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6-07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痉挛痛特点及其与粗大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来自中国三个临床研究基地137名父母或看护人及120名具有上肢和、或下肢痉挛痛的脑瘫儿童及青少年(2-17岁),采用痉挛痛问卷(QPS)来评估脑瘫患儿痉挛痛状况,该问卷包括一个儿童及青少年自我报告版本、儿童及青少年访谈版本以及父母或看护人代填报告版本.采用GMFCS-E&R量表以及GMFM-66量表来评估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粗大运动功能状况,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痉挛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大部分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的痉挛痛程度在进行理疗及伸展运动时最严重.脑瘫儿童及青少年访谈报告组痉挛痛和GMFCS-E&R量表评估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正相关(上肢r=0.533,p<O.001;下肢b r=0.644,p<0.013),而访谈报告组及父母报告组的某些项目的痉挛痛问卷分数和GMFM-66量表评估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脑瘫儿童和青少年痉挛痛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具有相关性.痉挛痛的严重程度可以影响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的运动功能,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和措施来管理和治疗脑瘫儿童及青少年痉挛痛。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无痛蜂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无痛蜂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和随访期间的HSS量表和中医症候量表评分. 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HSS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及总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HSS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HSS功能、活动度、肌力评分及总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无痛蜂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确切疗效,在缓解疼痛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 摘要:妊娠外感高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出现并发症.早期妊娠高热不论病原如何,对胎儿发育均不利.研究表明发热38°C以上持续24小时或39°C以上持续l小时即可对胎儿造成危害.尤其孕末期孕妇高热,胎儿有不同程度缺氧现象,甚至胎死腹中.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及退热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母体和胎儿生长有不良影响.笔者从2009年3月到2015年10月用中药治疗妊娠外感发热55例疗效较好.临床主症:发热或恶寒头痛,口干,身痛,舌边红,苔薄白或薄黄欠润,脉滑数。治疗以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银翘散加减汤剂内服,并以下方配合外洗:麻黄、寒水石、大青叶、板蓝根、忍冬藤、青蒿。药液搽洗腹部及四肢。临床治愈42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
  • 摘要: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同民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两个标准差(2s)以上或低于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的第3个百分位.引起儿童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家族性矮小(FSS)、Tumer综合征(TS)、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富内发育迟缓(IUGR)、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及目前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矮小(ISS)等均可引起生长障碍.2015年2月~2016年1月共收治身材矮小患儿58例,年龄在9~15岁.该病在治疗时采用以下方案:患儿多吃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禁止吃零食;患儿晚上9点—9点半必须睡觉;每天睡前口服一片药准字的维D钙片;患儿每天最少做十分钟跳跃动作;取耳穴垂体、脑干、肾上腺、甲状腺、内分泌、兴奋线(西医理论取穴)、肝、脾、肾、三焦,按取穴方法的不同将这些穴位分在两个耳朵用磁珠贴压,每天按压5-6次,每次2-3分钟,一周换一次,换贴时双耳穴位交换。一疗程结束全部有效,患儿三个月增高2-dCM。疗程结束后三个月回访,患儿继续增长2—4CM。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在注射生长激素的时候5个月增长4~5CM,停止应用生长激素后3-4个月身高未变,改用耳穴治疗两个疗程增高7—9CM。
  • 摘要:目的:观察贾氏点穴结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用贾氏点穴+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在VAS评分及总有效率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贾氏点穴+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摘要:近年来,多项中医药治疗多发性抽搐的报导显示中医药治疗有效率高、副作用小,但多为"内服"疗法,对其外治疗法报到甚少.小儿内病外治是中医药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临证时发现,部分"气郁化火型"型抽动症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刮痧疗法效果显著.故本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对治疗多发性抽搐症采用新的治疗方法,旨在分析探讨刮痧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其机理,拓宽临床辨证思路,为临床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将2013年至2015年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抽动症患者97例,其中根据是否采用刮痧疗法,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暴露组采用口服中药“清肝达郁汤”配合刮痧疗法,非暴露组采用“清肝达郁汤”口服,追踪观察治疗1个月前后症状变化。结果显示,刮痧疗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小儿抽动症“肝亢风动”型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实践证明,刮痧疗法在治疗小儿抽动症“肝亢风动”型中疗效确切。
  • 摘要: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生于四岁以下的幼儿,也偶见于学龄前儿童,通常称之为牵拉肘,也有称之为牵拉性桡骨小头半脱位、上尺桡关节环状韧带半脱位等.笔者所自1984年11月至2015年12月,用手法复位治疗肱桡关节嵌顿征48例,并对6例孤立性桡骨小头脱位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患者多为4岁以下的幼儿,有明确的牵拉史。患儿抱肘关节半屈曲伸直位,既不能伸直,也不能屈曲,前臂旋前旋后不受限制。X线片表现肘关节无脱位、无骨折。对于新鲜损伤,嘱家长抱患儿正坐,助手固定患肢上臂,术者一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一手牵拉患肢腕部轻轻将肘关节伸直,然后先旋前、后旋后、屈曲,术者拇指按压桡骨小头处最后再伸直,按压桡骨小头处拇指感觉局部有落空感之后再将肘关节伸屈、旋前、旋后,最后用三角巾悬吊肘关节功能位2周。
  • 摘要: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分.面瘫的治疗目前以针灸或针灸配合中药、推拿、拔罐等综合治疗为多见,而以推拿为主的治疗面瘫的相关研究较少.推拿治疗本病因其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无痛的特点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医学认为本病是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入脉络,致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而推拿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推拿能扩张面部血管、缓解炎性水肿、解除神经干受压状况,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从而促进受损神经和面部表隋肌功能的恢复。总而言之,面瘫的推拿治疗宜早期、及时、对症、有效,手法得当,力度轻柔,不宜用力过猛,治疗时间和程度应恰到好处。推拿治疗面瘫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无痛的特点。对于面瘫来说,推拿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目前研究偏重于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单纯运用推拿治疗的较少,推拿治疗本病受时间、取穴、手法等多种因素影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研究设计上缺乏随机对照,而且治疗疗效评价未采用评价系统,影响了其疗效的可信度。
