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
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

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4-11-12

主办单位:中国输血协会

会议文集:2014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血站血液集中化检测已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1种献血者筛查模式,并且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中国卫生行政部门也正在全面推进此项工作.本文通过对日本、美国以及上海等地在集中化检测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介绍,分析在推进集中化检测工作应关注的方面在于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应急能力的保障,并对于存在的困难做了思考和总结,包括财政投入和支付渠道的问题,人员的配备问题,“因地、因时”开展的问题等。
  • 摘要:室间质量评价(EQAS)是评价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的过程.通过参加EQAS,实验室能发现常规检测中不容易发现的隐患或偏差,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和调查,有效纠正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制订预防措施能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调查是将EQAS结果转化为能力提高的关键.通常,问题调查可能不仅仅限于EQAS数据分析,检测策略、室内质控、流程记录等也能为问题调查提供必需的信息和证据,必要时还需开展试验性调查,甚至EQAS组织者和试剂生产商都会参与其中,为问题的最终确定、解决并预防其再次发生提供方案.“从错误中学习”是EQAS的精髓。中国相关法规明确了血液筛查实验室必须参加国家规定的EQAS。然而参加EQAS不能流于形式,实验室也并不是为了能通过EQAS而运转。如何将EQAS作为工具,尽其所能为实验室检测能力提高服务,值得每个实验室仔细思考和认真学习。
  • 摘要:目的:分析本中心2013年参加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的结果,以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同时验证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性能.rn 方法:将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性以及对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人员进行结果比对.rn 结果:实验室共检测传染性标志物标本60份,120份检测结果,与目标结果一致的结果119份,符合性为99.17%,除1种方法的特异性为97.8%以外,其它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为100%.检测核酸检测标本45份,45份检测结果,与目标结果一致的45份,符合性为100%.人员的比对结果中1份标本的1个检测项目2个人在检测结果上有差异.检测方法的比对结果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1种方法的特异性与另1种方法的特异性差异为2.2%,符合性为98.3%.rn 结论:检测的结果中有1个结果与目标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为试剂的假反应性,在使用该试剂的实验室中出现该结果的占40%,所有实验室的S/Co均值为1.491,因此该结果并非由实验室操作引起.因此,实验室参加该室间质评活动总体评价满意,符合实验室的预期.方法的性能验证结果也符合实验室IOS15189质量体系的要求.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18~25岁抗-HBc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rn 方法:对HBs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18~25岁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抗-HBs定量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BCP/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同时进行QPCR定量检测.rn 结果:在889名18~25岁HBs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合格献血者中,抗-HBc(+)共231名,占总人数25.98%(231/889),其中18~21岁组70名,占该组19.72%(70/355),22~25岁组161名,占该组30.15%(160/534);抗-HBs(+)共568名,占总人数63.89%(568/889),其中18~21岁组218名,占该组61.41%(218/355),22~25岁组350名,占该组65.54%(350/534);对197例抗-HBc(+)标本利用巢式PCR对HBVS区及BCP/PC区扩增,2例S区阳性,占1.02%(2/197),5例BCP区阳性,占2.54%(5/197),且均属于22~25岁组.对S区阳性PCR产物测序,发现2例均为B型,DNA序列与野生型相比,1例在532号位点由T变异为G,即T532G,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异.另1例氨基酸序列发生E44U变异.rn 结论:经HBsAg及NAT检测合格的抗-HBc(+)献血者,其血液中仍有一定几率含有HBV DNA,需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制备流程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的含量.rn 方法:将抽检的新鲜冰冻血浆根据制备流程的不一样分为3组,第1组经去白细胞过滤器后的新鲜冰冻血浆,第2组常规制备,笫3组室温保存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新鲜冰冻血浆,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rn 结果:这3组不同制备流程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分别是:(0.93±0.16) IU/mL、(1.15±0.48) IU/mL、(1.07±0.49)IU/mL,均符合国家标准(FⅧ≥0.7 IU),FⅧ合格率分别为91.7%、93.9%、87.2%,均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并经过统计学分析,3种制备流程无差异.rn 结论:3种制备流程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 摘要:目的:研究420nm可见光下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rn 方法:从ACD全血中分离得到红细胞,按比例重悬于红细胞保存液中.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00 μmol/L的核黄素,取5 mL注入PVC袋,置420 nm可见光光源下照射,照射剂量40 J/mL.对照组不加核黄素,取5mL注入PVC袋,不光照.2组均在(4±2)℃储存,于保存0、7、14、21、28、35、42d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渗透脆性、红细胞数量、Hct、平均红细胞体积,储存0、14、28、42d检测游离Hb含量、溶血率.rn 结果:可见光下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红细胞均在NaCl溶液浓度为0.48%时开始溶血;储存期末实验组红细胞数量为(5.61±0.28)×1012/L、对照组(5.52±0.52)×10P/L(P>0.05);储存期末红细胞Hct实验组为(54±2)%、对照组为(53±4)%(P>0.05);储存期末实验组平均红细胞体积(96.50±2.48)fL、对照组(96.76±2.86)fL(P>0.05);储存期末FHb实验组为(0.137±0.005)g/L,高于对照组(0.081±0.005) g/L(P<0.05);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实验组(0.039±0.004)%,高于对照组(0.020±0.005)% (P<0.05),但仍满足标准.rn 结论:用420nm可见光为照射光源,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的形态和膜结构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母亲外周血中胎儿红细胞的血型及含量,可以监控胎母免疫的发生和发展,帮助临床预判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及严重性.rn 方法:以戊二醛作为红细胞表面固定剂,加入HTC标记的胎儿血红蛋白抗体(HbF),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胎儿红细胞.建立模拟孕妇外周血的试验方法作为对照,估计母血中的胎儿红细胞的含量.rn 结果:采用含有1‰胎儿细胞的混合血10例,经试验证明,含1‰阳性细胞的分辨可信度为96.23%,含0.2‰阳性细胞的分辨可信度为45.7%,故流式方法检测HbF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实测孕妇血液标本65例,孕妇外周血中HbF含量(x)=0.00239,s=0.001077(t≥0.05,P≤0.05).选取其中18例中早期孕周血样x=0.00279,s=0.001023(t≥0.05,P≤0.05).rn 结论:利用流式方法检测胎儿血红蛋白,可以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红细胞的含量,速度快,特异性好,准确率高,结果稳定可重复,并能对孕周早期预判新生儿溶血症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福州地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与HLA-DQA1*05∶01、HLA-DQA1*03∶01、HLA-DQA1*02∶01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SSP,扩增HLA-DQA1目的基因片段,分别选取100例GD患者与100例健康对照,分析比较3对等位基因在2组人群中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GD患者HLA-DQA1*05∶01和HLA-DQA1*03∶01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96和x2=4.07),HLA-DQA1*02∶01的频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lA-DQA1*05∶01和HLA-DQA1*03∶01与福州地区GD发病易感性呈正相关.
