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17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辽宁省地质勘探院青年科技论文交流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等;中元古界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梅冥相、冯娟萍、欧阳征健等。

中元古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5.3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179 占比:94.45%

总计:2307篇

中元古界—发文趋势图

中元古界

-研究学者

  • 梅冥相
  • 冯娟萍
  • 欧阳征健
  • 罗顺社
  • 蔡雄飞
  • 汪凯明
  • 章泽军
  • 王铁冠
  • 钟宁宁
  • 佟国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 张宝民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发育了大规模以叠层石、凝块石和鲕粒为主要组成的碳酸盐岩。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对其微观组构进行观察分析,均发现了大量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组构。叠层石具有鲜明的纹层状结构,是微生物通过其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及其中包含的机械性圈捕和生物诱导矿化机制与相应沉积环境中的碳酸钙沉积物交替发育、共同构建的产物。凝块石由不同级别的凝块结构构成。凝块体的发育可能主要由带有大量碳酸钙微粒的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在三维空间发生的降解、收缩及破裂所导致。鲕粒中圈层的发育机制与叠层石中纹层的发育机制相似。有核心鲕粒中的暗色核心可能由实心的微生物群落球体构成。空心鲕粒的发育可能与由微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气泡所形成的碳酸钙包壳有关。独特的显微组构表明研究区三类碳酸盐岩的发育均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的结合。蓝细菌等微生物在中元古代适宜其发育的古气候、古海洋、古构造等背景下、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出于对不同水动力条件的适应、以最适合其生存的方式生长,并通过特定的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机制参与造岩作用,从而导致了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大规模发育。
    • 宗文明; 孙求实; 郜晓勇; 郑磊; 石蕾; 李永飞; 孙守亮; 张涛
    • 摘要: 洪水庄组页岩是燕辽裂陷带的主力烃源岩层,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而辽西拗陷的洪水庄组研究相对薄弱,对烃源岩发育特征和生烃潜力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该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和勘探部署工作.为揭示辽西拗陷洪水庄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油气保存条件,以辽西拗陷凌源地区辽凌地2井和3条剖面的洪水庄组样品为对象,进行了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西拗陷凌源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局部含Ⅱ2和Ⅲ型;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1.15%~2.26%,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部分样品过成熟,综合评价为中到好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凌源地区以洪水庄组为生油层,可构成2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且处于有利储集相带,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肖洪; 李美俊; 王铁冠; 冷筠滢
    • 摘要: 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古海洋生命演化和古环境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宣隆坳陷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一系列典型分子标志化合物,其特征表现为明显的“UCM”鼓包,高丰度的甲基支链烷烃、C_(24)四环萜烷、C_(19)-C_(20)13β(H),14α(H)-三环萜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以及四类重排藿烷化合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的缺失,其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明显不同于显生宙沉积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缺失可能是异养微生物转化和降解的结果,不能否定真核藻类在14亿年前古海洋的局部繁盛,但生物群落仍以原核生物为主。
    • 冯娟萍; 欧阳征健; 李文厚
    • 摘要: 利用野外剖面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蓟县系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蓟县系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白云岩,可见厚层块状泥晶-微晶、粉晶、细晶白云岩,层状、纹层状叠层石白云岩,硅质条带团块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和球(团)粒白云岩等几种类型;其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南缘、西南缘和西缘,在西北缘及北缘等地区仅有小面积分布,东缘基本缺失;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种类型.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古陆向外缘依次分为砂坪、云坪、燧石云坪、开阔台地和开阔海等5个相区,具典型的陆表海沉积特征;其沉积时的水体较浅,并向西、向南逐渐变深,沉积厚度也随之逐渐增大.
    • 马奎; 肖南; 蒲钰龙; 钟佳倚
