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范式

文化范式

文化范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96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政工研究动态、青年探索、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12学术年会、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等;文化范式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守祥、孙杰远、尹德树等。

文化范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4.5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964 占比:95.33%

总计:4158篇

文化范式—发文趋势图

文化范式

-研究学者

  • 傅守祥
  • 孙杰远
  • 尹德树
  • 赵志业
  • 于志宁
  • 倪芳
  • 冯永昌
  • 凌厚锋
  • 向禹
  • 孙玉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锦平
    • 摘要: 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新型的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优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精准对接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范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区块链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之一,它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密码学原理,加上网络激励机制的支撑,形成一种安全、高效、可信任的网络基层技术。
    • 于小植
    • 摘要: 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主旋律,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整体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模式和异域文化模式处于一种相遇的状态,两种或多种文化模式并置、合成、整合,彼此相互改造、吸收和交融,于对话、互动中形成文化间性;考察中国跨文化影响有两个维度:一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性文化影响,二是微观层面的个体性文化影响.文化影响力是传播主体国的文化,衡量中国跨文化影响的程度和时效,需要综合看待文化主体、文化客体、交往关联三个要素的关系变化.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需要构建起新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影响.以中国文化影响力为观照主体,建构系统、富于创新性的中国跨文化影响范式,这是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吴凯
    • 摘要: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的文化范式研究革命精神,可以较为直观地把握革命精神的文化现象,推动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三种可能性:"家"呈现革命精神的微观特征、"社会"映射革命精神的文化条件、"国家"汇聚革命精神的整体意志.在实践层面,"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主体要求、互动要求、制度要求,需要以革命精神之光彻照"家"的自我主体性、以革命精神的价值活动推动"社会"的文化整合、以革命精神的理论形态提升"国家"的构建质量.
    • 陈振濂;
    • 摘要: 一座孤山、一个百年名社、一枚印章、一种江南士大夫文化风气,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自然景观的唯一性、艺术社团的世界影响力、金石篆刻横贯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的文化范式和价值观,四者融合,就构成了西泠印社这一鲜明的"文化印记"。作为浙江文化印记的重要组分,西泠印社的印记特征,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定位:一、世所公认的业界领袖;二、涵括百年的文史标志;三、作为西湖冠冕的景观审美。
    • 杨柳; 罗生全
    • 摘要: 教材建设是中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建设的关切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有力实现.教材建设有着"知识—认知—文化"三元共建的逻辑取向,但长期囿于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认识取向,遮蔽了教材建设文化逻辑的价值作用.重拾教材建设逻辑共识,亟须对教材建设立场、教材编写取向以及教材建设系统要素等方面进行文化释义上的深度考查与价值再现.在此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关系逻辑、"教科书学"学科建构循依文化再生逻辑、教材建设现代化方案转向文化叙事逻辑,以及教材建设树立创造性转化文化的变革逻辑等文化思路进行探微,以求整全教材建设文化逻辑取向的思维认识,推动我国特色教材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 邱慧婷
    • 摘要: 身体作为能指的复杂意蕴在社会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被不断阐释,成为文化研究的一把钥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正逐渐形成更复杂的身体景观。现实可感的肉身、文学身体建构、图像身体存留、影视化身体展演、网络直播身体实践等多种身体呈现方式并存、互构,合力促动当代文化范式的转型。考虑到网络文化空间的生成及传播规律,本文从网络空间中的文学身体、图像身体、视频身体三种身体形态切入,分析其间的建构逻辑,据此探讨当下社会文化机制的变化。
    • 张劲博; 孙玉丽
    • 摘要: 学校发展存在着不同的范式,目前学校发展中的绩效范式、资源范式、特色范式,抑制了学校发展的活力。要从内部激发学校活力,必须采取文化范式文化范式是通过建构优质学校文化,培育学生完善人格、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健全发展所形成的学校发展范式。确立新的学校文化范式,需要重塑教育价值理念,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以此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 路文
    • 摘要: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山水写自然之性亦写人之心,山水思想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歌咏,是中式审美的灵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产物,其中有着山水画般灵动的空间布局技巧、内在的无形而至上的"道"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生活理想的文化范式,展现着天地之大美,具有哲学思想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将其与现代庭院设计相融合,有助于庭院设计借助山水思想中特定的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实现视觉美感与人文内涵的协调统一。
    • 陈宗仕
    • 摘要: 本文依据组织社会学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网络范式三大主流范式,结合目前西方组织社会学的主要发展,回顾了中文文献近10年来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进展,并作了简要述评和展望.文章提出中文文献的组织社会学研究需要在西方文献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从本体论上建立一套自身的理论话语.这种理论话语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国家引入组织场域发展并完善国家-组织场域理论;二是兴起和发展严谨的文化范式.本文从理论范式的角度来梳理回顾中文文献的组织研究,旨在推进组织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