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记忆

个体记忆

个体记忆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674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中国天主教、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江苏省第四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等;个体记忆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婷婷、杨晶、林思翔等。

个体记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674 占比:99.44%

总计:22801篇

个体记忆—发文趋势图

个体记忆

-研究学者

  • 宋婷婷
  • 杨晶
  • 林思翔
  • 渠雨桐
  • 王蜜
  • 胡洁
  • 谢凝
  • 邵鹏
  • 阿莱达·阿斯曼
  • 陶东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斌; 王仡琪
    • 摘要: 2020年初,疫情汹涌来袭。新冠肺炎疫情已然超出了疾病的范畴,以隐喻的方式映射着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困顿;已然成为超越个体记忆的社会事件,已经并且还会继续影响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自然地,这一“事件”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因事件引发巨变的日常生活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戏剧性的养分,令人记忆犹新的“武汉封城”具备了宏大叙事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因此,作品很容易制作成带有社会时效性、能够激起集体共鸣的大作。当然,艺术家也有另一种选择--那些横亘在这一生活背后的生命体验,也许可以成就某种体现生命宽度和厚度的严肃作品。
    • 彭诗剑; 赵士林
    • 摘要: 偏远乡村的媒介实践与生活空间,型塑了留守老人有关疫病的卫生观念和记忆。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卫生观念的宣传与子女通过手机频繁互动,无形中将老人们卷入这场公共卫生行动中。固有的观念偏见与记忆差异,致使他们在对待防疫行动上出现观念冲突和行为对抗,他们被认为是公共卫生秩序的“破坏者”。冲突过后留守老人所选择的妥协与认同,不仅是融入社会避免被嫌弃和隔离,而且是满足自身情感需要对子女代际支持的回应。
    • 章乐
    • 摘要: 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并非群体成员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工具所建构的关于群体过去的共同记忆,因此它不是关于过去的客观重现,而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还具有规范群体价值观和习惯、保存和丰富群体传统以及缓解个体和群体痛苦的作用。然而,集体记忆也涉及选择性遗忘和压迫等道德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道德问题,道德教育在发挥集体记忆的凝聚和认同作用时,还应通过对话建构“共享”的集体记忆,并培养学生集体记忆中的人类意识。
    • 余宏
    • 摘要: 随着记忆研究的兴起,众多学者关注记忆的个体维度乃至社会维度。个体记忆的基础性作用得到重视,因为它既是个体的生理机能,也是个体的记忆权利,更是社会记忆得以形成的基础。但个体记忆的社会化,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记忆技术为中介。以建构、转化和分享个人叙事为代表的社会记忆技术打通了个体记忆与社会化之间的屏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的社会记忆项目。在具体的实践中,建构、转化和分享三大环节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建构记忆侧重对个体记忆的收集,其方式主要包括时间线、故事接龙和访谈;转化记忆侧重对个体记忆的整理,其方式主要包括材料分类和记忆整理;分享记忆侧重个体记忆的社会化,并最终形成社会记忆,其实现方式是从记忆材料到记忆产品,并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
    • 李先军
    • 摘要: 当前,我国教育记忆史的研究针对普通个体记忆的研究不足,未能展现教育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教育发展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显然不利于建构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集体认同。历史和记忆并非同一的关系。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也并非简单的单数与复数的关系。集体记忆的生产,形塑了个体记忆,但它必须通过个体的经历来具体呈现。教育记忆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身份的建构及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增强历史解释的力度,再现丰富的教育历史情景。在教育记忆史研究中,研究者应关注个体和群体身份的重构历程;运用客观公正的研究视角,关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挫折或断裂;实现教育记忆场所的多元化,拓展史料范围和研究主题。
    • 廖小婵
    • 摘要: 战争巨制《长津湖》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实现了战争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国家记忆的建构。影片在宏大的史诗性历史叙事之下选取了几名普通战士的视角,以个体记忆浓缩抗美援朝的抗战征程,并将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战争记忆、弘扬了民族精神、建构了国家记忆的认同机制。历史叙事下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有助于人们对国家同一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同时,这种共同体意识又被记录到革命历史的记忆长河之中,成为一种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该片美丽票房成绩的背后隐伏着主旋律影片的启迪与责任:“尊重个人记忆的差异性”“警惕集体失忆的危险”“实现国家记忆认同性和合法性的建构”。
    • 柴睿
    • 摘要: 《好久不见,武汉》没有宏大的叙事手笔,没有刻意的悲痛渲染,没有贯穿到底的传统故事线,而是以年轻化的视角,借用有逻辑的镜头组接来呈现出九省通衢的武汉在经历疫情之时和复苏之际的媒介记忆。导演竹内亮的全程参与也更加真实完整而又富有张力地展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该片让观看者意识到经历创伤后的复盘与反思才是重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也会抚平内心的伤痕,伤痛与希望并存的媒介记忆也可以被正确呈现。
    • 赵筱斌; 王未卿
    • 摘要: 针对传统鲸鱼优化算法寻优精度低、收敛速度慢、易获局部最优的不足,提出基于单纯形法和融入个体记忆的改进鲸鱼优化算法。引入非线性收敛因子调整机制,使收敛因子呈现不同递减速率,前期注重全局搜索,后期注重精细开发,协调搜索与开发的平滑转换;引入单纯形法增强种群局部搜索能力,提升寻优收敛速度;融合个体记忆和种群最优解改善位置更新,协调个体与种群的信息交流和个体记忆对算法的搜索和寻优能力。基准函数寻优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提升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避免局部最优解。将改进算法应用于拉伸弹簧设计这类典型工程设计问题,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 唐艺丹
    • 摘要: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UGC视频的崛起为用户参与城市形象的生成与建构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体记忆的书写提供了平台。普通用户逐渐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媒介实践中,塑造了个性化的城市记忆。基于此视角,现以长沙梅溪湖区域为个案,对多部记录梅溪湖城市内容的UGC视频及与之相关的网友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个体记忆中的城市形象与主流叙事存在张力,个体经验带入了城市形象建构之中,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讨论与协商的公共领域,城市形象的主流媒介话语也因此得以补充。
    • 高竹君
    • 摘要: 从未有一本书,如此全景式扫描中国博物馆协会;从未有一本书,如此全面梳理中国博物馆事业四十年的重大项目和活动;从未有一本书,如此直观鲜活的呈现有关中国博协的群体和个体记忆。在中国博协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博协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编辑出版了《同心协契笃行致远——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展望发展前景,对文化强国背景下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