    • 摘要: 为探讨华北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黑色泥页岩物源和沉积环境,采集了燕辽地区清河剖面洪水庄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组沉积物来源不仅有陆源碎屑物质,还有海水沉积物贡献.Y/Ho和ΣREE交会图版分析认为海水沉积物来源占比为10%~20%.此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Ce和Eu异常表明沉积物来源有火山热液活动的参与.Mo-EF/U-EF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为海洋非滞留海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在沉积期发生了演变:在洪一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强,为厌氧-硫化环境;洪二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降低,为贫氧-厌氧环境.分析认为洪水庄组物源组成和沉积环境演变与沉积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 韩菲; 郑德顺; 王昕; 魏丹峰
    • 摘要: 济源地区中元古界大古石组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层碎屑岩沉积盖层,对应于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野外剖面实测的基础上,结合岩性岩相分析、镜下薄片观察、岩石粒度参数分析等方法对大古石组下段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大古石组下段为一套砂岩-砂泥互层-泥岩夹粉砂岩的陆源碎屑沉积,垂向上呈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呈两段式,反映出河流相的典型沉积特征;岩性岩相分析显示砂岩结构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显示出近源堆积的特点;大古石组下段主要形成于裂谷初期的曲流河环境,以河床、堤岸和河漫亚相为主,同时发育了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天然堤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微相.济源地区中元古界大古石组下段沉积特征是对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伸展裂解过程的响应,大古石组底部曲流河相向顶部湖泊相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持续强化的裂解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伸展裂解过程提供依据和实证.
    • 王帅迪; 阮壮; 王一鸣; 吴劲岳
    • 摘要: 作为华北克拉通经吕梁运动后的首次盖层沉积,长城系的沉积时代和沉积背景对认识中元古代地壳演化及古地理变迁至关重要。粒度分析可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流体力学性质,为沉积介质能量的衡量、岩石沉积环境的划分、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基于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北京昌平南口地区常州沟组砂岩的粒度测定与统计,开展了常州沟组砂岩沉积介质动力条件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发光技术对变质砂岩中颗粒和成岩胶结物的区分具有明显的优势。北京昌平南口地区常州沟组下部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为河流相沉积环境;中部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物较细,为潮坪沉积环境。在太古代片麻岩基底上沉积的常州沟组下部发育于河流相背景下,随后燕辽裂陷海的形成和持续性的海侵使研究区由海湾环境演变为滨岸。相关认识为北京周边地区中元古代的古地理及古地貌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 贺萍; 王青春; 申方乐; 杨克基; 马宝军; 李伟; 王对兴; 杜江民
    • 摘要: 在冀西南中元古界长城系赵家庄组沉积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沉积构造——“叠层”砂质MISS组合.其在平面上与岩层面齐平,仅表现为颜色的明显差异,轮廓清晰截然,且内部具同心圆状结构;垂向上,内部纹层多与外部不一致,除颜色差异之外,还具有“叠层”特点,故将其命名为一种新的MISS类型——“叠层”砂质MISS组合.通过分析其产出背景、发育特征、成因及演化特点,认为叠层砂质MISS组合主要形成于潮坪相潮下和潮间环境,包括典型叠层砂质MISS(可演变为颗粒状砂质MISS、叠合砂质MISS等)和非典型砂质MISS,且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向碳酸盐岩MISS或常规MISS演化的趋势.叠层砂质MISS组合的发现和研究,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扣方向.
    • 缪宇; 韦少港; 吕晓春; 宋文婷; 万理文
    • 摘要: 昆阳群浅变质岩系作为扬子陆块西缘变质褶皱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及演化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以昆阳群代表性地层鹅头厂组变质岩为例,从岩石共生组合、岩相学标志、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套变质岩原岩类型、物源、沉积及构造环境背景进行约束.变质岩微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显示,该套变质岩成岩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沉积相及岩相学表现为正常海相沉积原岩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变质岩原岩为杂砂岩及亚杂砂岩类,兼有部分泥岩成分,形成于浅海-滨海相的氧化沉积环境.岩石整体经历过中等程度的风化淋滤作用,成熟度较低.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构造活动区,具有活动构造带单次循环沉积产物的特征,并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壳内地化分异作用.沉积物源以大陆岛弧型低铝TTG系列火山岩为主,兼有部分上地壳陆源物质的介入.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还指示,该套变质岩原岩主要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很可能形成于昆阳海洋裂谷盆地闭合阶段后期的残留海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