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前提,这不仅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不同层次与科类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结构趋同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的客观条件.鉴于以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向,指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但强调高等教育实现外延式发展,而且更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可以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更是中国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的需要,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需要从现实出发,对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和区域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
  • 摘要: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创新.创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是一个类似金字塔的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与生物界的食物链金字塔相似。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创新生态系统,是类型多样的高校组成的稳定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利于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环境。在这个系统中,顶尖的若干高层次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定数量的中层次国内一流大学作支撑,而这些国内一流大学需要更多数量的其他各层次大学作支撑。只有办好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大学,才能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中形成一定数量的国内一流大学,生成若干的世界一流大学。只有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并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真正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国家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应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协同发展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并从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合作机制、落实发展责任三个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国家主体功能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
  • 摘要: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许多共同的理念,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比如,世界一流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和发展与其追求卓越的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秉承"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形成了以大学内部保障为主、内外相融合的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精英教育理念贯穿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发展之中;世界一流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有明显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体中,重视学生的参与等等.研究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深层次揭示这些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基础,指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在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以追求卓越为导向,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实行共性的质量保障标准与大学的特色和谐发展,吸纳学生参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丰富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
  • 摘要:受外部环境和内部保障主体的影响和制约,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存在保障目标偏离、保障主体价值冲突、保障环境劣化等问题.增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需要矫正保障目标、平衡价值主体利益、优化质量保障环境。
  • 摘要:结合国际论坛的若干特点和本次论坛讨论涉及的若干问题,回顾过去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包括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推进教育理念创新,普及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形成“国际视野·中国道路”的基本研究理念,并提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实现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有效降低区域发展差距影响,加强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发挥社会和专业团体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和参与治理作用,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更大力量。
  • 摘要: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制定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的办学实力、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清华大学有很多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笔者主要就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探索实践谈一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课程要跟上时代步伐,课程主要在“精”不在多,为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姚班”设计了18门全新的核心课程,同时要注重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工作还要重视与民族企业的联络。
  • 摘要: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标准是对质量的规定.国际国内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及其标准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实现的目标,明确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系统构成的其他因素,诸如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内外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使用等,都是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目标这一根本质量为核心而建构的保障条件与子系统;大学都具有四大功能,根据功能侧重面(权重)不同分为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社会型等.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学科和专业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功能特点等,对质量内涵进行要素分解,可建构国家宏观、专业中观、学校微观逐级协调完成的"三级质量指标体系".
  • 摘要:高等教育体系要更有效运作,有效培训的管理者和领导人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影响到大学的质量.通过对高素质的领导需要的素质的介绍,并提出培养领导人的领导力要选择对承担领导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要更加熟悉一些预算制定和财务方面的知识。
  • 摘要:著名的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建于1944年,下设四个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工程与计算机学院、保健与生命科学学院和商学院,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学校的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有创新性思想,拥有较高的就业率,保障质量与提升质量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以质量为导向的机构评估和质量强化主题活动是关键中的关键,设计了一个学生就业模型,来展现21世纪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在21世纪,学生要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个人的技能和交流方面的技巧,清晰的目标和完整的职业规划,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他们也必须保持坚定、乐观的态度,遵从职业纪律,理解职业操作,有更多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根据苏格兰自己的文化特色,做出一些机构性战略准备,而且融合到学术文化氛围当中,帮助提升体验,促使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在未来职场上获得成功,找到自己的地位。