  • 摘要:对青岛市近几年应急供血保障建设相关方案、措施及其在处理"11·22"事故中的成效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突发事件应急供血保障建设的主要策略及其在"11·22"事故中取得成效.探讨科学合理的应急供血保障体系建设策略:对全区(市)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成立站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全方位的应急预案,平战结合加强各种演练,建立应急献血梯队,与市应急办、卫生行政部门、各医院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备份血库,加强同媒体合作,加强工作人员应急培训。以期为中国突发事件应急供血处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摘要:杨通汉2014年3月1日发生在昆明的暴力恐怖事件(以下简称"3·01"暴恐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可以说昆明"3·01"暴恐事件就是一场血腥的屠杀平民事件,造成当日31人死亡,141人受伤,由于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一时间临床医疗急救用血突然暴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采取了果断应对措施,通过组织管理、应急供血、统筹协调保障应急处置;启动了应急预案,包括安排部署、应急招募、血液采集、成分制备、物料保障、血液保障等环节;通过血液检测、过程控制保障了质量。最终保证了临床医疗急救用血的需要。
  • 摘要:内部审核是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手段之一,是管理体系PDCA循环的监视环节.本文就如何有效策划和实施内部审核、稳步锻炼和提升审核能力、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结合自身实践,作一介绍.提出要培育合格的内审员队伍,编制适宜的内审方案,实施有效的滚动式审核,及时总结,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 摘要: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承担着向首都近300家医院提供医疗和急救用血的任务,全年采供血量超过100吨,每年接待35万人次以上献血者,承担着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业务任务,这些业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强大支持,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血站科学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当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有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检验系统、移动外采管理系统、招募系统、呼叫中心、首都义务献血服务网站、短信平台等子系统,这些业务系统要求运行稳定、高效和很高的可用性.rn 现有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已通过建立从卫生局信息中心到其他3家采供血机构和用血医疗机构的三级网络架构的数据交换平台和集中的数据中心方式,统一了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与交换机制,使采、供、用血的业务信息有序的交换与共享,满足了中心业务与管理的需要。
  • 摘要:血站管理信息系统(BMIS)已经在行业内得到普遍应用.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卫生管理部门和血站行业本身迫切需要建立省市级信息平台,实现对血液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各血站之间,以及血站与医院之间,管理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不能对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本文将要讨论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应注意的问题.rn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可以覆盖到采供血业务的全部工作流程,充分保证了献血登记、体检化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血液储运、临床发放、质量控制、原辅材料使用等信息的及时有效,可以对血液在血站的所有流程进行跟踪监控。血站外移动采血已实现实时联网,能实时查询无偿献血者献血史以及检测结果,实时屏蔽已淘汰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但目前此系统对财务、办公未完全涉及。同时,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中包括了实验室控制管理软件,可以对实验室的业务工作流程全程监控,其稳定性强,可与多种网络交换数据,支持多种仪器,使实验室的管理纳人日常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完全符合ISO/17025医学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不仅能保证检验质量,保证检验原始数据完整安全备份,对实验的可溯性也有充分的保证。另外,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与部分医院实现了联网,已经初步实现对部分医院的血液使用情况进行跟踪。
  •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移植围术期的输血策略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小肠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输血资料与检测结果.结果:10例小肠移植术爱者围术期输血量RBC平均为16.9 U,FFP平均用量为2847 mL,未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结论:尽管小肠移植围术期血液成分的用量有很大个体差异,但仍属于大量用血.应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检验监测,适时地提供不同品种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降低围术期输血风险.
  • 摘要:目的:研究贮存式自体血回输对产妇雌孕激素影响,探讨产妇贮存式自体输血的可行性.rn 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产后48hE2、P、PRL浓度变化规律,然后采用对队列照研究,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进行自体血回输和未进行自体血回输,产前与产后48h E2、P、PRL、Hb浓度变化;同时,对剖宫产自体输血产妇,未输血,术中输血与术后24 h输血的3种激素比较E2、P、PRL3种激素浓度,分析不同时机自体血回输对产后48 h时激素浓度的影响.rn 结果:平产与剖宫产对照组产后48 h血液中E2、D浓度采用两独立标本t检验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产后48 h的PRL浓度显著低于平产组(t=3.022,P<0.05):平产产妇自体血回输对产后激素无明显影响;剖宫产产妇自体血回输血产后48 h的PRL浓度显著提升(F=6.71,P<0.05),剖宫产产妇术后回输在产后48h E2浓度显著高于术中回输组与未输血组.rn 结论:在剖宫产产妇中,自体血回输有助于产妇PRL水平的提升.剖宫产术后自体血回输血,会出现E2浓度一段时间内升高,并且下降速度放缓.
  • 摘要:目的:探讨全血4℃保存在24h内不同时间段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凝血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活性变化.rn 方法:随机留取全血4℃保存并在<6h、6~12 h、12~18 h、18~24 h4组不同时间段制备并速冻的血浆产品样本各40份放置-30℃低温冰箱保存,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检测.rn 结果:血浆制备时间为<6h、6~12h、12~18 h、18~24h4组样品:FⅧ活性(IU/mL)分别为1.103±0.264、0.965±0.214、0.871±0.276、0.760±0.193,4组F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FFP质量标准FⅧ含量个体合格率分别95%、90%、70%、55%;Fib含量(g/L)分别为:2.53±0.27、2.69±0.40、2.73±0.44、2.51±0.3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符合国家标准.rn 结论:4组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冰冻血浆FⅧ含量活性随制备时间延长明显下降,其中12 h后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的FⅧ含量达不到FFP质量标准合格率要求,建议采集后的全血最好在12 b内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可保证FⅧ含量符合现行质量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优化方法及质量监控的方法.rn 方法:对180份400 mL新鲜全血在采集前和采集后以及分离出的白膜进行血小板含量检测,将每份血液在采血后6h内分离出白膜,随机选其中90份为对照组,当天制备浓缩血小板储存于20~24℃振荡保存,次日6份浓缩血小板同型汇集制成1份混合血小板;剩余90份为实验组,白膜储存于20~24℃振荡保存,次日6份白膜汇集后制备1份混合血小板.分析该组所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制剂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情况.rn 结果:对混合血小板质量体外评估发现,实验组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P<0.05),且白细胞残余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2种方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pH值及血气分析、血小板活化率相关指标均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rn 结论:全血当天分离出白膜,次日同型混合后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可保证血小板提高获取效率和纯度,并不影响血小板质量,有望成为手工制备混合血小板的优选模式.
