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偿献血者

无偿献血者

无偿献血者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6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44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等;无偿献血者的相关文献由278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子毅、刘玉振、范恩勇等。

无偿献血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6 占比:90.5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1.72%

专利文献>

论文:144 占比:7.73%

总计:1862篇

无偿献血者—发文趋势图

无偿献血者

-研究学者

  • 何子毅
  • 刘玉振
  • 范恩勇
  • 方建华
  • 张国平
  • 戎霞
  • 李伍升
  • 王芳
  • 邢培清
  • 邵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芳; 黄文杰; 徐胜春
    • 摘要: 目的:分析2013-2020年扬州市无偿献血者人口学分布的变化趋势,为优化招募方案,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扬州市安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无偿献血者人口学信息,分析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对献血行为的影响。结果:2013-2020年扬州市男性、女性献血人数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女性献血者的占比从2013年的38.32%上升到2020年的39.91%;虽然硕士学历献血人数总体较少,但献血者占比增加却是最高的,从2013年的1.53%上升到2020年的3.27%,本科学历的献血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14.43%上升到2020年的21.65%;学生和公务员献血人数有上升也有下降,医务人员的献血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4.63%上升到2020年的6.3%,教师的献血人数基本持平;18-35岁的献血者人数占比有下降趋势,36-45岁的献血者人数占比下降趋势明显,18-45岁献血者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76.42%下降到2020年的64.87%,46-60岁的献血者人数占比上升明显,从2013年的23.58%上升到2020年的35.12%。结论:8年内,扬州市无偿献血者人口学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优化招募方案并对特定人群实施精准招募,采集更多的血液来应对不断增长的临床血液需求。
    • 潘海平; 孙晓通; 许雷
    • 摘要: 目的评估无偿献血者经血液筛查后输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残余风险,分析其与血液筛查模式及献血次数的关系,为提高输血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核酸检测(NAT),对青岛地区2014至2019年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和HIV RNA检测,反应性标本由疾控中心进行免疫印迹实验(WB)确证,使用数学模型计算输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结果1遍ELISA和1遍核酸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22%,残余风险为1/463404;2遍ELISA和1遍核酸检测HIV的流行率为0.016%,残余风险为1/388568。重复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13%,残余风险为1/560161;初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为0.026%,残余风险为1/446114。结论通过对不同血液筛查模式的残余风险分析,有助于实验室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的血液安全筛查模式。同时为招募固定、低危的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保障血液安全。
    • 刘茜
    • 摘要: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中实施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遴选2020年8月—2021年8月天津市血液中心接收的300例无偿献血者,均实施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根据结果分两组——对照组(结果不合格)、观察组(结果合格);比较两组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评估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液指标检测结果(梅毒、HbsAg、ALT异常、血红蛋白、乳糜血)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观察组穿刺技术、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献血招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无偿献血中开展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可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节约资源,并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在实际检查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判情况,血液中心需以献血者实际情况为准进行预判,并结合血液检查结果准确判定献血的可行性,同时可提高献血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增强献血招募效果。
    • 谢秀华; 杨玉发; 黄守民; 欧阳玲; 邹翠贤; 陈爱华
    • 摘要: 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分布特点及规律,提高输血安全水平。方法对深圳市29915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再进行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29915例无偿献血者共检出11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0.37%。女性献血者阳性率为0.91%,明显高于男性献血者阳性率(0.17%)。按ABO血型分类,其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B型(0.67%)、B型(0.51%)、A型(0.39%)、O型(0.21%)。对11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行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鉴定,共106例检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Rh系统、Lewis系统、MN系统、P系统分别占29.25%、29.24%、25.47%、16.04%。结论在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普遍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十分必要。
    • 陈温茹; 徐以勒; 陈荣仓; 董杰