  • 摘要:通过对大学文化嬗变以及当代的境遇的介绍,探究了当代大学面}im的文化挑战与使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不同的文化语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与结果。文化创新对于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博士生代表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价值观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围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和“价值观是人生意义之源”两个哲学命题,批判性地剖析了当前对于大学文化功能的工具性理解,指出大学文化的深层意蕴在于让人成为“人”,即成为完整的人和大写的“人”。应从建设有灵魂的文化、树立文化个性和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人手加强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有博士生代表在对大学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大学发展就是以文化实现人的发展。考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但是满足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需要。欧洲大学联合会的质量文化调查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 摘要:大学必须坚守学术理性,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自从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来,连续3次的主题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教育理念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强调的是理念,理念先于行动,并且指导行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笔者认为大众教育不能替代更不能以牺牲精英教育为代价,培养杰出人才,大学必须坚守学术理性,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欠缺,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大学现在最迫切的任务,这一点在教育界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作为一个大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这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质量的客户要求,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就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要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教育培养的环境要适应客户需求。
  • 摘要: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是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项目,2006年成立.学校实行双学位课程,所有的教学和评估都在英国完成.学生可以参与在苏州四年的课程学习也可以选择在两年之后到利物浦完成在那里的学位课程.西安交通一利物浦大学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中国和英国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从高考中招到优秀学生,学生生源质量非常好。在中国文化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点是英国不能企及的。同时,英国的体系提倡独立、灵活的教学。二者的结合使课程设置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需要。学校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环境,即学生和老师之间保持非常好的互动。与中国学生加强这种联系,推动各个学科间的学生互动。要充分利用中国学生较好的记忆能力。最后要强调预算拨款的重要性,教育需要投资。
  • 摘要:在全球经济时代,面临着一些挑战.工人、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每个人都要获得全球性的技能.随着国际化的大发展,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跨界流动。培养人才的全球化能力,还需要重视海外咨询,也就是让专家之间进行互动、互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型的、有实力的、国际化的大学,如果只通过科研,不通过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据学生的真正需要来制定课程,制定培养全球技能的措施。
  • 摘要: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理念作为大学文化中的灵魂,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组相对立的文化产生,分别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娱乐消费文化与经典文化,政治、经济文化与学术文化,以及依附文化与主体文化.人文文化、经典文化、学术文化、主体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方文化取向.在大学具体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如能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必将有助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报告中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此笔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发表几点看法:第一,社会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内在变革的指南针,不能偏离社会的实践,更不能偏离社会的需求,落实“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思想时,要有两个面向,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社会,面向国际社会,就涉及基础学科的交叉问题。笔者个人比较支持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目前学校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海外青年,方便进行国际合作。例如,联合了国际其他相关机构做了一个大的科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模拟太阳系之间的作用,进行空间科学的有效研究。这个平台需要几十个亿的资金,现在已经基本落实,希望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2000年以来,一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重庆科技学院自2004年组建以来,及时理清办学思路,紧密依托自身的行业背景,紧跟重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力实施“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努力塑造自身的本科人才品牌,积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紧缺应用型专门人才。
  •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出现日益明显的学生选择学校市场现象,激发了大学重视办学绩效,重视产出成果和招生营销,亦即重视学校本身对学生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吸引力.本文透过对相关文献和高等教育组织创新理念与政策的研究,旨在阐述高等教育机构建构服务知识以增强组织吸引力、招生时掌握顾客选择模式和强化大学招生吸引力的教育观,期能在当代高教市场化趋势中在创造学校吸引力的议题上提供先验知识.
  • 摘要: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通过对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案例分析,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起源和变化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梳理了能力本位教育的相关概念,总结了有关能力本位教育的两大模式及其特点;具体阐述了高等教育阶段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制度以及构成能力本位教育的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
  • 摘要: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的介绍,分析了四川省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基础,提出建设高教强省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纲要》,力争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明显成绩,进一步做强“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学,带动全省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增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专项拨款,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健康发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市州积极性,发挥示范高职的引领作用,做强四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内培外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做强、做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建议,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四川只有奋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才能实现建成西部经济高地的伟大目标。
  •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大学本科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提出在高校建设学科为体、专业为用的体系——采用虚拟组织模式实现本科专业构建的敏捷化、采用大规模定制技术实现课程体系构建的敏捷化,从而形成敏捷高等教育的基本架构和实施途径,提升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
  • 摘要: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任务乃提高教育质量,而服务于"人才强市"战略,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设目标,本文针对这一目标,对高等教育体系化构建进行了整体梳理,同时,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予以思路上的初步探索.强国之强,以人才之强为本,高等院校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速度,是变高等法学教育大国为强国的必由之路.