  • 摘要:无偿献血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不稳定的血源和供血不足,将严重影响临床急救和患者生命安全.在当前形势下,尽管各地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但临床输血仍然无法充足供应.就当前公众对无偿献血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的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要创新无偿献血宣传模式,提高无偿献血认知度;构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提升公益事业信任度;完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培育团定献血者忠诚度。
  • 摘要:为全面推动浙江省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在浙江省人大的关心重视下,省卫生厅、省法制办、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和法工委等部门于2012-2013年重新修订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实施办法》共二十九条,相对于原《实施办法》,进一步分别强化了对无偿献血者的关爱,对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长效工作机制的探索和建立等的要求,其中尤其是关爱献血者的"三免政策"成为了《实施办法》的亮点之一.rn 《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凭相关证件可以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免交门诊诊查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此条款被简称为“三免政策”。rn 一项好的制度或政策,源于人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思考,省献血管理中心根据职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以“三免政策”为抓手,很好地触及社会各行各业,体现了对献血者的关爱,维护了献血者的尊严,有效保障了献血者的切身利益。
  • 摘要:重点围绕年会的开幕式、新媒体宣传、采供血从业团队管理、重大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及献血者热线电话中心的建设等会议的主要亮点和做法展开详细介绍.大会揭示,以用血者及献血者的真实故事打动公众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体现献血者的价值和用血者的真实诉求,激发公众的爱心;另外,传统宣传模式影响力在逐渐下降,新媒体宣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示了本中心借鉴各国经验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介绍各国经验的同时抛砖引玉,以达到激发更多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创性思维,共同推进中国无偿献血工作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本中心现采取的措施,对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认可度和参与性的影响.方法:中心为献血者提供医院"用血一站式报销"服务、"爱心传递卡"传递服务,并进行了献血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所需数据.结果:2012年11月~2014年7月,一站式报销总人次777人次,总金额393559元.2013年,中心共回收12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结论:为献血者提供让其满意为基础、感动为目标的服务,是实现无偿献血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 摘要:中国于1998年10月1日实施《献血法》以来,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的献血机制还十分脆弱,献血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随着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和医疗机构的扩张,使临床用血"井喷式"增长,1998年全国的采血总量不到1000吨,到2011年已达4000多吨.部分地区血液短缺时有发生,供血紧张的问题已处于常态化.只有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才能推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提出要政府主导,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不断完善采供血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稳定的固定献血者和志愿者队伍;加大团体无偿献血的比例;完善献血者回召的工作。
  • 摘要: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奉献爱心的过程,也是感受血站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献血服务的过程.优质高效、细心体贴、真诚感恩的献血全程服务,将会带给献血者带来令人难忘、愉快轻松、充满成就感的快乐献血经历,对于献血者选择再次无偿献血、多次无偿献血、定期无偿献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精细化服务提倡服务人员用热心、爱心、诚心、耐心向客户提供超值服务,通过超值化服务去感动客户,保留客户;强调的是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全程化、创新式及理解尊重客户,并特别注重服务过程中的细节、真诚和感恩,将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和模式引入至无偿献血服务工作中.
  • 摘要:目的:探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与采供血机构的关系,确保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rn 方法:在文献和政策法规中寻找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并通过培训和交流告诉志愿者及相关人员,并不断总结和完善.rn 结果:志愿者和其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明白,自己应隶属于采供血机构之外的社团或协会,以第三方补位的方式协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代表社会及自己所在的组织或团队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捐献者招募,与采供血机构合作共同协助政府,从而保证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纯朴而高尚的本色.rn 结论:志愿者及其所在组织与采供血机构及其受薪工作人员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从而任劳任怨的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保障自愿无偿献血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与把握献血前ALT干式化学法初筛不合格献血者回归献血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和献血者保留提供重要参考.rn 方法:收集2013年献血前被淘汰的献血者个人资料,随机抽取529名献血前ALT初筛被淘汰献血者回归献血与献血检查情况,并利用计算机登录的献血者以往信息进行核查、甄别并综合分析和对比统计.rn 结果:首次献血群体ALT初筛不合格者再回来献血或献血检查的人员比占11.42%(33/289),重复献血群体ALT初筛不合格者再回来的比例占46.67%(112/240),P<0.005.两个群体回归献血的合格率均较高(81.82%与89.29%),各回归时间段的两群体人员结构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前ALT干式化学法初筛不合格者的献血者大多数可以回归献血.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采集流程中控制与预防机制建设.rn 方法:本中心通过分析总结多年来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并未出现只是存在的差错隐患,合理建设血液采集流程的防控机制,减少差错发生.rn 结果:防控机制建设:1)优化流程如借用预登码、PDA连接各操作环节避免漏查,或增加合理复核及岗位间协作都能及时发现差错.2)明确规定关键步骤如预登码与献血码空间上与扫码设备有明确的物理隔离,一对一分配,避免误扫与关联差错;严禁同时采集同血型献血者,检验科血型鉴定可以发现标本错误等.3)引进质量蓝控.4)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是防控机制有效运转的保障.5)合理的业务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约束的同时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熟情与工作潜能,是防控机制持续运行的有力保证.rn 结论:血液采集流程的防控机制建设是影响到血液安全的至关重要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明确规范的sop制定,充分有效的人员培训,切实的考核、适度的奖惩,都属于防控机制建设的内容.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本中心采血不足量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血液报废.rn 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采血不足量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rn 结果:2012年采血不足量比例0.27%,2013年采血不足量比例0.3%.月份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2.75,P<0.01),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9,P<0.01).引起采血不足量的常见原因有血流不畅,献血反应,血管过细,其他原因等.rn 结论:查找采血不足量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采血不足量的发生,减少血液报废.提高采血护士的综合素质和穿刺技术对降低采血不足量至关重要。采血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采血技术。献血者较多时,应增加采血护士数量,采血组采血护士新老搭配,带教放手不放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通过加强采血护士的采血技能培训,献血者护理,设备定期维护等多种方法,以降低采血不足量。
  • 摘要:目的:探索建立无偿献血管理长效机制.rn 方法:这些年来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运用绩效考核、培育乡镇无偿献血、开发团体组织献血、采血情况分析、谨用控制血液采集及家属互助献血、强化献血服务与员工培训、以及加强单采血小板的招募采集等8个方面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极大的缓解了本市临床供血的压力.rn 结果:2008~2013年全血采集总量较上年均有增长,全血增长最高达11.25%,单采血小板增长最高达108.24%.2008年以来,每年400 mL采血量均在全血采集总量的65%以上.rn 结论:无偿献血工作的采供主体是各采供血机构,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为政府分忧解难,保障临床用血.
