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界
新生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050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国地质、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新生界的相关文献由3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双文、王璞珺、何登发等。
新生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50篇
占比:98.88%
总计:10164篇
新生界
-研究学者
- 李双文
- 王璞珺
- 何登发
- 刘华清
- 夏志远
- 姜涛
- 孟元林
- 张斌
- 徐峰
- 李刚
- 杨体源
- 王乃军
- 王伟铭
- 王艳清
- 罗静兰
- 肖丽华
- 郭永峰
- 韩月池
- 顾国忠
- 马济国
- CAO Wei-sheng
- CHEN Qin-bao
- Dennis R.BRAMAN
- Dennis R.Braman
- Don BRINKMAN
- Don Brinkman
- J. Ogg
- LI Wei-tong
- LI Yi-bin
- LIU Geng-wu
- Roberto Toga
- 丁巍伟
- 丁海涛
- 万绪新
- 丰全会
- 乔德武
- 云晓鸣
- 任安身
- 任小娟
- 任建业
- 任文军
- 何幼斌
- 何莉
- 余一欣
- 余喆
- 佟殿君
- 修洪文
- 倪唯一
- 倪长宽
- 傅巍
-
-
肖雄;
李尧;
杨珍;
肖娟
-
-
摘要:
以兰考县区域地质构造及物探解译成果为基础,结合已有地热钻探资料,分析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特征,建立热储概念模型,评价地热资源量。通过分析可知:研究区地热流体的补给源是位于开封凹陷外西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自西向东或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径流,热储资源量为5.20×10^(19) J,储存水量为9.96×10^(10) m^(3),可采量为1.07×10^(8) m^(3)/a,兼具地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与适宜性,适合大规模开发利用。提出了今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今后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
-
施炜;
张波;
杨勇;
赵子贤
-
-
摘要: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地震剖面和钻探揭示,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主要发育下部寒武系、中部新近系和上部第四系3套构造层。下构造层构造复杂,发育下寒武统(大黄山组)断陷盆地、下寒武统冲断-褶皱带和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下构造层的构造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提出武威盆地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向地壳缩短变形及早白垩世NE—SW向伸展变形3期构造演化过程。武威盆地东、西部的地层序列和构造差异表明,武威盆地以武威-蔡旗构造隆起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
-
税蕾蕾;
郭来源;
徐新德;
黄向胜;
黄合庭;
陈书伟;
宋修章
-
-
摘要:
莺歌海盆地新生界富含天然气,近年来在盆地中深层勘探取得了突破;而乐东10区气田的发现,引起了对非底辟构造的中深层岩性气藏天然气运移成藏问题的关注.乐东10区块中新统黄流组天然气藏富含CO2,为了查明CO2在天然气藏中的运移特征和期次,以包裹体岩相学为前提,结合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其进行了研究.该区包裹体主要包括盐水包裹体、二氧化碳包裹体、气相甲烷包裹体、混合气包裹体、含混合气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五种类型.使用激光拉曼分析和显微测温技术,定量分析了CO2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密度等参数;结合CO2流体包裹体捕获条件、沉积特征、埋藏史以及CO2同位素值,认为该区CO2为两期幕式充注:第一期为1.4~0.9 Ma充注的高密度无机成因CO2;第二期为0.7~0.4 Ma充注的中密度无机成因CO2.
-
-
傅巍
-
-
摘要:
随着吉普斯兰盆地油气探勘取得重大成功,整个澳大利亚东南缘沉积盆地带丰富的油气储量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与重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油气系统,过于强调烃源岩。本次研究则从油气成藏组合的角度入手,以储层为对象,统计澳大利亚东南缘油气成藏组合烃源岩、储层、盖层的属性以及圈闭类型,结合整个东南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获得澳大利亚东南缘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特征。
-
-
李剑;
曾联波;
林煜;
刘国平;
曹东升;
王兆生
-
-
摘要:
裂缝可以为地壳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野外观测数据、岩心资料以及薄片观察,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中发育大量的水平裂缝.这些水平裂缝主要在泥质岩中发育,具有粗糙的裂缝面,为张开缝且均被石膏充填.裂缝的形态以弧形为主,少量表现为直线形.相邻的弧形裂缝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在端部形成T形交叉.裂缝开度主要分布于1~10 mm,最大可达30 mm,裂缝的规模与密度均随地层剥蚀厚度减小和埋深增加而减小,水平裂缝在平面上仅分布于地层剥蚀严重的背斜核部区域.以上证据表明这些裂缝与地层快速抬升剥蚀过程中由于残余应力形成的垂向拉伸有关.这些水平裂缝均切割早期垂直构造裂缝说明其形成于构造挤压之后.根据裂缝充填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水平裂缝主要分两期形成,第一期在1.8 Ma左右,第二期在0.3 Ma左右.晚期水平裂缝的规模和密度远大于早期裂缝.根据裂缝参数理论计算得到的裂缝形成时的驱动应力大小,可以推断晚期地层抬升剥蚀量大约是早期地层抬升剥蚀量的2~3倍.水平裂缝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脉冲式的构造挤压抬升与剥蚀,且构造活动具有增强的趋势,反映了整个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逐渐增强的幕式构造活动.