  •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办学是各地高职院校一直关注的焦点.北海职业学院在过去几年发展中不断实践,探索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自有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自身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入手,思考建立包括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和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并借鉴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结构框架、运行逻辑和运行动力,探索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摘要:大学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文化表现形态.大学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关系决定着大学变革必然要求大学文化变革.大学文化变革在价值观念层面表征为大学文化范式变革.大学文化范式是指大学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对主流大学文化较一致的信念认同和价值追求.当前大学文化范式变革面临四大目标.大学文化范式变革有赖于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大学文化范式变革需要理性认识和冷静对待,协调这种冲突状态而不应为了“文化信念维稳”而放弃对形成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学文化信念的追求。
  •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创业教育这一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及其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不仅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性、整体性革新,而且还将会带来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新审视,具体表现为"三大走向":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这意味着高校不能把创业教育看成是临时添加在自身头上的政治任务或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而做的一次无奈选择,而应把扎实开展创业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重要契机.
  •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尽管我国学者对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但鲜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基于以Presentation为主的互动教学法的实证探索,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对学生挑战权威意识、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进行质与量的分析,说明以Presentation为主的互动教学法是保证高校文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并对其教学的质量保证提供可操作的保障性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始终与高等教育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在高等教育改革方式的选择上,以点带面、试点先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型特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开始突破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模式,呈现出上下互动、多主体参与、点面结合的制度创新趋势.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高等教育改革试点的体制性约束,推动形成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特色,建立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协同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 摘要: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及特色优势是提高大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关乎一所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明确办学定位和坚持特色发展的内涵与价值,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论述了行业特色大学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的战略思考和坚持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以期对行业高校明确办学定位,促进特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所借鉴与裨益.
  • 摘要: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现代大学在发展进程中,不得不考量如何实现一所大学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这也是大学之为大学及大学作为"社会部门的服务站"进而保证社会整体和谐的必然要求.教学应用型大学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在其建设进程中必须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进行理性思量,必然要求在追求效益和自我超越的发展模式中实施科学管理,必须在实践和应用中完成大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和自身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在于加速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向教学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以强化服务面向实现学科专业结构转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
  •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存在于学校内部的相关要素中.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主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和学校内部环境支持.前三者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最后一个则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形成的现实根基与外部条件.
  • 摘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进行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本文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建议与展望三方面的阐述,表明现代课程改革应以新课程观为基础,遵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建立基础化和综合化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
  • 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研究与创新正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弱化,导致研究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下降.对此,研究生教育应以研究与创新为核心实施全程质量管理,提出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应以研究与创新为核心,除了在入学时,进行严格的全面考核外,还应进行中期考核,建立全程筛选和淘汰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消除不合格者准入学习和获得学位的现象,激励研究生积极向上,勤奋向学,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 摘要:知识变革时代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特点为: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相对来说更容易在学科或专业领域交叉、覆盖地带寻找到空间;科学专业化发展模式迸一步促进了高校教师间的交往,但专业认可等带来的利益、竞争等使交往产生隔阂,尤其不利于默会知识的交流;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信息守门员的"好位置"及领域内的"弱关系"能促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及人员间的交往;高校教师自身的习性要求他们以沟通理性为基础进行交往.
  • 摘要: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高教改革发展的最强音.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主体的大学,如今却面临着公众的"信任危机",作为其公共形象"晴雨表"的大学公信力趋向衰落,究其原因,大学在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受到外部的干扰,出现了迷失.而唯有从创新大学文化入手,守望传统、塑造大学灵魂,加强学科建设、培育学科文化,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制度文化,以此重塑大学,方能重塑大学公信力.