  • 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穴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脊穴温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颈3至颈7双侧颈夹脊穴,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价为指标,统计分析数据.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功能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夹脊穴温针灸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积分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改善幅度更大,效果更好。2.治疗组与对照组MPQ疼痛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对各项目疼痛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效果更好。3.之台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夹脊穴温针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结论:夹脊穴温针灸可以明显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夹脊穴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常规针刺疗法更有效,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包热敷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肩周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包热敷治疗,对照组只给予针刺治疗,每日一次,10日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包热敷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针刺治疗,可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以汤药,针刺,灸法为主,其中汤药、针刺是最常见的方法,灸法因具有创伤性,因此运用较少.灯火灸法又名灯草灸、油捻灸、打火灸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为烧灼灸法之一.灯火灸具有疏风散表、激发经气,温中行气,引郁热外行的作用,而且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邪外出,故能取效迅捷。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的“牛皮癣”“摄领疮”范畴,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苔醉样改变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中医认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或湿热之邪流散肌肤,郁而发病。刁本恕老师提出中医多元疗法,尤其推崇中医外治法,其与内服汤药相比往往取效迅速,对于疥癣之疾外治法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病损部位而且还能够避免相比之下内服汤药药效缓匣的缺点。灯火灸通过烧灼皮损周围区域及其中心,并未看到皮损逐渐缩小,而是随着次数的增加逐渐整块的皮损消失。烧灼可以是内郁之火外泄,从而祛除邪气,这也可能因烧灼使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变化或组织内环境的改变引起,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未研究明了,但其疗效较好,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糖尿病)及特异质皮肤患者临床使用的时候还是应当慎用,避免皮肤发炎及溃烂。
  • 摘要:特色脐疗是笔者在临床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一套以脐腹为保健治疗的综合手法,其中包含有特色捏脐法、脐罐法、指针法、代针贴等方法,治疗简单、方便、安全;老年人因气血不足,脏腑空虚,经脉堵塞,阴阳失衡,且患有多种慢性病,常需服用多种治疗药物,极易引起药源性和消化系统疾病.老年人动作和反应速度减慢,学习和操作能力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弱等因素,所以寻求一种,外治的,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适应症广、还可自我保健的方法,脐疗较有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针罐疗法在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针刺、拔罐配合手法复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治愈率为93.4%,对照组为73.3%.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罐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能节省人力的优点,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对于乳腺癌相关的慢性淋巴水肿(BCRL)疗效,为临床广泛应用温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30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乳腺病科门诊BCR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每日口服地奥司明片3次,0.9g/次,14天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实验组隔日进行温针灸治疗28天,温针灸治疗采用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辨证配合远端选穴,取穴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针灸30min,予长度为3cm艾条悬灸.28天为1个疗程,整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28天测量病人的患侧上肢臂围、肩关节活动度(ROM)并评估生活质量,分别计算有效指数及肩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均值,以此二项指标及生活质量评估两组疗效. 结果:1.温针灸可以明显提高BCRL治疗有效指数,其对腕部及肘关节上10cm部位效果较其余部位好.(P<0.05)2.温针灸对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地奥司明片疗效相当,但其可以更早拓展肩关节功能.3.温针灸可以提高BCRL患者生活质量,实验组自述后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4.在治疗期间没有不良反应报告和实验室检查临床安全显示正常的范围. 结论:温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BCRL的程度、更早拓展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摘要:乙脑即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10岁以下儿童多发,患者常突然起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一般3-4天后病情加重,进入极期,体温高达40°C以上,出现意识障碍,角弓反张、昏迷惊厥,颈项强直、肢体强直性瘫痪,严重者可死亡.轻者经过积极治疗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进入恢复期.重症病人仍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症状,少数病人也可出现软瘫.文中介绍了1例应用针药兼治并施以合理的护理成功救治重型乙脑后遗症失语软瘫患儿,使其痊愈.患儿素体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温疫之邪趁虚而入,首犯肺卫,邪盛正虚,未传中焦而逆传心包,温毒邪气长驱直入,来势汹涌,以致热陷心包,温热邪气灼液成痰,使痰热互结,蒙蔽心包,故苔厚脉滑数等痰热阻遏气机之证。故方拟菖蒲郁金汤化裁以治之,辅以针刺治疗和推拿治疗。40天后,患儿意识由模糊转为识人能笑,项背稍强直,无角弓反张,能食,无需插胃管,左侧肢体肌张力3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左侧上肢肌力2级。三个月后家访,患儿已上学,语言流利,对答如流,骑自行车、打球等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均不受限,疗效评估为“痊愈”。结合本案例的临床治疗、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应用中医针药结合手法配合精心的护理能显著促进乙脑后遗症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创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谦光所著代表作《推拿三字经》中文字均为三字成行,故以"三字经流派"闻名于世.其传人李德修在青岛市中医院工作后将三字经流派发扬光大.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有区别于其他小儿推拿的特点,总结为:取穴少,善用独穴;取穴手法"以清为主";手法简单,操作简便等.在学习、运用、体会了三字经流派推拿后笔者对流派取穴手法"以清为主"体会很深.小儿体质本为"阳常有余",目前过度的喂养方式加重了小儿"热体质",使得小儿疾病多以热证表现.所以流派的"以清为主"取穴手法尤为适合目前儿科疾病的特点,使用起来颇有疗效.在流派"以清为主"的取穴手法中笔者"清天河水"使用频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小儿在清天河水中出现操作部位的出痧现象。可从出痧程度判断小儿体质及预后,这对拟定整体治疗方案,判断治疗周期等是重要的参考。一般认为清天河水为清法,适用于热性明显的疾病。所以临床使用清天河水以发热、咳嗽、腹泻、积食、夜啼等属热的疾病居多。