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痉挛
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299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医疗装备、内蒙古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针灸学会2013年专题学术会议暨夹脊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邢艳丽、吴永利、李季等。
上肢痉挛
-研究学者
- 邢艳丽
- 吴永利
- 李季
- 杨雅敬
- 张磊
- 韩淑凯
- 丁潇
- 唐强
- 崔利华
- 闫玮娟
- 高潇
- 魏乾坤
- 于海波
- 代新年
- 何成奇
- 关莹
- 刘军
- 刘新通
- 刘智
- 叶伟斌
- 吴毅
- 吴燕华
- 周国平
- 周建瑞
- 奚马利
- 姜雪婷
- 屈云
- 张立
- 徐远红
- 徐霁华
- 曹继多
- 朱芳
- 李壮苗
- 李霞
- 杨路
- 杨颖辉
- 植昌嘉
- 樊洁
- 汪萍
- 熊淑芳
- 王丽娟
- 王璐
- 王维
- 胡永善
- 蒋毅
- 詹珠莲
- 辛贵乐
- 陈岚榕
- 陈钦培
- 鲍克娜
-
-
李秋佳
-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
-
吴荷花;
张见飞;
曾欢;
黄慧芝;
王红洋;
凌利珍;
赵欢田;
万波;
陈平;
邓奕文
-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替扎尼定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训练,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IS峰值均方根值(RM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M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肉iEMG、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和8周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肉iEMG、RMS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Fugl-Meyer、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替扎尼定治疗,能有效地调节上肢肌张力,促进肌肉协调运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
-
武丽涛
-
-
摘要: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康复治疗,2组均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7%(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肱三头肌肌张力的iEMG、RMS值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可更加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促进患者肌张力恢复平衡,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李馨;
王菲菲;
丁潇
-
-
摘要:
目的:观察拘挛方热敷联合毫火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力、脑血流量、神经缺损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就诊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制定的Guidelines for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拘挛方热敷联合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肢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值(H/M值)、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8.75%(71/80),高于对照组的75.00%(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肌电图H/M值低于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参数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肢肌电图H/M值低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参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SS-QOL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UE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与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可改善患者肌力和脑血流量,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加强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
姜美玲
-
-
摘要:
目的探讨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四子散热敷治疗,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上肢痉挛程度及FMA-U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3周后的上肢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3周后的FMA-U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同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
陈法言;
王庆路
-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50例脑卒中后患侧上肢痉挛患者,采用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进行痉挛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1周屈肘、屈腕、屈指、前臂旋前MAS评分以及VAS评分分别为(1.50±0.32)、(1.17±0.68)、(1.33±0.41)、(1.08±0.66)、(2.33±1.63)分,均低于治疗前的(2.50±0.55)、(2.33±0.52)、(2.17±0.41)、(2.33±0.52)、(4.33±1.21)分;伸肘、伸腕、伸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伸中指远端指间关节、前臂旋后AROM分别为(46.67±7.53)、(-11.67±6.06)、(45.00±8.37)、(24.17±8.61)、(-15.83±8.61)°,均优于治疗前的(55.83±5.85)、(-19.17±4.92)、(55.00±6.32)、(35.00±6.32)、(-25.83±5.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上肢痉挛的治疗准确、安全、有效。
-
-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
-
摘要: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
谭季芝;
古剑雄
-
-
摘要: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上肢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目前,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巴氯芬或者替扎尼定、肉毒素注射等)和非药物治疗,而非药物治疗中的非侵入性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无创性康复治疗方法 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向.
-
-
刘海漩;
刘琪;
苏鑫童;
孟祥梅;
李春颖;
王丽平
-
-
摘要: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痉挛状态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腹针疗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腕手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随访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分级,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腕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Barthel分级无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腹针疗法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腕手功能,缓解痉挛状态,但对患者远期致残率的影响并不优于常规针刺.
-
-
文英华;
武俊英
-
-
摘要:
目的 探讨筋膜手法干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筋膜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AS分级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筋膜手法能缓解脑卒中后病人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
孙秀业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肘及手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素注射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4、12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上肢肢体痉挛程度、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BI和FMI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MBI和FM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不仅能缓解患者肌痉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减少护理负担.且药效可持续至治疗12周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
Di Wen Lu;
邸文禄;
Su GuoDong;
苏国栋
- 《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将30例伴有上肢痉挛的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每周1次,共4周.ESWT前和每次ESWT后以及4周后随访时,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上肢部分进行评定.rn 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M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对照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在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MAS均较对照组改善(P<0.01),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FMA较对照组改善(P<0.01).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rn 结论:ESWT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4周随访时,疗效持续存在,且安全无副作用.
-
-
李斌
- 《中国针灸学会2013年专题学术会议暨夹脊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经筋结点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作用机理.rn 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经筋结点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量表积分及治疗前后患肢关节肌电图F波的变化.rn 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患肢关节的痉挛程度和功能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治疗后,治疗组波幅下降、时限缩短,而对照组无显著性交化.rn 结论:针刺经筋结点可能抑制肌梭内感受器的牵张的敏感性,或梭肌内的传入纤维,调节α-γ运动神经元环路,使α-γ运动神经元达到平衡,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使其传出的冲动强度减弱,从而使牵张反射降低,缓解痉挛.
