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栀子黄

栀子黄

栀子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61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全国服装服饰图案设计与印制技术研讨会、“德凯杯”第二届全国毛纺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佶龙杯”2010年江苏印染学会年会等;栀子黄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陆霞、肖连军、陈旭华等。

栀子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613 占比:99.42%

总计:13693篇

栀子黄—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陈萍; 肖倩倩; 刘青云; 郝卫东
    • 摘要: 目的利用胚胎干细胞试验、大鼠植入后全胚胎培养试验和微团培养试验评价栀子黄色素的胚胎发育毒性。方法分别检测栀子黄色素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D3及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3T3增殖的影响,并检测栀子黄色素对ES-D3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分离孕9.5 d大鼠胚胎进行全胚胎培养,测量胚胎生长指标,并根据Brown′s评分法对胚胎进行总形态学评分;分离孕13 d大鼠胚胎肢芽细胞进行微团培养,利用中性红活细胞摄取染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利用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细胞分化情况。根据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Validat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ECVAM)的胚胎干细胞试验、全胚胎培养及微团培养预测模型对栀子黄色素的发育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栀子黄色素对ES-D3细胞和BALB/3T3细胞增殖活性的最大无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分别为31.25μg/mL和125μg/mL,IC_(50-D3)和IC_(50-3T3)分别为231.87μg/mL和236.57μg/mL;其对ES-D3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影响的NOAEL为31.3μg/mL,ID_(50)为94.84μg/mL;1000μg/mL栀子黄色素对胚胎生长及形态发育无明显影响;栀子黄色素对肢芽细胞增殖活性及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的NOAEL均为50μg/mL,其IC_(50)和ID_(50)分别为175μg/mL和152μg/mL。结论经胚胎干细胞试验模型和微团培养模型评价栀子黄色素为弱胚胎发育毒性化学物;经全胚胎培养预测模型评价栀子黄色素为无胚胎早期发育毒性化学物。
    • 刘玲红; 许国娟; 程荣; 陈凯; 赵安心
    • 摘要: 该研究以天然色素栀子黄和姜黄为材料,采用不同配比共混的方式,以共混体系特征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来衡量共混色素的稳定性。利用红外光谱检测共混体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通过不同光照、温度、pH值、还原剂、氧化剂、金属离子处理不同配比的共混色素,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吸光度。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中栀子黄与姜黄可能主要通过氢键形成复合物,其稳定性优于单一色素,特征吸收峰的波长为430 nm;共混体系受太阳光和单色光(蓝光)的影响较大;共混体系温度在60°C以上时不稳定,在强酸碱环境中不稳定;共混体系对氧化剂、还原剂环境较稳定,但对Fe^(3+)环境敏感;适当增加姜黄的比例,有利于增强体系的稳定性。该研究表明共混色素相较于单一色素可实现稳定性的提升,结果可为栀子黄、姜黄及共混色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任顺成; 万毅; 李林政; 潘天义
    • 摘要: 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是淀粉消化关键酶,也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关键酶。利用酶抑制动力学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栀子黄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其互作机制。结果表明,栀子黄以竞争性方式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其缔合常数Kic分别为1.47 mg/mL和0.58 mg/mL。荧光光谱表明:栀子黄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能力,通过Stern-Volmer方程得到栀子黄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猝灭是以静态猝灭为主的混合型猝灭。焓和熵的变化表明:栀子黄与葡萄糖苷酶的结合主要由范德华力和疏水相互作用驱动,结合距离分别为4.77 nm和5.19 nm。同步荧光表明,栀子黄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引起酶的重排和构象变化,从而引起酪氨酸残基或/和色氨酸残基的变化。