笔者认为清天河水可以作为常规手法在患儿就诊早期加入治疗选穴中,这可以很快的清除体内郁热,疏通经络,对后期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壮医筋痉推拿疗法对弱视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弱视儿童60例(12岁以下),传统配镜、遮盖+壮医筋痉推拿30例(研究组);单纯传统配镜、遮盖治疗弱视组30例,(对照组),观察治疗后3月、6月治疗效果情况.效果评判:矫正视力提高至0.9或以上为基本治愈;提高2行或以上为有效;提高1行、不变、倒退为无效.壮医筋痉推拿: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3.3%,无效的5例为白内障术后弱视2例、高度散光性弱视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1例,均为难治性弱视,而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低于研究组.无效的8例中有6例为难治性弱视,其他为一般弱视.治疗后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治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愈率为50%,其中研究组中有2例难治性弱视治疗无效,而对照组中5例难治性弱视治疗均无效. 结论:壮医筋痉推拿疗法对弱视有治疗作用,能加快弱视的治愈率,能提高难治性弱视的有效率,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体疗训练、按摩、水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及低频电刺激治疗,针刺选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承山、脑清、跟平,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低频电刺激部位选择为胫骨前肌,1周6次,2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5-20天,连续治疗3个小疗程.治疗前后对患儿下肢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量表、综合痉挛量表和足背屈角测量进行评估. 结果:以MAS评分方法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足背屈角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及CSS评分降低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在基础康复的基础上,观察醒脑针刺法联合NGF穴位注射法的疗效情况,并与在基础康复的基础上联合单一的醒脑针刺法或单一的NGF穴位注射法相比较,以了解不种的干预方法在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防治中的作用。通过本研究以探讨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对提高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防治效果,为脑损伤患儿的防治探寻一条中西结合、针药结合的新途径。 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4个月-11个月大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120例,分成三组,每组40例,结果进入统计的共110例,第一组37例,第二组37例,第三组36例;三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早期教育、音乐心理治疗、视听教干预、中药相合的水疗、按摩),在此基础上分别第一组采用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第二组采用NGF穴位注射,第三组采用醒脑针刺法。一共是治疗三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时间是20天,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5~20天。分别在研究开始及结束时,进行北京盖泽尔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MAS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来评价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水平。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治疗绪束后,三组患儿MAS(Modified-Ashwortb-Scale)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的Gesell量表中的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三个能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组提高比较明显;语言DQ、个人—社交DQ分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GMFM-88量表的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三组患儿的A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区和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一组提最为明显。2、三组患儿的MAs评分及Vojta姿势反射评分、Gesell量表中的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语言DQ、个人—社交DQ、GMFM-88量表的A区、B区和总分的自身治疗前后的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早期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醒脑针刺联合NGF穴位注射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者的联合较单一应用有明显的优势。综上所述,基础干预加用醒脑针刺及NGF穴位注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等医疗康复领域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灵龟八法针刺法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动物研究证明了对多种疑难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在康复领域中有明显的作用.但对灵龟八法小儿脑性瘫痪的儿童的康复效果研究较少,所以尤其值得去实践应用.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脑瘫发生的主要病因,胎儿先天禀赋于父精母血,父母身体健壮,脏腑精气充实,则胎儿先天禀赋充足,反之则不然。儿童瘴发病与脑以及五脏关系密切,因此推测通过针刺八脉交会穴对十二经气血、五脏、藏进行调节可以有效改善脑瘫儿童相应的运动障碍、行为障碍。目前查阅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尚未发现有关于灵龟八法应用于脑性瘫痪治疗有效佳的直接征据,笔者试图从侧面揭示灵龟八法治疗小儿脑瘫的间接证据。灵龟八法针刺在中风病人治疗上的成功给我们应用灵龟八法治疗脑瘫提供了新思路。脑瘫患儿容易共患睡眠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情绪障碍等共患疾病。而灵龟八法广泛的治疗作用使其应用于脑瘫的治疗变得可行。有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儿童减慢。实验研究显示灵龟八法可改善肾阳虚模型豚鼠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MDA(丙二醛)含量,减少自由基损伤,同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此外发现,临床上采用免疫调节疗法可以进一步的改善脑性瘫痪的治疗效。反证了免疫调节疗法对脑瘫儿童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以上论述可间接推断灵龟八法可应用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通督针刺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站立位及行走能力的影响研究. 方法:选取2013年2月10日至2014年2月20日在院就诊的痉挛型脑性瘫痪瘫患儿103例,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治疗组52例.对照组按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通督针刺法与核心稳定性训练技术.治疗的疗程为20天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15天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一共完成3个疗程.在康复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运用GMFM-88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统计D、E区的得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儿的GMFM-88量表评分D、E区数值治疗前的评分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D、E区数值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组在D、E区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督针刺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立位姿势控制的能力及行走能力。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脑清穴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在针刺脑清穴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头针治疗),对照组针刺解溪、阳陵泉、三阴交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两组针灸治疗均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15天,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并于第1次针灸治疗后30min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足背屈角测量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即时效应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即时效果及3个疗程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脑清穴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步态。
