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主权

文化主权

文化主权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政治、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858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云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07知识产权论坛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十次学术会议等;文化主权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晓娟、钮维敢、刘杰等。

文化主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4.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858 占比:95.90%

总计:4023篇

文化主权—发文趋势图

文化主权

-研究学者

  • 谢晓娟
  • 钮维敢
  • 刘杰
  • 王京生
  • 白庚胜
  • 石逢健
  • 逯维娜
  • 俞睿
  • 刘成志
  • 吴长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华; 刘飞兵
    • 摘要: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已经成为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培养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很多来华留学生听不懂教师授课与导师指导,读不懂普通图书与学科专业文献,不能用汉语进行口头与书面学术交流。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导致至少三大问题:一,不是所有参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中国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与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二,即使所有中国教师都能够使用地道、规范的英语进行授课和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也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具备相应的英语听读说写能力;三,在中国高等学校,用英语进行非外语类课程教学,不符合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也不符合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实际上,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不利于中国知识的传播,往小处说是文化自信不足,往大处说是放弃中国文化主权、主动接受文化心理殖民化与文化殖民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不能损害中国文化自信,不能伤害中国文化主权。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要素都应有机地、无变异地、不伤害主体地整合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教育与文化大国,才能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保证世界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多向化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与多向性。
    • 张博
    • 摘要: 文化主权系将本国族文化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基于此生成对本国族文化的最高且独立的支配性权力。文化主权作为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宪制亦应遵从、体现并加以确认。笔者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出发,首先厘清香港的宪制基础,进而通过规范诠释,剖析其宪制层面国家文化主权内涵,使国家文化主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中得以确立和维护,在法治建设上为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全面管治筑牢制度基础,牢牢把握香港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导权,把对香港的有效管治落到实处。
    • 马衍明; 袁佳
    • 摘要: 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政府和学界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而外资准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经常是国际贸易谈判桌上的焦点问题。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化市场的外资准入政策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不断修订完善,准入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大,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强调“回归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有序展开文化双边贸易。本文结合中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与现实环境,分析国内文化市场外资准入政策的演变特征,并从理论、实践、现实等层面探究外资准入政策演化的内在逻辑,助推国内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 李方莹
    • 摘要: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同时,网络民族主义引发国际冲突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本文以李子柒“泡菜之争”事件为研究案例,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涉外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特性及影响,从而引发对未来我国跨文化传播工作的新思考。
    • 徐望
    • 摘要: 文化不仅是一种国家软实力,更是一种国家权力.尤其是文化的经济力量,直接作用于国家生产力,通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彰显.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巩固.今天,要缔结文化权力网络,使得文化产业之于国家文化权力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要注重文化创新,不断推进民族文化世界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对文化产业的所有权进一步明确;要尤其强化对于文化产业的内容管理.
    • 孙冲亚
    • 摘要: 当前,数字帝国主义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文化主权层面,西方"普世价值"依托数字的隐蔽性意图消解党和国家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价值层面,数字发生异化且遮蔽文化"超越性"的表征日渐突显;在文化认同层面,消费主义和数字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削弱了主流文化认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既需要洞察数字帝国主义的同质化逻辑,对数字理性系统进行人文精神赋权,也需要跳出文化消费主义在数字空间设置的精神陷阱,养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
    • 石东坡; 尹学铭
    • 摘要: 台湾地区文物保护法制滥觞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传承于光复后中华民国时期的《古物保存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成为"文化资产保存法",该法自1982年颁布至今历经六次修正.台湾地区文物保护法制的实施中,受到社区总体营造、乡土教育等政策的影响,在保存文化资产的同时"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资产保护",在"政府主导"中更加注重"民众参与及尊重民众权利",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协同保护".对此既要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效增强角度予以肯定,又要结合台湾地区偏颇甚至错误的史观影响以及意识形态流变对立法理念与制度设计的渗入进行评判,明确有关法律规范的实施中的"台独"倾向及其危害.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中,应基于国家文化主权,对其有关制度予以必要的改造,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实现实质国家统一、真正心灵契合.
    • 纪陈陈
    • 摘要: 自冷战结束国际局势呈多极化发展,实际美国仍处于世界核心,中国现代化以来,美国文化强势渗入,一定程度上破坏 了我国文化整体性。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文化的影响与加拿大文化主权外交策略,根据中国文化政策与文化特点,展望 21 世纪中国 国际文化交流。试图说明为面对美国文化强势渗透影响,中国应在坚持国家文化主权下促进文化外交,保护文化整体性。
    • 张书悦; 穆永强
    • 摘要: 文物返还涉及原属国、保留国与市场国三方主体.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整体趋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这种环境为文物返还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各国可以就文物返还问题进行协商.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协商与博弈,文物返还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以文物为起点探究文物返还背后的实质,进而明确文物返还的法理基础在于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权.分别对文化主权、文化遗产权加以详细阐述以体现其在文物返还中的重要地位,以使主张文物返还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