  • 摘要:目的:探讨创新运行机制,有效提升采供血能力.方法:本中心通过转交观念,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全面推广无偿献血"七进"活动,培育潜在献血新群体,探索适应无偿献血切实有效的宣传和采血模式,有效提升采供血能力.结果:2014年1~6月,全血无偿献血80695人次,同比增长29.61%,全血捐献132 199 U,2014年3月全血采集量32125 U.结论:创新运行机制,激活潜能,盘活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
  • 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地区近2年来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状况,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12~2013年无偿献血者登记表数据,对无偿献血者的性别,职业状况,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在同期无偿献血总人群中的比例运用SPSS18.0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男性献血者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男女比例为1.46;1.18~35岁的年轻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和不明职业者是无偿献血的主力.结论:无偿献血主力人群在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方面都有显著特征,在制定献血招募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中凝血因子Ⅸ效价检测的影响因素,优化检测条件.rn 方法:研究不同的Ca2+浓度对一期法检测凝血因子Ⅸ效价的影响,并分别考察磷酸三丁酯、聚山梨酯-80(S/D)以及硫酸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对检测的影响.rn 结果:Ca2+浓度为0.012 5 mol/L时,检测结果最稳定,标准曲线的相关性(r2)为0.999±0.001,回收率为(99.2±1.789)%,5次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1.80%;S/D对PCC样品中凝血因子Ⅸ效价检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PCC样品的肝素来中和时,稀释倍数的影响较大,中和后凝血因子Ⅸ效价受稀释倍数影响较小.rn 结论:优化了凝血因子Ⅸ效价检测的影响因素,最优Ca2离子浓度为0.012 5 mol/L;S/D试剂无影响;硫酸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凝血因子Ⅸ效价受稀释倍数影响较小.
  • 摘要:目的:基于本公司除菌过滤工艺,建立1套提升药液灌装率的优化方案.rn 方法:通过阐释国内外法规对除菌过滤的定义和要求,并结合公司现行除菌过滤程序,制定了1套硬件和操作程序的优化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药液回收率评估和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风险评估(FMEA).rn 结果:对现行除菌过滤工艺优化后进行估算,每吨血浆可增加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灌装量88瓶;人血白蛋白(10 g,20%)灌装量12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2.5g,5%)灌装量12瓶;每吨血浆增收3.72万元.该优化方案的FMEA风险评估结果为低风险.rn 结论:通过药液回收评估结果和FMEA风险评估结果能够证明该优化方案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 摘要:探讨伦理及伦理文化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上海血液中心运用伦理文化,建立血站核心价值观,树立服务理念和处理员工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医学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经验.总之,将伦理道德规范运用于血站管理和血站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单位凝聚力、对献血者和受血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医疗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血站职工职业倦怠情况,探索预防和干预的途径.rn 方法:将MBI-GS量表制作盛网页版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通过网络对全省18家血站在职职工进行调查.rn 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1626份,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8.84%.工作状态良好1539人,占统计人数的94.65%;需自我心理调适83人,占5.10%;需离岗休整4人,占0.25%;没有需离职心理咨询的职工.需自我调适的人员中,31~40岁之间、离异、中专学历、工作年限6~10年、采血一线、科员或初级职称比例较高.分析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工作性质、职务职称、政治派别的职工成就感低落均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职工情绪明竭有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个人、组织和社会因素构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相应地,应从个体、组织和社会层面采取应对措施进行积极防范和有效干预.
  • 摘要:探讨员工忠诚度对员工价值、工作效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的影响以及加强员工忠诚度建设的有效方法.通过营造软环境和打造硬条件,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血站文化和员工忠诚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忠诚度与采供血机构运行效率称正相关.
  • 摘要:患者血液管理(PBM)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自体输血是PBM中的热点,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AT)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在以往国际性指南的基础上,IAT的适应证有了进一步的细化;采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凝血指标,有助于预防和纠正凝血异常;自体血液过滤器有助于滤除白细胞和炎症因子等有害成分,减轻肺损伤.IAT相关研究将继续促进输血理念的更新和临床进步.
  • 摘要:血浆是人源性资源,涉及社会伦理问题,受到政策及制度的调控、科学技术的挑战,其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成本/效益比上涨.1975年WHO开始提出每一个国家的血液和血液产品应该自给自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才朝着这一方向努力.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对血液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增长,同时对血液产品的安全性也有更高的关注.强制性cGMP推行,增加病毒灭活工艺,临床研究经费提高,NAT检测,新病源体,如疯牛病、西尼罗河病毒、猴痘病毒等的出现,都成为原料血浆供应的新障碍,如何实现中国血液产品的自给自足是1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中国血液产品的自给自足,必须以扩大血浆来源以发展单采血浆作为主线,发展回收血浆作为辅助,通过开发小产品和现行工艺革新以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大对罕见病用药的扶持与倾斜,优化新药审评办法和流程,鼓励企业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加大重组血液制品开发力度.