  • 摘要:目的:评价腕踝针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中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腕踝针,对照组针刺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穴.两组针灸治疗均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15天,连续治疗三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测量、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观察组足背屈角测量1个疗程后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1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改良Ashworth分级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腕踝针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步态,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痉挛程度。
  •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针灸治疗对精神发育迟缓患儿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精神发育迟缓诊断标准并伴语言障碍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基本康复结合语言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激光针灸,对照组用基本康复结合语言训练治疗,隔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5d,连续观察3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Gesell智力测试以及s--s法评估.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和对照组Gesell语言DQ在治疗后t=2.507,p=0.0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激光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缓患儿语言障碍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刺疗法对脑瘫患儿运动、智力及脑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对参与研究的1-5岁300例脑瘫患儿采用通督醒神针刺疗法,并配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北京盖什尔(Gesell)神经发育评定量表及美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息儿在智力及运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头颅CT/MRI评估患儿治疗前后脑神经修复情况. 结果:临床康复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63.3%,治疗后Gesell神经发育量表各能区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提高,治疗后GMFM评定量表中A、B、C、D能区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提高,E能区评分较前无明显差异. 结论:通督醒神针刺疗法能较好地促进脑瘫患儿运动、智力的发育,且能较好地促进患儿脑神经修复。
  • 摘要:目的:以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针刺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影响. 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住院脑瘫患儿520例,其中痉挛型385例,不随意运动型72例,混合型(主要为痉挛型伴有不随意运动型)63例;胎龄<32周痉挛型99例,不随意运动型6例,混合型10例;胎龄32-37周痉挛型121例,不随意运动型7例,混合型7例;胎龄37-42周共270例痉挛型165例,不随意运动型59例,混合型46例;佯智力低下501例,语言障碍421例,癫痫45例,听力障碍39例,视力障碍21例,在物理康复治疗基础上均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GMFCS及GMFM并统计分析. 结果:针刺对痉挛型、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7%、60.4%和56.9%,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不同胎龄、不同类型及不同合并症脑瘫治疗组内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疗效与治疗时间、脑瘫类型、胎龄及合并症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干预疗法治疗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符合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儿145例,运用四联早期干预疗法进行干预治疗,60天1个大疗程,每干预治疗20天休息20天,干预前后分别进行Gesell神经运动发育评估(development quotient DQ)、粗大运动功能(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估,观察患儿干预后智力测试、GMFM得分改善情况;以患儿干预介入时机及患儿胎龄分组进行协方差分析,探讨干预介入时机、胎龄及患儿治疗前各项分值水平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结果:早期干预治疗后Gesell智力测试5个能区、GMFM粗大运动功能A、B、C3个能区得分在α=0.05水准上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得分均有提高;介入时机及治疗前Gesell发育量表DQ的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各项得分对患儿预后均有影响;胎龄对患儿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结论:四联早期干预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神经运动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早期干预对预防患儿神经伤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舌针对脑性瘫痪儿童的流涎的治疗疗效.方法:将116例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分级大于Ⅱ级的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56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共同采用吞咽协调训练、口周穴位按摩、中医辨证食疗等治疗流涎的康复方法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舌针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及治疗三个疗程后,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分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78.57%,较对照组(60%)高,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针可以大大增加流涎的治疗有效率,是一种简便的值得推广的临床方法。
  • 摘要:目的:验证通督醒脑头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智力障碍的疗效. 方法:对参与研究的1~5岁300例脑瘫患儿采用通督醒脑头针疗法,并配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北京盖什尔(Gesell量表)神经发育评定量表及美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量表)评定患儿在运动、智力发育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头颅CT/MRI评估患儿治疗前后脑神经修复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 结果:临床康复疗效方面,治疗组显效26例(17.3%),有效91例(60.6%),无效33例(22.0%),总有效率117(78.0%);治疗组在Gesell量表五个能区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五个能区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量表中五个能区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提高(P<o.05);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恢复正常者12例(8.0%),好转97例(64.7%),无明显变化者41例(27.3%),有效率达72.7%. 结论:通督醒脑头针疗法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能较好地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提高智商、语言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对婴儿脑瘫脑白质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选择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头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B超动态观察头针对婴儿脑瘫脑白质的损伤修复作用.