  • 摘要: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它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传入我国后却变质了,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使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秉持中西交融的互动理念,深刻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克服工具理性缺陷,夯实通识教育实施基石,坚守大学文化创新原则,厘清通识教育建设方向,大学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或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为学生更好地发展以及最终提高大学文化创新力共同努力。
  • 摘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求必须从认识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入手,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与强国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出发点,并把寻找缩小这一差距的基本途径作为工作重点,最后从完善这一基本途径上寻求突破.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功能发挥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距离强国目标的真正差距,大学组织的学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则是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缩短差距的基本途径,而改变大学校长选拔方式、实现大学管理中位化和学术评价独立化及强化大学协会组织建设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 摘要: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巨大,在高等教育向强国迈进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是大众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其质量提升是核心,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学校服务地方社会,谋求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提升要素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强调办学特色也是质量,突破精英教育的传统,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探索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 摘要: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十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相互契合、共同促进的.根据武书连1996-2011年间发表的大学排名,得出15年间综合实力稳步前进的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质量有本质的关联:均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点,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改革,落实基层组织民主制度.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创新的师资队伍、民主高效的行政系统以及符合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和发展的基础,提出在高等教育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校破旧立新、改革创新的探索阶段,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对大学学术权力回归的渴望,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必须阶段性总结国内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 摘要:本文论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对高等教育质量作了界定,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即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师传道授业水平,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同时介绍了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质量观。
  • 摘要: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官方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保障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单一性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未与财政投入挂钩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的化解,有待建构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以多样性和差异性质量标准为评价尺度、与财政拨款衔接在一起的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相互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日益白热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新的研究热点话题.理论界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该主题研究涉及范围较广且不乏创新,亦有不足之处,亟待进行系统的梳理,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需要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诉诸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如何建设科学完善、符合校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亟待形成一个架构相对合理的理论体系。
  • 摘要: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提高质量有很多事情要做。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提出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带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带动很多的东西,提高质量要做方方面面的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要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纲要》提出,全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重点都是提高质量。
  •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庆市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建成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地。为此,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协调发展,坚持“四个适应”,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五大计划”,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抓好“三个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经过了跨越式的大规模发展之后,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问题一直受到从广大群众到中央领导的密切关注.本文通过探究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指出文化是重要的,先进文化是重要的,中华文化是重要的。何况,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不可不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以“文”化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以“文”化人的育人质量;提高育人的质量,首先是提高以“文”化人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是提高以“文”化人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必须延续与必须补充的实践教学的质量。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教学是育人旋律的第一主旋律。
  •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坚定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人“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几点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 摘要:中国人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非常熟悉,都相信成功等于30%天才加70%努力,但是学习必须把努力和技巧结合起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英国教学方式中学习,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缺乏独立性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探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介绍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做了一个新的规范,当学生到大学之后,他们会接受介绍性模块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班级规模小,有利于教学,处理好关于学术英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最终获得这些能力,具体的做法是:给学生充分的支持。对学生的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支持。学生应该能够经常见到自己导师,和他们形成紧密关系,而且每个学生有单独的导师,至少一个学期能见两次面,得到老师足够的支持。
  • 摘要:人们在创造知识、创造工具,也在传播工具,这种知识和工具能够使人在终身学习中受益.本文分别从对大学的质量监控,专业问题之间的联盟,研究大学的国际排名以及对大学的学习成果进行比较评估四个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监控。
  • 摘要:本届论坛的高等教育论文围绕着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高等教育理念与高校办学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广度上逐步扩展,在研究质量上逐步提升。
  • 摘要:高职教育质量的职业导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职业需求对教育的贡献,另一个是教育质量对职业能力的趋向.这两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所学校的培养定位,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并指出大学的职业教育其实是一个质量的平衡,教师的职业化是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就业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高职教育就是根据社会职业的这种要求和第一线人才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向学生传递及时的信息,并实施职业生涯的设计,高职院校要有思想的领导,也要有思路的领导,同时也需要有主管技术操作的领导,应该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家、教育家素质的高职校领导,使他们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思想,并贯穿于办学之中。要强调职业中心、职业情感和道德素质。