  •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筛查实验室自2011~2014年多个项目参加多层级室间质评的结果,达到验证实验室能力和提高检测能力的目的.rn 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分别参加的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原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重庆市CDC病毒研究所等国际、国家、地区3个层次的各项检测质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偏倚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rn 结果:参加3个层级的质评活动(共计13个项目的检测),共出现假阳性2次,假阴性4次,2012年、2014年所有结果未出现不符合.rn 结论:通过参加多层级的室间质评活动,识别了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观察了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做到了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持续监控,提高了血液筛查能力.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参加2013年CITIC血站细菌检测室间质评项目的数据,提高本实验室对血液成分中细菌污染的检测能力.方法:对CITIC细菌检测室间质评样品进行接收、检测、结果报告,同时对阳性培养瓶取样做菌种鉴定,将本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和参考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检测结果符合预期结果,阳性培养中的菌种鉴定结果和参考结果相同.结论:通过参加C1TIC细菌检测项目室间质评,规范从样品接受到结果报告的每1环节的操作,发现并减少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提高细菌检测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综合评估血站的采供血能力.rn 方法:设计14项血站业务量化指标,以发放征询表的方式对全国血站调研,通用Excel 2003整理数据,用SPSS 19.0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判别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rn 结果:宣传经费投入额、固定献血者数量、纪念品经费投入额、献血设施数量、固定献血点总数、郊县献血点数量、职工总数、业务人员数量、财政拨款额等因素与采血总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筛选得出的这些因素是影响采血总量的关键因素,将其献血人次等指标结合对血站做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得分将全国血站的采供血能力分为超强、特强、较强、强、一般、弱、较弱7个层次,各层次血站的数量为1、2、8、10、13、59、122个.rn 结论:运用有效的量化指标对血站采供血能力做综合评估,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合理性,可以激励血站间的竞争与良性发展.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人群的HL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的相关性,获得中国南方人群遗传背景下HCV感染相关的宿主免疫因素.rn 方法:本研究从广州无偿献血人群中随机抽取426例慢性HCV感染者和709名健康对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BT高分辨分型技术对HLA-Ⅰ类(A和B)和Ⅱ类(DRB1)基因进行分型,分析比较2组研究对象间的HL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获得HL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的关联性.rn 结果:HLA高分辨水平分析和FDR(False Discovery Rate)多重检验校正的结果显示,4条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13∶02(P=0.009,OR=1.515)和B*15∶01(P=0.010,OR=1.561)在慢性HCV感染组的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可能与慢性HCV感染相关;而B*07∶05(P=0.001,OR=0.299)和B*15∶02(P=0.016,OR=0.778)则在健康对照组中频率更高,提示对HCV感染具有保护性.rn 结论:4条HLA-B等位基因均是首次发现与HCV慢性感染相关,反映出以中国南方人群为遗传背景的宿主HLA基因在HCV感染中的独特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HCV的防治以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短时时间内烧伤患者需要使用大量血液.苏州市中心血站在第一时间积极应对,从人员调度、血液采供、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度各方人力资源,提供人员保障;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做好血液采供;做好物资设备保障,后勤支持有力;做好信息发布,提升血站形象;积极争取支特,科学作出研判。有效保障了伤员救治所需血液的及时供应,对今后采供血机构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重庆市无偿献血者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及合并阳性情况,为制定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ELISA法用2种酶免试剂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进行检测.双试剂检测均为阳性者或某单试剂检测阳性,且经该试剂双孔复试,仍然出现至少1孔为阳性者,即认为阳性结果.回顾性分析2012年检测的不合格结果.rn 结果:2012年1~12月本中心无偿献血标本115 530例,不合格标本6 326例,其中因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不合格分别为1301、606、233和1474例,包含95例传染标志物双项目阳性标本和1例传染病标志物多项目阳性标本,分别为:HBsAg和抗-TP项目合并阳性标本41例;抗-TP+抗-HCV项目合并阳性标本20例;HBsAg+抗-HCV项目合并阳性标本14例;抗-TP+抗-HIV项目合并阳性标本9例;HBsAg+抗-HIV项目合并阳性标本8例;抗-HCV+抗-HIV合并阳性标本3例,HBsAg+RC+TI+抗-TP阳性标本1例.rn 结论:在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抗-TP项目合并其它传染标志物阳性十分常见,前端开展梅毒快速筛检将大大降低血液报废率,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 摘要:目的:建立MN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的方法,并进行辽宁地区MN血型系统基因频率的调查.rn 方法:根据MN血型系统的基因序列结构,在第2、3外显子设计并合成基因分型上、下游引物,优化各实验条件后,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对1023例辽宁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献血者进行MN血型的基因分型.采集的标本类型包括静脉血、血斑、口腔拭子(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提取分别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或Chelcx-100方法.rn 结果:1023例辽宁地区汉族献血者MN血型的基因分型全部得出结果,并与血清学分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MM纯合子242例,占23.66%,MN杂合子520例,占50.83%,NN纯合子261例,占25.51%.经计算,M基因频率0.49 7,N基因频率0.5093,x2=0.2948,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n 结论:建立了MN血型系统的PCR-SSP基因分型方法,具有方法稳定、结果可靠,取材广泛等优点,适合于常规应用、法医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MN血型的基因频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与其他地区和人群相比,辽宁地区汉族人群的MN血型系统基因频率具有本地区的分布特点,可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疾病相关性研究等.
  • 摘要:自从人类红细胞AB0血型被发现至今的100多年间,被发现的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已达30个,但其血型抗原仅300种,其中能够引起临床免疫性疾病的血型系统有10余个。对能引起临床免疫性疾病的稀有血型抗原进行筛查,既有利于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临床用血,也为稀有血型献血者的招募和稀有血型库的建设打下基础。本次筛选Jk(a-b-)稀有表型的尿素溶解试验是由Heaton和Mcloughlin在1982年偶然发现的。Kidd血型蛋白为尿素转运蛋白,Jk(a-b-)表型红细胞不能主动转运尿素,在2 mol/L尿素溶液中15~30 min内不发生溶血,而其它表型在1~2 min内完全溶血。为了便于大批量标本的筛选,本次Jk(a-b-)表型筛查采用全自动血型加样仪进行标本的稀释和分配,同时使用96孔U型微量板法2 mol/L尿素溶血试验,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筛选时间。经血清学方法确定Jk(a-b-)表型,结果与之吻合。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特异性高等优点,而且可在一般实验室进行筛选检测,适合开展大规模的筛查使用,可应用到其它稀有血型系统的筛查与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对献血者感染梅毒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通过健康征询进入献血流程的研究,探讨强化血液安全的相关策略.rn 方法:对2005~2013年成都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抗-TP检测结果进行梅毒血清学流行趋势分析.还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3月抗-TP阳性的献血者204名及血液筛查项目阴性献血者408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感染梅毒有关的因素,并对危险行为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进行估计.rn 结果:2005~2013年9年间成都地区献血者梅毒血清学流行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纳入对象阳性组中49.5%献血者有多性伴,11.8%有有偿性行为;阴性组16.7%有多性伴,3.2%具有有偿性行为的献血者通过了献血前筛查程序.筛选出与梅毒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多性伴、美容手术史、梅毒性接触史,不确定是否有梅毒性接触史,其危险度为(OR值)分别为:2.580、1.642、2.189、2.471,95% CI分别是:1.517~4.387、1.236~2.183、1.250~3.833、1.719~3.553.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是:0.169、0.105、0.013、0.048,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是33.5%.rn 结论:目前献血前健康征询对高危人群的筛除工作需要改善,献血者招募工作应该重视排除高危献血者和招募更多的低危献血者.
  • 摘要:电子交叉配血是目前国内外最新的输血技术,本文就电子交叉配血的概念、国内外临床应用发展史及应用现状、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对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的要求、软件的设计要求和国内开展电子交叉配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旨在通过介绍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加速该技术在国内的开发研究和应用.