-
-
张备;
Zhang Bei;
Bai Yulong;
白玉龙;
Wu Yi;
吴毅;
Hu Yongshan;
胡永善;
Zhu Yulian;
朱玉连;
Jiang Congyu;
姜从玉;
Sun Limin;
孙莉敏;
Fan Wenke;
范文可;
何嫱;
He Qiang;
Li Yinyying;
李莹莹
-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上肢痉挛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1)和康复组(n=183).康复组进行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床旁康复介入、恢复期在康复专科病房进行、后期定期康复家访指导;对照组未进行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在入组时(M0)、治疗1个月(M1)、3个月(M3)和6个月(M6)时对所有患者的上肢和手进行Brunnstrom分级和Ashworth评定;通过赋值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入组时间、入组时Brunnstrom评分和Ashworth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Brunnstrom评分(上肢)均随时间推移显著提高,对照组增幅约为106%(从1.78±1.20提高到3.67±1.33),康复组约为140%(从1.95±1.26提高到4.86±1.20);对照组Brunnstrom评分(手)增幅约为100%(从1.69±1.26提高到3.38±1.52),康复组为155%(从1.83±1.33提高到4.66±1.39):在M1、M3、M6时,康复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Ashworth评分随时间推移显著提高,在M6时达峰(Ashworih(上肢和手)分别为2.13±1.35和1.91±1.08);而康复组评分在M3时达峰(Ashworth(上肢和手)分别为1.81±0.98和1.65±0.89),在M6时下降。两组间Ashwortl,评分(上肢和手)仅在M6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后进行规范三级康复治疗有助于降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并明显改善上肢功能。
-
-
Lin Xin;
林歆;
Cong Fang;
丛芳
- 《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伴有上肢痉挛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每周一次,共四周.在第一次ESWT前和每次ESWT后即刻以及4次ESWT结束后4周时,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①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M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M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FMA评分仅在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MAS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1),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FMA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1).所有ESWT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5bar,2000个脉冲/部位,每周1次,连续4周的放射状ESWT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4周随访时,疗效持续存在,且安全无副作用.
-
-
刘建军;
吴卫红;
张雁
-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对BTX-A缓解上肢痉挛的效果进行观察,探讨BTX-A对提高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纳入本研究,年龄为3-17岁。对照组25例患儿接受常规的作业康复训练,实验组22例患儿除了接受常规的作业康复训练,还接受上肢BTX-A阻滞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阻滞术前后的MAS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阻滞术后一个月的MAS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的MAS明显降低。1个月后,两组患儿STEF与一个月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STEF提高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有效降低脑瘫儿童的上肢肌张力,有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术后,患儿的痉挛得到明显缓解,康复训练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例如,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可以适当减少,而肌肉的力量训练应该适当增加。如何设计神经阻滞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其训练效果达到最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
董尚胜;
陈艳娟
-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痉挛是大部分脑性瘫痪儿童在其一生中所需面临的问题.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具有解痉见效快,选择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的良好手段之一.目前,国内还未形成BTX-A在儿童中应用的指南,无论国内外的文献,BTX-A多用于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的治疗,对其缓解脑性瘫痪儿童上肢痉挛及痉挛引起的二次损伤的报告相对较少及不系统,这也制约了对脑性瘫痪儿童的BTX-A在上肢的使用,基于这方面的需要,文章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其在脑性瘫痪儿童的上肢的应用情况.BTX-A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常应用于2岁以上姿势明显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为动态痉挛的脑性瘫痪儿童,对于已经发生静态挛缩的肌群注射后无明显改善。目前应用BTX-A治疗的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BTX-A的注射剂量是根据靶肌肉的体积大小和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效果的个体差异来决定。但BTX-A的剂量是有定的范围的,其中,体重、肌肉类型、肌肉的定位、痉挛的程度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同时,注射时的稀释浓度及局部注射的剂量会影响到治疗后的BTX-A的扩散。所以说,BTX-A的稀释主要取决于靶肌肉的大小及对扩散的关注及疗效的要求。在上肢的BTX-A的应用中,准确的定位对其疗效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最简单的方法是体表肌肉解剖定位法。另外,作业治疗应该是BTX-A治疗后的重要后续治疗,其可以为脑性痉挛儿童的痉挛缓解后的肌肉提供强化训练的机会,以及常见占优势的运动模式也可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认为,在推荐剂量下应用BTX-A是比较的安全的,不良的事件比较的少,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对比较远,注射后的副作用及不良事故是比较的轻微的,最常见的为一过性的头晕、呕吐及肌无力,但这副作用都是比较的短暂的,不会对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建议重复注射上肢偏瘫患儿接受的作业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方法。
-
-
李娜;
罗蓉;
田小玉;
王秋
- 《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作业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痉挛上肢功能的效果.rn 方法:采用回顾性平行对照试验.48位满足条件的受试者被分成两组,一组仅接受作业治疗,另一组除接受作业训练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在注射前、注射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所有患儿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为第二版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和改良Ashworth评分.rn 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后其上肢精细功能水平和高肌张力均得到改善,治疗组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肉毒毒素结合作业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脑瘫痉挛上肢肌张力,改善双上肢的精细运动能力。即使药效消失,也可以达到改善运动能力和提高功能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