-
-
郏慧慧;
刘超;
王平
-
-
摘要:
以泉店矿区为研究范围,根据野外勘探以及所收集的地质资料,研究区内新生界地层的分布、变化规律,并对水文地质结构进行了划分,根据岩土性质、厚度、产状等可将新生界地层划可分为第四系砂及砾石孔隙含水层,新近系顶部粘土、砂质粘土、粉砂隔水层组,新近系中上部砾石、中砂夹粘土含水层组,新近系下部砂质粘土、粘土隔水层组,新近系底部砾石、中砂夹粘土含水层.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及煤矿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张斌;
顾国忠;
单俊峰;
王璞珺;
郭强;
徐琛琛;
杨帆;
陈星州
-
-
摘要:
基于110口探井1 100 m岩心、500余口探井总长107 000 m火成岩井段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气性分析,研究了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新生界不同层系火成岩岩性、岩相发育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结果 显示:本区发育火山岩、侵入岩、沉火山碎屑岩3大类16种岩性,其中玄武岩类占91.0%;发育6相16种亚相,其中溢流相占63.0%o;发育4类9种储集空间,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占主体.砾-粒间孔隙和裂缝发育的粗面岩类、玄武质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的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是最有利的储集岩性、岩相带.储层主要受岩性、岩相、断裂等多方面控制,岩性决定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微观特征,岩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规律,断裂控制岩体分布范围、火山口位置和储层有效性.近油源、靠断裂的优势岩性、岩相带是火成岩油气勘探最有利目标.
-
-
罗丽荣;
李剑锋;
赵占良;
柳娜;
马军;
杨伟伟
-
-
摘要: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勘探程度低,早期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S5井、Jh2X井在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试油分别获得62.6m3/d和10.26m3/d的高产工业油流.为了剖析S5井、Jh2X井原油的油源关系,确定今后的勘探目标,对原油与烃源岩开展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S5井、Jh2X井原油为低成熟—成熟原油,总体反映出高盐、厌氧的咸水湖泊沉积环境.下白垩统固阳组与渐新统临河组烃源岩为咸水湖相烃源岩,部分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生烃潜力大.油源对比结果显示S5井原油来自临河组烃源岩,Jh2X井原油可能来自于固阳组成熟烃源岩.临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固阳组与临河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
-
-
-
-
胡菲;
刘招君;
孟庆涛;
陈永成;
徐进军;
程丽娟
-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敦化盆地,位于世界著名的走滑断裂-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敦密断裂带上,是一个典型的走滑盆地.本文通过测井和地震识别标志,对敦化盆地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在测井曲线上层序界面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砍值,上下幅值和频率都变化较大;在地震剖面上,层序界面之上表现为上超,层序界面之下表现为削截.通过准层序组叠加方式,对每个层序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从而将敦化盆地新生界古近系晖春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新近系土门子组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都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四个完整的体系域.
-
-
-
-
-
陈冰;
丁海涛;
王家林;
吴健生;
张新兵;
唐建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
| 2004年
-
摘要:
东海盆地的西北部主要指东海陆架盆地的海礁凸起和钱塘凹陷地区.我们通过结合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钱塘凹陷重磁平面资料的分析,重点解剖三条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剖面,对该地区的地质,前第三系的沉积岩的展布及前第三系的构造特征等获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探讨了海礁凸起、钱塘凹陷以及东海盆地的演化机制,为该地区的选区评价与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