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超轻度、严重脑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超轻度脑损伤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GMFM、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GMFM、DQ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脑白质损伤;在治疗过程中予颅脑彩超动态观察患儿脑白质损伤恢复情况,具有便捷、无创、高效、价格低廉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计算机交叉检索1999年至2014年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头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相关文献,通过循证医学和文献计量方法,运用RevMan5.2统计软件,对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进行系统质量评价与综合数据的Meta分析. 结果:合计检索到234篇文献,最终纳入7篇.所入选文献共796例病例,其中治疗组416例,对照组380例,治疗组总有效例数378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81例,总有效率为73.9%,可认为头针对小儿脑瘫的治疗结果增加了17%的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OR为0.16,95%CI为(0.11,0.21),合并效应检验Z=6.27,P<0.01,表明本次纳入的多个研究的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头针为主的综合疗法的总有效率高于现代医学综合康复疗法,可广泛应用于于临床;但由于国内发表的关于头针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章质量普遍偏低等原因,致所纳入的文献量偏少,故更加确凿有力的证据尚需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来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观察并穴配合教育训练治疗重度智力低下儿童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重度智力低下儿童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井穴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单纯的特殊教育、语言训练为手段进行干预治疗,井穴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井穴针刺治疗,两组患儿均为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20日,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检测,记录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各能区的发育商,并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以评价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精细动作较前有所提高,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在社会适应能力、精细动作、语言能力、个人社交能力4个方面均有提高,且在总体社会适应能力及语言能力疗效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67%,(P=-0.04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井穴针刺配合教育训练能有效地提高重度智力低下儿童智力水平,疗效较单纯教育训练好。
  • 摘要:目的:通过对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弥散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研究,观察通督醒神头针疗法治疗对其DTI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通督醒神头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机理.方法:对18例伴PVL脑瘫患儿进行现代康复训练及头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比治疗前后所选取白质纤维束的FA值、GMFM量表、Gesell法发育商值、肌张力评估结果.结果与结论:通督醒神头针疗法治疗方法对伴有PVL脑瘫患儿白质纤维的修复、再生在短期内作用不甚明显,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便逐步体现;此外,对于运动障碍、智力落后的改善确有疗效,而且与治疗开展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肾通督针刺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 方法:将120痉挛型脑瘫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和手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脾益肾通督针刺疗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0天,共治疗3疗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用GMFM、Peabody精细运动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康复疗效. 结果:治疗前后对照组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及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及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及AD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脾益肾通督针刺疗法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以及ADL能力。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治疗癫痫的有效性.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检索年限为1990-2014年;最终纳入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对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6项研究同质性检验结果:I2=O%,P=0.83,可认为研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计算,效应量OR=0.41,95%可信区间为(0.23,0.73),Z=3.02,P=0.002(P<0.05). 结论:纳入的研究中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癫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低质量文献、样本量有限,尚需要更多设计科学严谨、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
  • 摘要:目的:探讨原始点埋线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传统针灸治疗该病相比较有无优势. 方法:对2012年以来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治疗组在患者头颈交界处、耳后骨缝寻找明显的压痛区,在压痛区域进行埋线治疗,然后根据颈椎小关节错位情况给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取穴. 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60.94%),显效18例(28.12%),有效4例(6.25%),无效3例(4.69%),总有效率95.31%,对照组治愈10例(15.62%),显效17例(26.56%),有效23例(35.94%),无效14例(21.88%),总有效率78.1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原始点埋线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非常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肛门注药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无针头的一次性20ml注射器,将双黄连注射液10ml,柴胡注射液2ml,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2ml,混合后从肛门推入直肠.每日一次,每次14ml,3次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结果:100例患者中,一个疗程治愈63例,两个疗程治愈36例,三个疗程治愈1例.治愈率为100%,有效率为100%.结论:双黄连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肛门注药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简单实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摘要:由于脾虚腹泻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治疗难于一时奏效,加之小儿喂药困难,直接地影响了治疗效果,所以78例脾虚腹泻患儿改中药内服为外治.中药敷脐加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脾虚腹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及病儿易接受等优点。
