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肢痉挛

上肢痉挛

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299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医疗装备、内蒙古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针灸学会2013年专题学术会议暨夹脊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上肢痉挛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邢艳丽、吴永利、李季等。

上肢痉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2.5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6299 占比:97.25%

总计:6477篇

上肢痉挛—发文趋势图

上肢痉挛

-研究学者

  • 邢艳丽
  • 吴永利
  • 李季
  • 杨雅敬
  • 张磊
  • 韩淑凯
  • 丁潇
  • 唐强
  • 崔利华
  • 闫玮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秋佳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 吴荷花; 张见飞; 曾欢; 黄慧芝; 王红洋; 凌利珍; 赵欢田; 万波; 陈平; 邓奕文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替扎尼定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训练,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IS峰值均方根值(RM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M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肉iEMG、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和8周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肉iEMG、RMS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Fugl-Meyer、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替扎尼定治疗,能有效地调节上肢肌张力,促进肌肉协调运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 武丽涛
    • 摘要: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康复治疗,2组均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7%(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肱三头肌肌张力的iEMG、RMS值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点按拮抗肌可更加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促进患者肌张力恢复平衡,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馨; 王菲菲; 丁潇
    • 摘要: 目的:观察拘挛方热敷联合毫火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肌力、脑血流量、神经缺损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就诊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制定的Guidelines for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制定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拘挛方热敷联合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肢肌电图H反射最大H波与M波比值(H/M值)、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8.75%(71/80),高于对照组的75.00%(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肢肌电图H/M值低于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参数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肢肌电图H/M值低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参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SS-QOL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UE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与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可改善患者肌力和脑血流量,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加强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姜美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四子散热敷治疗,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上肢痉挛程度及FMA-U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3周后的上肢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3周后的FMA-U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子散热敷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同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均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陈法言; 王庆路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50例脑卒中后患侧上肢痉挛患者,采用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进行痉挛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1周屈肘、屈腕、屈指、前臂旋前MAS评分以及VAS评分分别为(1.50±0.32)、(1.17±0.68)、(1.33±0.41)、(1.08±0.66)、(2.33±1.63)分,均低于治疗前的(2.50±0.55)、(2.33±0.52)、(2.17±0.41)、(2.33±0.52)、(4.33±1.21)分;伸肘、伸腕、伸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伸中指远端指间关节、前臂旋后AROM分别为(46.67±7.53)、(-11.67±6.06)、(45.00±8.37)、(24.17±8.61)、(-15.83±8.61)°,均优于治疗前的(55.83±5.85)、(-19.17±4.92)、(55.00±6.32)、(35.00±6.32)、(-25.83±5.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上肢痉挛的治疗准确、安全、有效。
    •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 摘要: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谭季芝; 古剑雄
    • 摘要: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上肢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目前,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巴氯芬或者替扎尼定、肉毒素注射等)和非药物治疗,而非药物治疗中的非侵入性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热点.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无创性康复治疗方法 进行综述,旨在为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向.
    • 刘海漩; 刘琪; 苏鑫童; 孟祥梅; 李春颖; 王丽平
    • 摘要: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痉挛状态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腹针疗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腕手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随访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分级,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腕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Barthel分级无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腹针疗法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腕手功能,缓解痉挛状态,但对患者远期致残率的影响并不优于常规针刺.
    • 文英华; 武俊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筋膜手法干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筋膜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AS分级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筋膜手法能缓解脑卒中后病人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