  • 摘要:2014年7月5日17时03分,杭州著名的旅游专线车7路公交车在途经杭城最繁华的东坡路与庆春路叉路口时,突发1起人为纵火案,造成30位烧伤病人入院治疗,其中有26位需要接受输血治疗.事件发生后,浙江省血液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工作部署,保障血液采供工作平稳有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次突发应急事件对采供血应急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全面的信息掌握,特别是与临床的实时沟通是关键。在整个血液保障过程中,建立起畅通的用血信息报告机制,即时了解血液库存信息和用血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血液资源调配,保证血液库存的动态平衡,明确献血者招募方向。优质规范的献血服务能有效提升无偿献血事业和采供血机构形象,同时为献血者保留奠定基础。"7·5"事件期间中心本部献血点的日均献血人数是2013年同期的7倍多,工作强度增加,而献血服务不能降低要求。保证献血者获得愉快的献血经历,将为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和保留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树立采供血机构良好的职业形象。正确的媒体引导能事半功倍。在web2. 0带来的社交媒体时代,病毒式传播的舆论信息鱼龙混杂,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占据主流大众媒体,率先发布真实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呼吁,才能同频共振,发挥媒体的正面效应,否则可能将会出现一面焦头烂额救死扶伤,一面却无力解释,备受质疑的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SPC)在血站血液制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2011年血液制品ALT报废率为基准,应用SPC技术的趋势分析法与鱼骨图法对浙江省血液中心2012年血液制品ALT报废进行统计控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控制关键环节,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结果:2011年至2012年1~3月,血液ALT报废呈不规则走高的趋势,经过统计分析后,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了该趋势.结论:应用SPC技术,血站可以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改进.
  • 摘要:目的:使用已知浓度的HBV DNA、HCV RNA WHO标准品作为室内质控品,检测质控品的Ct值,利用Ex-cd表格进行质控图的绘制,探索聚合酶链反应的室内质控方法.rn 方法:将WHO标准品HBV DNA、HCV RNA分别稀释至30 IU/mL、200 IU/mL,作为室内质控品,与献血员标本一同进行核酸提取、扩增检测,连续测定20 d,记录Ct值,分别计算Ct值的均值((x))、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以(x)±2s为警告限,(x)±3s为失控限,绘制Levey-Jennings质拉图.同时使用试剂金提供的阴性对照作为阴性质控样本.rn 结果:连续测定20 d,HBV DNA室内质控品Ct值的均值是30.86,标准差是0.49,变异系数为1.59%.HCV RNA室内质控品Ct值的均值是34.02,标准差是0.66,变异系数为1.94%.绘制出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判断每批实验的有效性.阴性对照为无反应性结果时,该批次实验有效.rn 结论:弱阳性质控样本反映了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的有效性,阴性质控样本的扩增测定结果可以判断核酸提取过程中是否发生污染.弱阳性和阴性质控样本可以监控核酸扩增实验的有效性.
  • 摘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简称:AIHA)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的一组溶血性疾病.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测包括直接抗球蛋白试验,ABO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等,输血时要注意适应证,血型选择,红细胞制剂选择等。
  • 摘要:目的:观察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前后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rn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细胞和CD4+CD25+Treg的水平.rn 结果:输注无效组患者输血后CD3+T细胞、CD3+CD4+T细胞水平较输血前升高(P<0.05),CD3+CD8+T细胞水平无变化(P>0.05),CD4+CD25+Treg水平较输血前下降(P<0.05);有效组患者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无改变(P>0.05),CD4+CD25+Treg水平增高(P<0.05).rn 结论:异体红细胞输注后,CD4+CD25+Treg水平下降导致T细胞异常活化,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可能是最终导致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悬浮于MAP液中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最多是否可保存7d.rn 方法:将11份2U悬浮红细胞制品制备成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冻存1年,解冻去甘油后悬浮于MAP液中,于0h、3d、5d和7d取样检测钾离子浓度(K+)、ATP浓度、2,3-DPG浓度、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和溶血率.rn 结果:ATP浓度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略有下降,保存7d的ATP浓度为(5.36±0.91)μmol/g Hb,ATP回收率仍高达94%.2,3-DPG浓度下降速度较ATP快,但保存7d的红细胞仍然存在2,3-DPG,浓度为(0.62±0.29) μmol/g Hb.保存7d的FHb为(0.30±0.12)g/L,符合GB18469-2012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Hb的规定(≤1 g/L).溶血率由解冻后的(0.05±0.01)%上升至7d的(0.11±0.04)%,符合国标保存期末溶血率≤0.8%的要求.解冻后保存3d的K+上升至(5.70±1.09) mmol/L,已超出人体正常K+参考范围上限(5.5 mmol/L).rn 结论:MAP液保存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可以保存7d.但对于高钾血症贫血患者这部分特殊人群,若以不超过人体正常K+参考范围上限为判断依据,则MAP液保存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最好不要超过24h.
  • 摘要:目的:探讨长途运输对机采血小板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机采血小板分为运输组和对照组,其中运输组需进行约8h公路长途运输,分别于d1(运输前),d2(运输后),d3,d5取样检测血小板JC-1、Annexin-V等指标.结果:运输后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运输组和对照组均表现为凋亡水平的逐渐增高.2组之间比较,d1,d2、d3、d5几个时间点,凋亡指标JC-1和Annexin V在2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长途运输对血小板的凋亡有明显的影响.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天津市血液中心库存血量和临床用血量,对血液库存计划实施动态管理,为采供血部门合理制定年度计划,最大程度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和需求提供依据.rn 方法:对2012~2013年天津市血液中心各种血型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的库存血量和临床用血量构成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库存血量与用血量相比,悬浮红细胞在血型构成比上差异较小,各种血型悬浮红细胞的库存量一般高于实际用血量,但在个别时段点,O型库存血量接近甚至低于用血量.各种血型悬浮红细胞用血量的对比关系基本稳定,但库存各型血量的对比关系不稳定,其中AB型库存血量始终较低,其他血型库存血量对比波动较大.rn 结论:应根据临床用血与当时库存血的对比情况,合理安排采血计划,优先采集相对紧缺血型,做好采供血护理服务,建立稳定、安全的自愿献血队伍,有利于有计划采集血液的实施.加强与临床医院的沟通,建立大量用血预约制度和紧急用血制度,保证临床用血.
  • 摘要: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提高,原有的成本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血站经济发展工作的需要,拟通过对血站的经济运行成本的系统研究与探讨,提出加强中国血站运行成本管理的原则和关系,以便于严格控制血站在采供血业务工作中的运行成本,还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和理论参考.提出要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重要原则(成本效益、成本回避、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系统管理);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无偿献血与血液收费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成本管理与血液质量的关系,固定资产管理和其他成本管理的关系,运行成本管理与正常采供血工作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血站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科学合理的平面规划设计及备系统的优化,以提高核酸检测的能力和稳定性.方法:依据一系列规范要求,按照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功能定位,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确定设计思路并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对通风、空调、给排水、能源、环保、信息及安全等实验室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设计建设出了布局科学,分区合理,安全高效,实用性强且人性化的核酸检测实验室.结论:作为实施和发展核酸检测的基本条件,血站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科学规划设计可促进提升核酸检测服务能力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 摘要:目的:预测下一年度的献血人次数等指标,据此制定下一年度献血者招募计划.rn 方法:将2003年1月~2012年12月武汉血液中心献血人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以月为维度,用时间序列法中的季节性相加模型作为预测方法,用R软件来实现预测,并用2013年的数据作为检验数据对预测的准确性做验证.rn 结果:计算得到2013全年的全血献血人次数预测值为136396,与实际值144884相比减少了5.86%.实际数据均在模型的95%置信区间内,预测合理性检验为合理.rn 结论:在没有大的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时,时间序列预测法-季节性相加模型可以快速简便地对下一年度的全血献血人数做出基本的预测.以此类推,该方法还可以应用在成分献血人次数的预测,供血量的预测等方面.