  • 摘要:198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42例儿童踝部单型内翻损伤患者,就诊拍X线片确诊后,不用任何手法处理,即刻在患踝包敷"化瘀接骨膏",用弹性绷带包扎,用药后患儿即刻感觉损伤部位有清凉舒适感,疼痛即减轻,1周后可见敷药部位呈有纹理状凹陷,局部血肿消失,没敷药四周皮肤有浅黄色瘀斑,肿胀消失,无一例合并张力性水泡.2周后拍X线片骨折端骨片复位,4周拍X线片骨折线模糊,在治疗期间患儿用车接送,不影响患儿正常上学,4周后正常行走.通过对42例儿童单型内翻损伤病例的临床观察,该膏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受损部位,早期给受损伤组织修复创造了一个有津液的环境,通过津液的传递作用,保障了活血祛瘀等药物药效的作用发挥,药物可通过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渗出对末梢神经的刺激,解除局部组织的痉挛,改变血管通透性,达到早期局部瘀血的吸收,使肢体血流量增加,改善骨血运,伤后韧带的损伤,但在儿童可能自行重新附着,特别是接近软骨止点的破裂,对骨折的愈合创造了良好的修复条件,可促进愈合而不用外固定: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药物作用快而安全,使肢体肿胀消除快,不用卧床休息.正常生活,并能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对骨折的愈合及愈合后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 摘要: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桑寄生、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当归、干地黄、杜仲、人参、芍药、甘草15味中药组成.该方邪正兼顾,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用于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其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已不拘泥于原来的治疗范围,被广泛地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如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屈腱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本例患者,症见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双下肢僵直,胀硬,行走及弯曲时明显,纳呆,眠差,大便结,小便尚可,舌红,苔白少津,脉沉细。中医诊断为骨痹,肝肾两虚,经络瘀阻。故治疗应补肾养肝,温经通络。拟以独活寄生汤内服治疗。现代实验研究认为其具有镇痛、抗炎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在治疗中通过中药内服后,辅以药渣熏洗热敷,当紧贴于皮肤表面时,其内的药物可以借助热力,通过“中药的生物活性和经络俞穴的外敏放大效应”,皮肤向深部软组织渗透,使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局部血液量增加,使堆积在组织中的代谢物质加速排泄,减轻局部的炎性渗出、水肿等,从而达到舒筋、活血、止痛的目的。
  • 摘要:口疮也就是西医的口腔溃疡.阴虚火旺,热毒燔灼,内夹湿热,上蒸于口以及情志不遂而损及心脾,均可导致此症.本文介绍了刁本恕老师治疗的一例口疮病例。刁老师认为,口疮为火,剧烈疼痛为实火,多为郁(淤)火内生;轻微疼痛为虚火,多为阴虚火旺;脾(胃)之火,多于唇上,内腮上出现。脾通于口唇、脾胃的机能失调自然通过口唇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上方用石斛、玉竹、生地、玄参善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对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而清热邪滋阴液,热病伤津、胃阴不足引起的口干烦渴、大便秘结、食欲不振、舌质发红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苡仁、杏仁、冬瓜仁下利水道,消肿排脓之用;糯米草,鸿矢藤、白芨清热解毒、止痛用于毒疮痈肿;调味承气汤荡涤中腑使热邪外泄;滋阴泄热易伤中焦所以加入炒山楂、神曲、炒麦芽、炒稻芽、鸡内金、白蔻、顾护脾胃,中焦以得运化。并配合刺络耳尖、少商、中冲、以泄热邪外出;针刺血海、三阴交皆是倾泻血分之热,导邪外出之用。再配合金龟莲漱口方含、漱口腔,不内服。生地、玄参、玄胡滋阴生津,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能,祛腐,生肌,消炎,止痛。外治上还配合了外洗方,千里光、野菊花、苦丁茶、大青叶、板蓝根、排风藤、芥菜,用了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外洗,以外治之法以疗内因,内外合治有事半功倍之用。
  • 摘要:自2012年11月,笔者有幸成为成都市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刁本恕学术继承人.学习期间,通过刁老师的集体大课讲授,笔者对中医外治的理论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中医外治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中医外治法可分为灸法、刺络、耳穴、敷贴、薰洗、涂搽、拔罐、刮痧、推拿、佩戴、药枕、语言、音乐、导引。临床上钟罩灸刁老常用,该疗法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强身健体。经临床使用,儿童乐于接受,疗效满意。余在治疗小儿腹胀、腹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成人腰痛及肿瘤放化疗后诸证等时也常用,疗效显著。
  • 摘要:四川省、成都市名中医刁本恕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从医50余载,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在内科及儿科的各种疑难杂病的诊疗方面,见解独到,用药精当.玉屏风加味外洗方系刁老师自创方,为老师众多外洗常用验方之一.本方组分为黄芪、白术、防风、荠菜、排风藤。可用于表虚自汗、癌症术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虚浮为辨证要点。使用时熬水泡脚,泡脚过程中推足太阴脾经(从隐白穴推至阴陵泉),足阳明胃经(从足三里推至历兑穴)。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
  •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可靠手段,但根治者不足1/3.放化疗部分患者近期有效,但毒副反应大.该病属于中医"肺积"、"肺岩"、"息贲"等范畴.刁本恕应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放射治疗患者,疗效较好,并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刁老认为,肺中积块的产生与正虚邪侵,湿热毒聚,痰血搏结有关。标本兼治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肺癌早期,以邪实为主,治当行气活血、化痰软坚和利湿解毒;肺癌晚期,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祛邪,分别采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及益气养阴等法。放射线本身具有“火热毒邪”的致病特点,故刁老运用清热解毒类方药与放疗配合应用获得良好疗效,实验研究也初步证实两者配合应用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清热解毒药除了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外,还可以治疗因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炎症和肺纤维化。肺癌为沉疴痼疾,单纯中药势必势单力薄,难中病所,因此刁老主张采用中药内外同治,合力攻邪,以辨症与辨证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艾灸温热之性不仅可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瘾散结,而且对于正虚之体有扶正固本、调和阴阳之功,对于肿瘤痼疾可消散瘤体,扶助正气,故临床上灸法治癌多得较好的效果。总之,中医药是治疗肿瘤的五大手段之一。中医药能配合放疗减毒增效,有减轻病痛、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和转移作用,从而提高了远期疗效。综合治疗时可利用放疗杀灭肿瘤细胞,配合中药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清肺解毒,能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放疗引起的毒副反应。
  • 摘要:文中对笔者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介绍。笔者介绍了几则鼻腔给药治病验方,如治匾性鼻炎方、治偏头痛方、治急性结膜炎方、治神经性牙痛方。笔者还就鹅掌风外治验方、敷脐治疗肠梗阻验方、敷脐治疗小儿腹泻验方、敷脐治疗阳痿验方、热敷治病验方、塞耳治病验方、握药法治病验方、治足癣验方等进行介绍。此外笔者还对砭术操作方法、推拿按摩足部的功效等内容进行说明。
  • 摘要:目的:探讨以儿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以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15例患儿中,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表现为进行性慢性小脑共济失调,神经影像学提示不同程度小脑萎缩;另12例表现为非进行性,其中Joubert综合征2例,表现为运动发()落后、下肢共济失调及言语表达障碍,神经影像学提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性瘫痪(共济夫调型)10例,均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9例伴智力、言语障碍,7例头颅CT或MRI提示存在小脑半球萎缩,3例头颅MRI未发现小脑结构异常,其中2例行头颅CT-PET提示小脑神经元功能降低.10例患者康复治疗前后GMFM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无显著差异. 结论:慢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多有先天小脑结构或功能异常;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者,注意排除遗传或代谢病因,并应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摘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就儿童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每年承担多所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也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任务。笔者对这10余年的带教工作总结,提出提高神经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方法:以制度规范康复临床实习;掌握实习生总体情况,注重临床动手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不定期收集实习意见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拓宽渠道,加强临床实习带教经验交流等。