  • 摘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的分析,介绍了奖学金,签证和移民政策,质量保障和认证对其国际化阻碍,并分别从指导方针,质量保障以及政策方面介绍了其质量控制策略。
  • 摘要:任何国家的大学都不可能在"真空"中酝酿、产生和发展,必然存在于本国文化中.德国文化既有熠熠光辉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它既为德国大学崛起提供了沃土,又因其中的若干因素使德国大学走向没落.观念文化的积淀、思想家的引领,为德国大学的崛起做了思想观念的准备.国家管辖教育、推进改革的制度文化为德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工业化的展开和发展对德国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民族文化固有的弱点、军国主义传统、对物质文化过于注重导致大学在理念与现实之间脱节等影响了德国作为世界学术中心的地位.德国大学由于其文化的影响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德国成为了世界的学术中心。同时,德国文化中的部分缺陷,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好景不长,在二战前逐渐走向没落。以德国文化的视角梳理德国大学的兴衰历程,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了德国大学的崛起与没落,而且对正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是三位一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也不宜过于强调其中一部分而忽略其余部分。
  •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才培养始终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在本科生的培养上,有“四个结合”特别的重要,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归纳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 摘要:目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批判的思维能力是其中的关键.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就中国的大学来讲,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外国学者观察中国教育不难发现:中国的课程是以教为主,小组讨论很少.南京大学实行的三三制改革,是2000年讨论,2009年开始实施的。经过多年的实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有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做了教授,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总结经验就是:宽口径、多选择,学生能够确定自己的喜好专业和方向,提出三个笼统:个性化培养性笼统,突发基础性和强化性笼统,学科建设和教育性笼统。新的改革思路,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的选择权,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落脚点是希望学生到社会上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09年,提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中国最好的本科大学之一。通过整合共享资源,特别是提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真正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大学做出很好的设计规划,使他的整个大学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改革总会遇到困难,但是在国家大的形势下按部就班地去做,中国一定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
  •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诠释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以此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才能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更好更快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以此为蓝本构建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命脉。我校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融合医学 ,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与培养”为理念对我校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
  • 摘要: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又多方面的.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如何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首先,作者阐释全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在过去影响着教育改革的理念,亦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重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重建的过程中,责任、竞争、权力下放、金钱价值观、成本效率、企业管理、质量保证、绩效指标以及私有化等观念是被予以重点强调的。
  • 摘要: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和条件的分析表明,从各种人员规模指标来看,我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国际化水平、科研质量、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等方面来看,我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要逐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牢牢把握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大投入和制度改革为两大抓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点带面,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如何把质量提高确实是一个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以"四个转变"为导向,从"四个维度"努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四个转变"为导向,就是在发展方式上,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转变;在资源配置上,由注重对物的投入向注重对人的投入转变;在人才培养上,由注重教学工作状态指标向注重教育教学效果转变;在发展水平上,由注重国内排名向注重国际竞争力转变.适应“四个转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的重点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按照人们通常界定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将更加重视育人的中心地位,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衡量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着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其次,从“适应需求”的角度,将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程度,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第三,从“绩效指标”的角度,将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推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提升高等教育的贡献度;第四,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将把质量放在国际高等教育平台上进行评判,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度。认为当前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契合度、贡献度和开放度。
  • 摘要:通过介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多方面综合考虑,探索有效的路径。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路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大学现状,尤其应把握以下几点:凝练大学核心教育理念,开展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改革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 摘要:为满足国家工业化进程对自主创新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工程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并面临更高要求,目前是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因此,我校作为一所轨道交通特色明显的传统工科高校,应该担负起为促进行业自主创新培养各类工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之路,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4+2+3”本硕博贯通和“4+4”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3+3”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X”(0
  • 摘要:办学层次不断高移是当代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究其原因可用需求说、完形说、漂移说、趋同说、易变说等论说加以解释.发达国家高职层次高移现象及举办本科以上高职的经验对未来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出我国当代国际高职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应对此视而不见,举办高层次高职可以有多种形式,发展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专科高职,高职层次高移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发展情况看,我国应该首先探索在部分地区或部分院校试办本科高职,等时机成熟再全面铺开,至于研究生高职可以等本科高职发展壮大后再作考虑。
  • 摘要:本研究试图提供一种通过大学校长典礼讲话揭示大学文化特性的分析工具,使大学文化的表象在一定程度上可测、可量化、可比较.通过对41篇大学校长开学、毕业典礼讲话稿的文本分析,发现不同大学校长讲话在"教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种职能方面不同的大学文化取向特征.同时,校长讲话对大学文化固有传统的阐述和新提法的均衡取舍折射出大学文化的发展特征.