  • 摘要:目的:结合上海地区开展团体无偿献血的经验,对团体无偿献血的功能开发与有序管理进行深入探讨.方法:收集2009~2013年上海全市血液日均采集量及市血液中心日平均库存、2009~2014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库存血型分布等相关数据,并探究团体无偿献血在社会各界产生的聚合效应.结果:团体无偿献血在稳定日常血液库存,调整血型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可结合自身优势为无偿献血凝聚新的力量.结论:只要加强对团体无偿献血的有序管理,团体无偿献血除了可以产生数量保障的直接作用,还可以为营造社会献血的良好氛围发挥巨大的间接作用.
  • 摘要:目的:探求社会组织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新型宣传与招募模式.rn 方法:"红色行动"是以社会慈善公益组织深圳狮子会和采供血专业团队本中心联合主办,以《深圳晚报》作为代表的媒体支持的品牌采血活动.借助深圳狮子会这个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的身份优势及狮子会会员良好的社会资源,把主动权交给深圳狮子会,让其走在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的第一线.rn 结果:深圳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模式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深圳狮子会的身份优势是从业人员甚至志愿者无可替代的,狮子会会员良好的社会资源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各项数据看,"红色行动"对深圳无偿献血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从势头看,"红色行动"从立足深圳向全国蔓延已势不可挡;从影响力看,"红色行动"不仅成为一个品牌捐血项目,更成为一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同项目的水平.rn 结论:深圳狮子会这个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使深圳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模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公益性、社会性和广泛性.
  • 摘要:目的:促进武汉地区无偿献血量快速增长,克服季节性偏型性血液短缺,较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rn 方法 8个配套措施,支撑武汉地区无偿献血"八进"(进商圈、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厂、进工地)服务模式.一是多点多屋的广泛布局,武汉地区捐血点数量从2009年的12个增加到2013年26个;二是回馈爱心的实际行动,献血活动结束1~2个月后,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带着鸡蛋等营养品等再次返回,回馈曾经参加过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三是"五位一体"的现场招募,给捐血者以温暖,给行人以便利;四是顺应天时的作息调整,在酷暑高温抓住一早一晚两个人流量高峰开展献血服务;五是点屋交流的人员流动,在工作人员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服务竞赛;六是正面宣传的能量传递,2013年起,武汉血液中心每月在单位网页上发布无偿献血新闻稿近100篇;七是血站带头的挽臂捐血,武汉血液中心符合条件的职工都积极参加了无偿献血;八是适时限采的供需平衡,既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又保证了血液新鲜度.rn 结果:2013年武汉地区无偿献血量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5%,2014年1~6月与上年同比增长32%,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无偿献血者主体呈现多样化,2013年与2012年相比,工人、农民所占比例从25.14%、7.20%提升到30.45%、11.25%.rn 结论:抓宣传、打基础、练内力,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动员更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无偿献血量就能快速提升,较好地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 摘要:重视媒体宣传对无偿献血的促进和影响,在积极有效的对无偿献血进行宣传的同时,要做好危机公关,减少媒体对无偿献血的负面影响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合力作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注重报道方式的策划,改变正面宣传、说教报道的形式,通过科学理念的传播和典型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公众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积极投身到献血队伍中来.改变报道正面宣教的口吻,通过典型人物报道,颂扬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从侧面鼓励公众参加无偿献血.通过媒体的宣传,让民众了解献血、关心献血,让人们为能够献血而感到快乐和幸福,并使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采供血机构只有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加强危机处置能力,了解各媒体的宣传特点,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力作用,通过策划设计无偿献血公益活动等,才能更好的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 摘要:目的: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稳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安全用血.rn 方法: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短信平台和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模块,对2014年1月~4月在本中心参加无偿献血并留有手机信息的献血者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收集回复短信的17667名献血者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rn 结果:成功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42938条,发送率99.44%;17667名献血者对满意度调查短信进行了回复,回复率41.15%,满意率99.04%.再次献血者不满意率高于初次献血考(t=2.642,P<0.05).献血者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热情,占38.23%.rn 结论 将短信及电话回访结合进行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数据可信度高,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针对性地改进工作,而且能起到挽留和招募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调查方式,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调查并对比影响献血者和未献血者做出献血决策的相关社会认知因素,为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调研南京市居民;根据是否献血将受访者分为献血者和未献血者两组,对比两组的调研结果.rn 结果:献血者和未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更多的未献血者将献血福利视为献血的好处,更多的未献血者认为献血可能伤害身体或传染疾病.在进行献血决策时,更多的已献血者只考虑自己的想法.献血者和未献血者感知到来自周围人群的赞成和反对态度存在差异,献血者所感知到的反对更少.多数献血者和未献血者都认知到周围有人参与了献血.rn 结论:影响献血者和未献血者做出献血决策的各类社会认知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才能切实做好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
  • 摘要:从1953年AABB建立献血者记录卡开始,献血者健康征询(DHQ)已经历了60年发展历程。60年来,医学知识和检测技术在不断更新与进步,但DHQ的宗旨—保护受血者与献血者的安全—并未改变。DHQ在保障血液安全的同时,也要注重保障充足的血液供应,即充足的献血者群体‘。有效的DHQ需要献血者对于征询问题能够提供准确而诚实的回应,而这不仅在于DHQ文本的设计,更需要经由科学的方式加以评估,AABB所采用的认知访谈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此外,计算机辅助征询在献血者筛查实践中展示了显著的优越性,这些都值得国内输血领域同道加以关注和借鉴。
  • 摘要:目的:了解本市献血的相关信息,以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的比例.rn 方法 以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献血目的、获得献血信息的渠道、影响献血的因素和献血感受等4大类问题.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有效答卷785份,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57.3%初次和74.6%的重复献血人群表示其献血目的为"挽救生命"和"社会责任",男女献血人群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性重复献血人群因"无意间看到献血车(屋)"而获得献血信息的分别占63.7%和46.7%,从"新闻媒体"得知献血消息的占47.9%和36.2%,且男女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朋友推荐"的则分别占25.8%和26.1%.3)男、女重复献血人群选择"没有时间献血"的分别占68.8%和43.7%,"担心献血不安全"的占20.7%和25.3%,和"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占16.4%和20.6%(P<0.05).17.1的女性重复献血者易受到"朋友或媒体的负面宣传"的影响.4)重复献血人群献血过程中和献血后积极感受和不良感受的比例分别为47.6%和7.8%,初次献血人群分别为10.7%和2.6%(P<0.01),且女性高于男性.rn 结论:南阳市无偿献血"挽救生命、社会责任"的宣传应经获得了广泛认同,而今后的无偿献血的宣传发动重点内容包括:应针对性的在人流量大的闹市区域增加献血点,延长时间;继续加强"献血安全无损健康"的宣传;和发挥献血志愿者自身的宣传作用,带动亲朋好友参加献血.