  • 摘要:痉挛是大部分脑性瘫痪儿童在其一生中所需面临的问题.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具有解痉见效快,选择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的良好手段之一.目前,国内还未形成BTX-A在儿童中应用的指南,无论国内外的文献,BTX-A多用于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的治疗,对其缓解脑性瘫痪儿童上肢痉挛及痉挛引起的二次损伤的报告相对较少及不系统,这也制约了对脑性瘫痪儿童的BTX-A在上肢的使用,基于这方面的需要,文章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目前其在脑性瘫痪儿童的上肢的应用情况.BTX-A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常应用于2岁以上姿势明显异常、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为动态痉挛的脑性瘫痪儿童,对于已经发生静态挛缩的肌群注射后无明显改善。目前应用BTX-A治疗的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BTX-A的注射剂量是根据靶肌肉的体积大小和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效果的个体差异来决定。但BTX-A的剂量是有定的范围的,其中,体重、肌肉类型、肌肉的定位、痉挛的程度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同时,注射时的稀释浓度及局部注射的剂量会影响到治疗后的BTX-A的扩散。所以说,BTX-A的稀释主要取决于靶肌肉的大小及对扩散的关注及疗效的要求。在上肢的BTX-A的应用中,准确的定位对其疗效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最简单的方法是体表肌肉解剖定位法。另外,作业治疗应该是BTX-A治疗后的重要后续治疗,其可以为脑性痉挛儿童的痉挛缓解后的肌肉提供强化训练的机会,以及常见占优势的运动模式也可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认为,在推荐剂量下应用BTX-A是比较的安全的,不良的事件比较的少,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对比较远,注射后的副作用及不良事故是比较的轻微的,最常见的为一过性的头晕、呕吐及肌无力,但这副作用都是比较的短暂的,不会对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建议重复注射上肢偏瘫患儿接受的作业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方法。
  • 摘要:关于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目前国内外无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早期干预也没有公认的方案.随着近年来对脑损伤高危儿的诊断和早期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同时对干预时机、量化、干预目标及方法的规范化提出疑问.国外研究表明早产是脑损伤高危儿的高危因素,早产儿儿发展为的高危因素有出生窒息、出生缺陷;足月儿发展为脑损伤高危儿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胎盘异常、出生缺陷、低出生体重、胎粪吸入性、急产、使用助产器助产、剖腹产、出生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癫痫、持续低血糖、新生儿感染等十项。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为有脑损伤/高危病史。头颅MRI检查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异常率高达93%,头颅CT为58%。早期干预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一种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法,对提高脑损伤高危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专家共识是,出生后六个月之前的干预,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应从新生儿期开始,在医生指导下实施家庭教育干预,在全面促进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可以通过触觉刺激、温度觉刺激、本体党刺激、视觉刺激、平衡觉刺激、听觉刺激等神经通道进行全方位干预刺激。以促进大脑功能的代偿,神经修复、神经细胞的功能重组。对脑损伤高危的运动、协调、语言、认知、心理行为得到全面康复与发展。临床常用的早期干预的方法有Bobath-NDT治疗法、Vojta疗法、Rood治疗法、Kabat治疗法、Phelps治疗法、推拿疗法、穴位注射疗法、中药浴式水疗、音乐干预、教育干预、药物干预、高压氧干预等。总之,制定干预、康复训练方案时要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年龄、耐受程度而制定。干预合理、适时、量化则效果较佳,若干预方法太多,治疗量太大,目标太高都会给患儿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脑瘫儿童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30名1-7岁脑瘫患儿父母,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在心理干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调查,研究心理干预治疗对脑瘫儿童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经心理干预治疗,患儿父母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生存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治疗能改善脑瘫患儿父母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痉挛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脑性瘫痪的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痉挛痛的关系. 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的、观察性的多中心的研究.来自中国三个研究基地的137名患者和他们的父母/照顾者参与了研究,并完成痉挛痛问卷(QPS)及生存质量问卷(PedsQL). 结果:根据儿童PedsQL结果,V2和V3两次的生存质量的不同年龄组(5-7岁,8-12岁,13-16岁)没有统计意义(P>0.05).3周后,两人次调查结果变化不明显(P>0.05).伴痉挛痛的脑性瘫痪儿童的PedsQL的各个亚区域及总分皆低于正常儿童(P<0.05);总体来说,生存质量的各个区域及总分与QPS总分的相关性达到高度以上;PedsQL总分与QPS的分条目的相关性达到中度. 结论:伴痉挛痛的脑性瘫痪儿童的生存质量比正常儿童的差,他们的生存质量是一个稳(定的)过程.他们的生存质量与痉挛痛呈负相关,在父母的调查问卷中相关性更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护理方法.方法:针对住院存在有睡眠障碍的患儿80例.采用针对性个体化睡眠护理,以20天为一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64例(80%),有效10例(8.0%),无效6例(7.5%),总有效率为92.5%.结论:针对性个体化睡眠护理对脑瘫患儿的睡眠障碍有很大帮助,从一定程度上消除或是缓解了造成患儿睡眠障碍的各种因素。
  •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历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并进行Meta分析. 结果:被纳入研究的7个RCT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x2=46%,P=0.09,证明研究之间有统计学异质性,但存在临床同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后OR=2.68,95%可信区间(CI)为(1.89,3.80,P<0.00001),经Z检,Z=5.53,P<0.00001,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癫痫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具有安全性,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进行验证。
  • 摘要:目的:观察水针刀疗法治疗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斜角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50例,给予水针刀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痊愈3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水针刀疗法治疗斜角肌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16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综合采用中医外科外治疗法结合紫归、冰石长皮膏外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162例,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162例患者痊愈109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有效率85.80%,痊愈时间29-58天,平均(35.23±10.44)天.8周未愈患者继续治疗,5例患者一直未愈后转院治疗,6例行植皮治疗愈合,其余均采用中医外治联合内治愈合.结论:中医外治综合疗法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愈合。