    • 摘要: 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lym⁃photrophic virus,HTLV)与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HTLV-Ⅰ相关脊髓病以及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等疾病相关[1],可通过输血、性接触和哺乳等途径传播,其中输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浙江省在2016年开始将HTLV-Ⅰ/Ⅱ抗体检测列入献血者筛查项目。为了调查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TLV感染情况,本次研究对2019~2020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伍伟健; 唐元春; 卓创近; 招淑文; 梁惠兰
    • 摘要: 目的:对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了解此地区献血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抗体类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佛山地区进行无偿献血的90000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献血者进行ABO正反定型血型检查和不规则抗体初筛,为初筛阳性及ABO正反定型不一致者用抗人球蛋白卡检测不规则抗体,用谱细胞、抗体筛选细胞及巯基试剂鉴定其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包括IgG、IgM)。对其检测结果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这些献血者血液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检出率为0.064%(58/90000)。5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可分为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其中特异性抗体可分为抗-E和抗-M,非特异性抗体为冷自身抗体。5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献血者中不规则抗体的类型为抗-E的患者有22例(占37.9%),为抗-M的患者有25例(占43.1%),为冷自身抗体的患者有11例(占19.0%)。这些不规则抗体阳性献血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占比、年龄为18~35岁、36~45岁与46~56岁患者的占比、献血次数为1次、2~3次与3次以上患者的占比、有妊娠史与无妊娠史患者的占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佛山地区不规则抗体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包括抗-E、抗-M和冷自身抗体。献血者是否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不受其年龄、性别、妊娠史、献血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 唐元春; 招淑文; 卓创近
    • 摘要: 目的 分析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共计90 000份。于自动血型仪微板上实施ABO正反定血型检查,通过反定型“O”细胞对献血者标本不规则抗体进行初筛,应用抗人球蛋白卡及抗体筛选细胞对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通过谱细胞鉴定抗体检查阳性献血者标本不规则抗体,通过巯基试剂鉴定抗体IgG及IgM类别。结果 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06%,特异性抗体及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1.93%、28.07%,特异性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P0.05)。初次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P<0.05)。有妊娠史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献血者(P<0.05)。结论 冷自身抗体、抗-M及抗-E等为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红细胞血型主要不规则抗体,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必须对献血标本加强不规则抗体筛查。
    • 张辉; 丁梦圆; 许学明; 汤龙海
    • 摘要: 目的:了解苏州市D抗原阳性无偿献血者C和e抗原阴性率及不同筛血策略的效果。方法:D抗原阳性无偿献血者血液1442袋,使用单克隆IgM型抗血清、试管离心法检测,随机采取先筛C抗原再筛e抗原或先筛e抗原再筛C抗原策略进行筛血。结果:1442袋血液中筛出C和e抗原均阴性107袋(7.42%),ABO血型人群中C和e抗原均阴性者A型61例(6.43%),B型17例(9.34%),O型21例(8.71%),AB型8例(11.43%),各血型C和e抗原阴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先筛C抗原再筛e抗原,筛血成功率61.26%,A型阴性率5.67%;先筛e抗原再筛C抗原,筛血成功率90.70%,A型阴性率7.09%。两种筛血策略筛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苏州市D抗原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中,ABO各血型C和e抗原阴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筛e抗原再筛C抗原,筛出C和e抗原均阴性血液的成功率较高。
    • 张博; 王儒意; 李宏; 党宁; 肖金玉; 曾帮智
    • 摘要: 目的了解安康地区无偿献血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宣传招募和血液检测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安康地区239865名无偿献血者进行HIV抗体常规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送至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对确证阳性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献血次数及其标本的WB试验条带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9865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430例,初筛阳性率为0.18%。确证阳性41例,确证阳性率为1.71■,其中男性确证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41例确证阳性无偿献血者均为HIV-1型感染,gp160、gp120、p66、gp41、p24阳性率均为100.00%,p55、p39阳性率较低,分别为34.15%、78.05%。结论安康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迂回间隙性上升趋势,感染以男性、青壮年、低学历、自由职业者为主。采供血机构应根据HIV流行趋势及时调整无偿献血者的宣传招募策略,做好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普及,增强采血人员对献血者献血前的健康征询技巧和甄别能力,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将输血传播HIV的风险降至最低。
    • 王慧; 范恩勇; 孙海英; 黄文杰; 许守广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所有样本均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平均41.5岁,按照献血间隔期的不同,分为4周、3个月、6个月三组,分别在献血者献血前及献血间隔期满后检测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主要测定项目包括WBC、RBC、Hb、Hct、PLT、RET等指标。结果同一献血间隔期、同性别献血前、后比较,WBC、RBC、Hb、Hct、PLT等指标献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期4周女性献血者RET指标较献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献血间隔期的确定,建议男性不少于4周、女性不少于3个月。制订科学、合理的单采粒细胞献血间隔期,既能保证单采粒细胞产品的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