    • 郑铮
    • 摘要: 利用天然栀子黄对壳聚糖改性棉织物进行染色,研究了时间、栀子黄用量、pH和温度对染色棉织物K/S值的影响,并研究了栀子黄染色壳聚糖改性棉织物的色牢度、防紫外和抗菌性能.结果 表明壳聚糖改性实现了棉织物纤维的阳离子化;栀子黄染色壳聚糖改性棉织物的优化工艺:栀子黄用量8%,pH 5,60 min,40°C;栀子黄染色壳聚糖改性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色牢度、防紫外和抗菌性能.
    • 李素琴; 赵璇; 赵汉鹰; 凌晨; 周丹; 李小霞; 石潇璇
    • 摘要: 竹叶青酒配制所用的药材有栀子,栀子的主要成分含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花素、藏花酸及α-藏红花甙元等.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了配制酒中栀子黄含量≤0.3g/kg的标准;对公司成品竹叶青和勾兑大样酒体中栀子黄的含量进行分析,对公司产品是否符合GB 2760-2014栀子黄含量的规定进行摸底.
    • 张超
    • 摘要: 为提高蚕丝的染色率及抗菌性,剖析三支黄色系天然染料在蚕丝染色中的重要价值,文章设计研究实验,准备研究材料,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积极进行实验讨论。结果表明,三支黄色系天然染料在蚕丝染色中,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着色率及抗菌性。三者中,姜黄的着色率最佳,栀子黄的提升性最佳,三者的抗菌性都非常好,姜黄与大黄素抗菌率均≥80%,栀子黄抗菌率≥62%。
    • 宋恭帅; 刘家源; 袁雅雯; 濮发祥; 王丹丽; 蔡瑞康; 肖功年; 龚金炎
    • 摘要: 为了制备栀子黄脂质体,以栀子黄色素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栀子黄脂质体,以栀子黄包封率(EE)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栀子黄脂质体的反应参数,并通过Zeta电位与平均粒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表征。采用壳聚糖对栀子黄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通过分析经紫外光照射、加热和体外模拟消化等处理后脂质体中的Zeta电位、平均粒径及释放率等指标的变化,研究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搅拌温度51.5°C,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5.2∶1,缓冲液体积为32.4 mL,所得栀子黄脂质体EE为78.36%。根据Zeta电位与平均粒径、FT-IR及TEM分析结果可知,已成功制备未修饰栀子黄脂质体与壳聚糖修饰栀子黄脂质体,其平均粒径从203.77 nm增加至282.17 nm。紫外光照射、加热和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未修饰脂质体。本研究可为水溶性类胡萝卜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孟祥河; 刘晓颖; 邹盈; 邵圣鑫
    • 摘要: 研究栀子超声辅助预萃取脱除栀子苷、栀子黄,残渣采用水酶法提取栀子油,初步实现了栀子综合利用.研究优化了栀子超声波辅助预处理工艺参数,比较了溶剂种类、浓度、料液比及超声时间对栀子苷、栀子黄萃取率的影响,探讨了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单酶水解及组合分步水解改善栀子油提取率.结果 发现超声辅助60%异丙醇预萃取20 min结合后续水酶法释放可实现86% ~ 87%的栀子苷、栀子黄提取率,且预处理明显改善了后续水酶法制油过程的乳化程度.单一酶解可改善栀子清油产率,纤维素酶、蛋白酶组合两步水解进一步将栀子清油产率提高至15.96%.不同萃取方法获得的栀子油分析表明,水酶法栀子产率高于压榨法、超临界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相当,但水酶法栀子油酸价、过氧化物值更低,并富含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等功能性脂类伴随物,显示其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
    • 张腾飞; 简宏伟; 田俊莹
    • 摘要: 为改善天然染料栀子黄对棉织物的染色性能,首先对棉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处理,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改性工艺及条件;然后利用天然染料栀子黄对阳离子改性棉织物进行染色,探讨了最佳染色工艺条件,测定了染色后棉织物的上染百分率、K/S值以及色牢度,并与未改性棉织物染色性能对比.结果 表明,棉织物最佳改性工艺为:改性剂浓度30 g/L、pH值为9.0、时间为50 min、温度为50°C;改性棉织物最佳染色工艺:温度为60°C、时间为60 min、pH值为9.0;改性后棉织物的上染百分率以及K/S值明显高于未改性棉织物,改性棉织物染色耐皂洗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均可达到4级及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