  • 摘要:在中国Rh(-)献血者分布全国各地,北京市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是以聚集在北京的Rh(-)献血者为主题的公益性组织,从2001年成立以来的十余年时间,已经拥有成员2000余人,已累计捐献血液近1000000 mL.本文以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员的献血数据来分析稀有血型献血者的特征及相应采取的保留激励措施.rn 为更好地激励献血者,表达对献血者的尊重,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每年年底都会召开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邀请献血者代表参加,并对当年参加献血表现突出的献血者进行表彰,颁发证书及纪念品,届时将邀请北京卫生领域的领导参加,并为获奖献血者颁发证书及奖品,邀请优秀的献血者代表在大会上发言。2013年,血型爱心之家邀请了350余名献血者参会。表彰大会是无偿献血领域领导对爱心之家成员们无私奉献的尊重及肯定,也是所有成员们互相交流,传递正正能量,感受大家庭温暖,继续奉献社会第一次亲密交流。爱心之家成立十余年来,每年的工作总结表彰会都会克服困难,尽心准备,希望为稀有献血者们送上血液工作者们最真挚的关爱。例如,制作年度工作纪念册,制作表彰名单,制作宣传海报,希望通过血液工作者们的努力,为稀有献血者朋友们送上来自爱心之家的关怀与温暖。除了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外,爱心之家借助首都北京这个大平台积极申报首都无偿献血先进个人评比,2013年爱心之家10人获此殊荣,1人申报2013年度北京榜样。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自成立以来秉承关爱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倡导“关爱生命、献血救人、友爱互助、奉献社会”的宗旨,坚持参加应急无偿献血,促进北京无偿献血事业持续、深人、健康发展,为保障首都医疗临床用血提供着不竭的生命之源。血浓于水生缘于爱,爱心之家成员的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生命的最高尊重,是对好人好梦的真诚实践。体现着北京稀有血型爱心之家对每个成员的尊重、接纳与反哺,体现着科学管理的伦理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库的建立及招募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rn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资料回顾的方式了解广西无偿献血工作及志愿者招募体系,选取广西某一献血点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街头无偿献血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300名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无偿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经历、心态及动机、献血知识信息来源及对献血的认可度.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关于广西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体系建立的方法和对策.rn 结果:近3年无偿献血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其中街头志愿参与无偿献血的认识逐年上升,2010年为40.2%、2012年为60.1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12年夏季7、8月及冬季1、2月街头献血人数急剧减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是街头献血的主力群体,其所占比例最高.献血者大部分为首次献血者,献血量400 mL者所占比例较大(32.8%).献血者对血液知识了解情况为一般,献血知识来源于街头宣教的比例较高(27.3%).此外,对于献血间隔期满的献血者在一年内如连续收到超过3次骚扰他的信息或电话,随访者则出现反感的心态.rn 结论:建立无偿献血者献血招募队伍,对缓解临床用血紧张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 摘要:目的:对比3批小试(50 g冷沉淀)、3批小规模放大(400g冷沉淀)和3批中试级(5~10kg冷沉淀)试验结果探讨人凝血因子Ⅷ原液生产工艺放大的可行性.rn 方法:Tris溶液复溶冷沉淀,经聚乙二醇沉淀后,0.3%磷酸三丁酯和1% Tween 80处理6h以灭活脂包膜病毒,然后经DEAE 650M层析纯化.绝大部分杂蛋白和磷酸三丁酯及Tween80随流穿液直接流穿,洗脱峰样品即为人凝血因子Ⅷ原液.rn 结果:3批小试人凝血因子Ⅷ活性回收率分别为30.50%、24.40%和25.60%,平均值26.83%,回收事变异系数8.52%;3批小规模放大回收率分别为19.40%、21.70%和22.00%,平均值21.04%,回收率变异系数5.54%;3批中试级回收率分别为14.50%、16.50%、17.80%,平均值16.27%,回收率变异系数8.34%.rn 结论:对比级放大试验各级回收率及变异系数发现,工艺重复性好,放大可行.
  • 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远边山区通江县3年来献血浆者血液检测结果,为血液制品提供安全的血浆原料.rn 方法:对2009~2011年献血浆人员100 693人份的血浆标本HBsAg、抗-HCV、抗-HIV、ALT、梅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HBsAg、抗-HCV、抗-HIV、ALT、梅毒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10%、0.007%、0001%、0.36%,0.01%,总不合格率为0.48%.rn 结论:ALT不合格率最高,4项传染性指标较低,处于低发区.加强献血浆前注意事项宣传,避免过度劳累、疲劳、饮酒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正确建立检测过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减少血浆报废,为血液制品提供安全的血浆原料.
  • 摘要:探索如何加强血站文化建设,以实现血站文化对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以调查结果和实际案例分析了血站文化架构体系建设,并具体讨论了血站文化落地的途径.总之,建立健全血站行业的文化体系,对提升血站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血站文化建设要与血站发展战略、发展愿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团结、激励、授聚、感召和导向作用,坚定发展之心,增强发展之力。血站文化建设要与血站管理有机结合,更新管理理念,依靠优秀的文化“换脑筋”;创新管理模式,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转机制”;强化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制度,夯实管理的基础;规范管理行为,保证管理活动的协调高效,推动管理升级。血站文化建设要与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血站文化建设要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
  • 摘要:目的:血站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念,与血站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是血站科学发展的内在保证.试探索采供血机构立足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推动血站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方法:以广州血液中心党建促文化建设的工作为案例,分析血站文化管理与党建工作的关系.结果:阐明了血站丰富党建工作内涵及发挥文化合力优势的有效途径.结论:可以从完善制度文化、弘扬组织文化和践行服务文化3个方面入手,推动血站文化建设工作.
  • 摘要:1个国家和1个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1个机构的兴旺同样需要优秀的文化作支撑,本文结合血站工作特点和肩负的使命,针对单位突出的问题,着重抓好"学习型血站","无偿献血品牌服务","血站文化载体","精细化质量管理"和"以人为本管理"等五项建设工程,实现血站建设系统推进.
  • 摘要:研究血站文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通过增强以人为本的血站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物质与文化的需求、开展科研创新、调整管理模式、建设心理健康型血站等诸多切入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总之,血站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呈相互促进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