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9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江海学刊、唐都学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日本汉诗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歌东、吴雨平、肖瑞峰等。

日本汉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11.7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097 占比:88.11%

总计:1245篇

日本汉诗—发文趋势图

日本汉诗

-研究学者

  • 马歌东
  • 吴雨平
  • 肖瑞峰
  • 严明
  • 唐千友
  • 毛翰
  • 蔡毅
  • 高平
  • 徐臻
  • 心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吴雨平
    • 摘要: 日本汉诗创作指导性著作《文镜秘府论》及诗歌文选集《和汉朗咏集》均成书于日本文化发生转型的平安时代,在编选思路和方法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联,在编排方式、题材分类、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等方面亦具有共性;同时,由于编纂的具体时代、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两者又各具特点。两部作品显现出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与诗歌传统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习、改造和变异,促进了民族文学主体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 武圆圆
    • 摘要: 《怀风藻》为日本奈良时代的汉诗集,辑录了近江朝以来80年间64名诗人的120篇作品。通过整理和总结诗句中表述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景观,可以看出《怀风藻》中诗人偏爱引用汉籍中的典故来描写地理意象,反映了奈良时代的日本对中国文化及大陆地理景观的憧憬。可见《怀风藻》中不少的诗歌,不论汉诗的内容、诗型还是写作技法,都被认为是在模仿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可见奈良时代是日本人学习汉诗的初级阶段,只能机械地模仿当时的汉诗,无法用汉诗自由抒怀。
    • 史可欣
    • 摘要: 作为汉诗诗人,森鸥外较少为研究者所关注。森鸥外的汉诗创作总量不大(存世200余首),诗界对其有语言过于朴实、流于世俗的评价。但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森鸥外汉诗中的抒情与自我书写,亦是其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东方式呈现。他的诗反映出日本古典文学向近代文学转变的探索与创作实践。只有充分理解森鸥外汉诗中的近代文学属性,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进而探究汉诗在日本近代文学自立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价值。
    • 严明; 梁晨
    • 摘要: 汉字作为古代日本人阅读和写作的主要文字中介,成为日本汉诗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土壤。汉语与和语一体互动的双语环境,对日本汉诗产生了悠久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双语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汉诗的双语性性质,探求双语环境在日本汉诗本土特征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功能。东亚汉字文化圈造就了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主体的经典范式,而日本汉诗则成为这一东亚汉诗体系中的忠实追随者及创新之秀。同时,日本本土语言文字对日本汉诗的隐性影响也是非常深刻而持久的。中日双语的长期交融,形成了日本汉诗文特有的训读方式,这一特殊的汉文阅读及写作方式,既有利于日本汉诗汉文的创作繁荣,也隐藏着突破中国诗歌范式的内在动力。本文认为,日本汉诗双语性特性贯穿始终,促进了日本汉诗独特风貌的形成。
    • 吴雨平
    • 摘要: 《和汉朗咏集》是日本平安时代一部具有独特文学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选集,它同时收录中日两国作家、汉日两种语言的作品,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文与日本和歌建立在“他者”与“自我”的整体框架之中,显现出多层面的“和汉并列”表征下的文化交融与竞争。日本汉诗在《和汉朗咏集》中不仅数量居各类文体之首,而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连接、协调、模糊了外来文学与本民族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异质文化的价值意义,成为日本汉诗“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一个缩影。
    • 肖瑞峰
    • 摘要: 日本汉诗研究几乎与日本汉诗本身同时发轫,经由王朝时代、五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才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研究阶段。明治维新以后,尽管日本汉诗不可抑制地走向衰微,日本汉诗研究却呈现出日渐隆盛的趋势。中国学界对日本汉诗的关注要远后于日本学界,而且对后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借鉴。如果说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流播至东瀛的产物的话,那么日本汉诗研究则显现出一种反向的流程,彼此的演进脉络十分清晰。这恰好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两端上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循环与互动。至若展望今后日本汉诗研究的发展趋向,则应致力于全方位推进、深层次观照和多维度探讨。
    • 王乐
    • 摘要: 在日本江户中后期,袁枚的诗集曾多次随商船舶载至日本,随后即有和刻本诗集及多种收录袁氏诗歌的和刻清诗选本问世。在和刻本袁氏别集及选本中有大量的咏物诗入选,在日本汉诗人的咏物诗创作实践中,也不乏对袁枚咏物诗歌的仿效与借鉴,这些都是袁枚咏物诗歌在日本江户、明治汉诗坛的受容表现。在此受容进程中,由于日、清咏物诗观的差异和日本汉诗人咏物诗创作层面的需求,日本汉诗人对袁枚“寄托不深”的咏物诗表现出独特的青睐,体现了日人与清人的审美异趣,及其在接受清诗过程中的自主性。
    • 沈儒康
    • 摘要: 晚唐诗人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组诗自诞生以来便得到好评,明代以来常见于各家选本,被称为“尤近盛唐”。其在明代随选本东传进入日本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并逐步完成了经典化建构。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边庭四时怨》以四季为题的形式契合日本读者敏锐的季节感;《边庭四时怨》所描绘的内容具有日本“物哀”美的典型特征;江户中期日本诗坛崇尚盛唐诗,而《边庭四时怨》恰好具有盛唐诗主情、尚格的特征,甚至一些书籍中把它当成盛唐诗,这进一步助推了《边庭四时怨》在日本的经典化。
    • 宋婷; 罗昱伦
    • 摘要: 作为日本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较好地展示了域外汉诗的独特风貌,对于日本早期诗歌的文化特征、作者情感与思想等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以诗的内容分析为核心,选取诗中充分反映作者思想志向的“述怀言志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将其归结为“对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归隐幽居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思想变化”及“对自身境遇的感伤”等四种志向,并与中国古典诗文化和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结合,对诗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怀风藻》中的述怀言志诗的文学作用、影响进行总结。
    • 周朝晖
    • 摘要: 广为人知的诗作和鲜为人知的诗人未甘冷淡做生涯,月榭花台发兴奇。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这是日本幕末汉诗名家大沼枕山(1818-1891)的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后两句大获周作人的共鸣和激赏,因此国人虽对枕山本人不甚了解,但对这两句诗并不陌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