  • 摘要:建设亲产业大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强调高校要"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实现高校职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合作.论文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从亲产业大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等方面深入探究亲产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其以“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为办学核心理念,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与实践创新,逐步构建起以“氛围营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科技导向—服务地方”为一体的亲产业大学办学体系。总之,亲产业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初步探索,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相信亲产业大学的实践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产业、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也能为地方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范式是"专业管理",专业成为校内资源配置、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这是与计划经济的政经制度相匹配的.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生成和发展规律,转交教学管理范式,从"专业管理"转向"课程管理",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通过课程组合的变化实现灵活、自主的人才培养.
  •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发布前有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在第二次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教育部门户网站上网民共发帖18474条,其中对高等教育的意见1500余条.本文采用文献法对高等教育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网民对高等教育的留言数量,明显少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于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招生与考试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的意见最为集中.公平招生、提高教师待遇、限制高校行政人员的权力、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停止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与就业挂钩、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机会等意见位居前列.
  • 摘要:动力因素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内生动力缺失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是突破既有人才培养模式赖以延续的利益格局,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通过重塑高校社会利益关系构建趋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利益与责任机制,解放教育生产力,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自觉追求.
  •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在阐述人才培养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大学创办弘深学院,构建校院两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董会为平台,强化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本研教育,实施"贯通武"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实践探索.
  •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处于该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及类型的要求事关高校生存与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方高校必须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占据有利地位,以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
  •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不仅可以指导不同类型学校的定位和办学实践,而且对推进分类指导的宏观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四类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为横轴,以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取向为纵轴设计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维度,然后整合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期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服务.
  • 摘要:本文根据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其培养定位错位,与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很好适应的现状,抓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从如何实现质量标准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相符,全面考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成效,内部评估常规化、规范化、提高内部评估有效性以及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质性引入外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地方高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见解.
  •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意识,视专业评估为内涵建设的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自主开展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试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建设,以点带面,这对提炼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 摘要:"在竞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大学文化的指引下,评价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考试制度和与考分直接挂钩的奖励制度,不仅脱离了真正的学识,而且抹杀了学生努力的意义以及追求公正的信心."因为"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策略是以牺牲效度来达到信度的目的,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出题者的目的".本研究将分别分析"考试文化"的"智力"认识论基础和"评价文化"的"心智"认识论基础,指出前者表现出的特征是"客观性"、"去情境性"和"终结性",后者表现出的特征是"主体性"、"情境性"和"过程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文化的使命与挑战:从"考试文化"转向"评价文化".
  • 摘要:从根本上说,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从历史的维度看,大学还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机构,其文化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大学文化进化具有内在的机制,具体地讲,大学文化进化的动力机制、主体机制、转化机制、反馈机制是深入了解大学文化甚至大学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一把钥匙.探讨大学文化进化的内涵及特征,解剖其内在机制,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推进我国现代大学文化建设.
  • 摘要:作为独立从事培养人和发现、传承知识的学术共同体,大学本身即为一个德性组织.然而,中国今天之大学已蜕化为商业和官僚机构,权力、地位和金钱代替学术成为机构的核心价值追求,德性的迷失使大学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究其根源,既有大学与外部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错位,又有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是外在压力和自我放逐的结果.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今天,德性大学的重建至关重要,中国大学的前景与中国大学的道德前景密切相关.确立基于正确认识之上的大学理念、大学价值观,遵照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在服务国家和社会时不忘自己的使命。“大学必须抑制诱惑,不要试图事事都为了社会。大学是许多利益中独一无二的利益,它必须时时盯着这种利益,以避免与希望它更实用、更现实、更随俗的要求妥协。”再就是要让学本位尽快回归校园,建立由学者实行学术自治的组织,让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大学的美好在于它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唯有回归到学术优先的原则上,把大学办成一个道德高尚的杰出大学,使大学教师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学者,使大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是可以期待和预期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