化传统对抗英国殖民主义与殖民文化的效力,认为英国殖民文化与加勒比非裔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张力抗衡。
-
-
-
-
陈鷟1
-
-
摘要:
在青岛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深深迷恋着这座城市。我迷恋青岛,不仅仅因为她的海韵山色,更因为她那别致、浓郁的文化色彩。我常常沉醉在这处自然与人文的绝妙耦合之中,并努力梳理着自己的感觉,企图更加清晰地认识这座城市,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及其别致之处。可惜多年来始终不得要领。几天前,一个平常的日子,我陪着朋友登上被称作''中国第一钢塔''的青岛电视塔闲坐观光。
-
-
ZHANG Xuefeng
-
-
摘要:
聚焦于加勒比非裔作家牙买加·金凯德短篇作品《女孩》与《我的花园》中母女关系与花园的文化寓意,在加勒比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究了英国殖民文化思想带给后殖民时代加勒比非裔的深远影响,阐释了加勒比非裔文化传统对抗英国殖民主义与殖民文化的效力,认为英国殖民文化与加勒比非裔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张力抗衡.
-
-
逄增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随后伪满洲国建立,为了更好地从思想文化上对人民进行殖民主义的奴化宣传,日伪政权于1937年8月21日正式成立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创立总会"(简称"满映").1945年8月15日本战败投降,"满映"也随之解体.在“满映”拍摄的各类电影中,所谓“启民”和文化映画映画就是现在所说的新闻纪录片,是以电影手段直接宣传殖民国策、对人民进行洗脑宣传,以达到对所谓满洲国和日本殖民统治予以认同的目的。这类影片毫无疑问是殖民主义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传达工具。rn 在“满映”工作过的日本人,虽然有部分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但也有如上所述被绑上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战车的、并不认同侵略与殖民的左翼人士和反战友好人士,有问政治的敬业勤奋的电影艺术和技术专家。他们在“满映”工作期间,出于谋生避祸或种种人目的参与拍摄的宣传伪满“国策”和东亚圣战、麻痹和毒化中国人的电影,一方面客观上到了为日本殖民主义侵略者政策服务的作用,是日本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组成分,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能否定的;rn 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现代电影艺术、技术和管理经营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电影专业人才,为后来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客观上奠定了物质、管理、术与人才基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参与东北电影该公司的创建、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和建国大业拍摄珍贵记录和影片的日本人,他们的行为为他们在“满映”期间免的、“客观”帮助了日本殖民主义的行为和“原罪”,具有清洗和赎罪意义,他们在电影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国大业所做的积极贡献,更是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rn 正确科学地价殖民主义及其文化现象的两重性,是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作为历史积甚深的中日两国而中国是亲侵略的受害国,以如此视角和方法研究殖民主义文化电影机构“满映”,实属艰难,在这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用马克思关于“在理的入口处,如同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除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的精神,审慎地对待一切历史研究。
-
-
丁南
-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从公元2世纪开始到今天,斯里兰卡的艺术发生了许多转变.这种转变,即来自于自身的传统,也有殖民文化与当代文化影响.从“43团体”开始,斯里兰卡的当代艺术经历了抽象、抽象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国内对于艺术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但进入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斯里兰卡国内的民族问题爆发,艺术家转向了对国内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而与此同时,在进入到2000年以后,消费文化、即时通讯等全球化因素传来,斯里兰卡艺术再度发生当代性转变,并在国际展览之中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