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钢管混凝土柱

方钢管混凝土柱

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376150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全国第十三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等;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相关文献由81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志华、王先铁、苗纪奎等。

方钢管混凝土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6150 占比:99.93%

总计:376424篇

方钢管混凝土柱—发文趋势图

方钢管混凝土柱

-研究学者

  • 陈志华
  • 王先铁
  • 苗纪奎
  • 王来
  • 吕西林
  • 黄炳生
  • 荣彬
  • 刘明路
  • 吴文平
  • 周天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琦; 王来; 周世栋; 罗天琦; 张洪彬
    • 摘要: 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为研究该类节点的抗震性能,基于ABAQUS建立了9个新型装配式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了轴压比、端板厚度和竖向肋板宽度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节点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延性和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0.3~0.6范围内提高轴压比,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略有降低,但耗能能力、延性提高;设置端板,滞回曲线变得更加饱满,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有较大的提升,随着端板厚度的增加,其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当竖向肋板宽度为90mm时节点的耗能能力和延性较好。
    • 吴海亮; 李腾; 孙轶良; 胡耀伟; 王雷; 冯昌喜; 荣彬
    • 摘要: 设计了3个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外环板节点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节点抗剪性能。根据试验现象和结果对节点破坏形式、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全部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主要特征为核心区钢管腹板撕裂,随着轴压比增加还出现了外环板与钢管柱焊缝断裂的现象。分析轴压比对外环板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发现轴压比的增加对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会增加节点初始刚度,加剧节点的刚度退化。根据Nishiyama和聂建国提出的节点承载力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值的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理论值吻合较好,屈曲承载力理论值偏于保守。
    • 许成祥; 张娟婷; 刘晓强; 李成玉
    • 摘要: 基于一榀两跨三层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应用ABAQUS软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轴压比、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屈服强度、左右侧梁高比以及柱截面宽厚比对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设计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当轴压比大于0.6时,框架结构延性明显变差;当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至C50后,框架结构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钢管强度;随着钢管屈服强度的提高,框架结构的峰值荷载和破坏荷载均不断增大;左右侧梁高比的变化对框架结构的侧向承载力和弹性阶段的受力情况均有影响;框架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均随柱截面宽厚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 肖冲; 罗靓; 吕辉
    • 摘要: 为深入分析端部带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及柱端部塑性铰形成机制,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30个足尺模型,分析轴压比、含肋率以及加劲肋高度等参数对柱的承载力、延性、塑性耗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轴压比下柱的合理含肋率和加劲肋高度等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塑性铰判定方法。结果表明:①当含肋率增大,柱的承载力、延性、总塑性耗能值显著提高,加劲肋的塑性耗能占比增大而混凝土的塑性耗能占比减小,对钢管影响较小;②当轴压比为0.2时,柱的承载力下降不明显,延性较好,故可不布置加劲肋,轴压比为0.5、0.8时,合理含肋率分别为0.2、0.4,加劲肋高度分别为1000、1500 mm;③当钢管纵向受压应变达到4倍屈服应变时,柱端出现塑性铰,进一步提出了考虑轴压比和含肋率的塑性铰长度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离散性较小。
    • 於立雄; 赵灿
    • 摘要: 随宽厚比增大,钢管混凝土管壁易发生局部屈曲,而现有构造措施较为复杂。为简化工艺,提高钢管混凝土柱承载能力,本文以圆钢管和方钢管混凝土柱为例,基于ABAQUS构建有限元模型,对纵凸筋板在钢管混凝土柱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对有限元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并探讨凸筋间距对不同宽厚比圆钢管、方钢管混凝土柱承载能力的影响,最后计算分析单位用钢量承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提高5%~8%、变形能力提升10%以上,但单位用钢量承载力变化不大,在-2.9%~0.5%之间变动,究其原因可能为凸筋板起筋高度较低所致。
    • 项凯; 潘雁翀; 刁晓亮; 宋天诣
    • 摘要: 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的耐火性能。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了GB/T 9978(同ISO-834)加热条件下,带有混凝土楼板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单向螺栓连接框架结构的温度分布、耐火时间和破坏模式,并对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在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方钢管混凝土柱构件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的耐火极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的其他区域相比,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节点区的温度相对较低;根据本文建议的框架结构判定准则,当单向螺栓节点连接可靠,随着作用在柱和梁上荷载水平的变化,柱破坏模式和梁破坏模式是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的主要破坏模式;当框架梁上不施加荷载,只对框架柱起到约束作用,其他条件相同时,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的耐火极限大于两端铰接柱构件的耐火极限,但小于一端固接一端铰接支撑柱构件的耐火极限。
    • 季相濡; 胡红松; 许力
    • 摘要: 为了提高高轴压比方钢管超高强混凝土(SUCFST)柱抗震性能,提出一种在柱脚设置约束拉杆的增强构造方法.开展2根无拉杆约束SUCFST柱和2根柱脚拉杆约束SUCFST柱在高轴压比下的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参数为轴压比和约束拉杆间距.试验结果表明:增设约束拉杆能够显著提高SUCFST柱的受弯承载力、变形性能和耗能性能;减小约束拉杆间距有利于提高大位移角下SUCFST柱的单圈耗能量;增大轴压比对SUCFST柱的变形性能存在不利影响.
    • 张涛; 史科; 薛茹; 刘崇旺; 赵辉川; 尹奕翔
    • 摘要: 由于方钢管对混凝土约束作用较弱,地震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底部钢管易出现屈曲,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本文采用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该模型能准确反应钢管、混凝土以及拉筋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能反应拟静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塑性损伤和钢材的循环硬化规律。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首先,在此基础上笔选出最佳内约束形式,对拉箍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圆环箍筋;其次,提出在不同轴压比下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的焊接拉筋最佳布置长度和合理体积配箍率;再次,探讨不同参数对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截面含钢率和长细比能有效改善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而轴压比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能提高柱的承载力;最后,讨论了约束措施对内约束方钢管混凝土柱耗能性能的影响。
    • 吴波; 王辉; 刘晓珠
    • 摘要: 为了揭示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偏压性能,开展了8根该类柱及2根传统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试验,考察了取钢率(角钢质量与总用钢质量之比)、角钢到钢管内壁净距、偏心距等主要参数对柱偏压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偏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总用钢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合理确定取钢率和角钢到钢管内壁净距,能够使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偏压性能和传统方钢管混凝土柱基本相当;相比于取钢率,角钢到钢管内壁净距对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偏压承载力影响更为明显;总用钢量保持不变时,相比于传统无内置角钢试件,内置高强角钢试件的等效刚度及延性总体上改变有限;对于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在达到偏压峰值荷载时,柱受压区或(和)受拉区的高强角钢已充分发挥其强度;针对内置高强角钢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改进提出的偏压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精度.
    • 陈靖远; 杨锋; 丁鑫标; 王培成
    • 摘要: 分别按照中、美两国规范中不同的加载制度,对3根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全螺栓连接节点试件进行反复低周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此类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与焊接节点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由于隔板翼缘相对滑移,滞回曲线均出现水平段,呈"捏缩形状".对比试验结果也发现:在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试验中,由于滑移段的存在,按照位移角控制的加载制度的试验数据更为完整,优于按"两阶段"控制的加载制度.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反复低周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与钢梁全螺栓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计算与分析,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并通过刚度退化、延性指标及总承载力退化系数对节点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因存在隔板翼缘相对滑移,在评判过程中对这些指标加以修正的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