  • 摘要:中医认为脏腑紊乱、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放血疗法通过"调血理气"通达经络,使脏腑气血和调,以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放血疗法应用于临床最常见的作用一是退热,二是解毒.小儿的放血疗法是中医护理临床中一项基本操作,如何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配合率,刺准穴位,以保证治疗效果,是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宜的环境,严格无菌操作,按穴位刺入的疼痛强弱来决定先后次序,操作时做到快、轻、准,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对小孩的护理较之成人,应该更注意细节之处,儿童的心智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其操作时应更让患儿感到温馨、舒适,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也使患儿在后续治疗中更加配合。
  • 摘要: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癌痛、恶病质、免疫功能低下、排便异常、失眠、压疮等症状,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下,而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大多已失去了手术切除、放化疗的机会,中医药治疗就成为其中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通常采取艾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中药灌肠及中药熏洗等中医内病外治疗法,以改善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实施这些外治疗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也是提高治疗疗效必不可少的部分。
  • 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上的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小儿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故很多急慢症大多有发热的表现.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中医的刺络疗法常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输液吃药并不是予小儿退热的唯一途径.以三棱针为针具,根据病情刺破患者身上特定部位的血络(即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络疗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3种。对于小儿发热,常使用的是点刺法。常用穴位有少商穴、中冲穴、十宣穴、耳尖等。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局部皮肤和针具要严格消毒,以免感染;找准穴位位置,不可盲目点刺穴位;小儿对于点刺,多哭闹,不愿配合,应提前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积极配合;针刺宜浅,手法轻快,出血不宜太多;点刺前注意评估穴位处皮肤情况。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可采用骨盆牵引,增加椎间隙宽度。理疗和推拿、按摩,缓解肌肉痉挛,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再辅以耳穴压籽、针灸、钟罩灸、中频电疗等方法治疗。此外还需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少食多餐,适当佩戴护腰和防寒保暖,注意卧具和卧位等。
  • 摘要:小儿斜颈也称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致的疾病.笔者所在科室自2013年1月至今采用推拿疗法配合优质的护理措施,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8例,疗效显著.中医认为本病属“颈筋硬结”、“斜颈”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气血不和,痰瘀交阻,脉络不通,经筋结聚。按揉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萎缩;弹拨提拿法能船陕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剥离,取其软坚散结消肿的作用;牵拉旋转法能伸展胸锁乳突肌,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通过对68例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做好患儿的护理跟治疗同样重要,非手术疗法多由医生、护士和家长协同完成,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依靠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正确的家庭护理方法,对于斜颈患儿,早期采用医院和家庭的互助治疗模式,可有效促进斜颈患儿颈部硬结的消散,恢复其颈部活动功能,使患儿早日康复。
  • 摘要: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中比较难于治疗的一种临床类型,由于患儿存在不随意运动增多,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异常,患儿康复效果往往欠佳,合适的护理方法对改善患儿的康复预后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康复护理策略,加强一般护理、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为患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康复环境,普及家庭护理知识,融康复治疗于日常生活护理之中,对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提高患儿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在脑瘫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并由家长措施.治疗3月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3月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有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的应用对护士和家长实施康复护理计划目的性强,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长的生存质量状况、心理反应,并提出专科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16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父母及160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评定.结果:1)精神发育迟滞组父母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正常父母组(P<0.01).2)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病情程度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及生存质量.3)个性化护理对改善MR患儿家庭的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有影响,需要针对家长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个性化护理。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脑瘫外感咳嗽的临床疗效,并介绍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40例住院期间感受风邪后出现咳嗽症状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雾化吸入、拍背排痰、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7天后进行效果判定.结果: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脑瘫患儿咳嗽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主要观察物理治疗与Motmed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儿脑瘫站立和步行的运动功能的疗效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物理疗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Motmed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大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对脑瘫患儿站立及行走的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所测得的D(站立)、E(行走)两个能区分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疗法结合Motmed训练对脑瘫患儿站走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物理治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