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492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求实、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德清第三届防风文化学术研讨会、2017年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论坛、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等;政治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谭安奎、林华山、李丽丽等。
政治共同体
-研究学者
- 谭安奎
- 林华山
- 李丽丽
- 龚静阳
- 何俊武
- 刘东杰
- 刘梓任
- 刘维芳
- 张建
- 朱垭梁
- 李风华
- 杨少星
- 王绍光
- 田雷
- 石勇
- 秋风
- 蔡娜
- 许倬云
- 陈兴发
- 陈家刚
- 陈家琪
- 陶庆
- 黄岭峻
- JudyDempsey
- Mortimer J.Adler(编)
- 〔美〕布拉德利·温德尔
- 丹尼·罗德里克
- 任俊
- 任剑涛
- 任珂
- 何好
- 何平
- 余成峰
- 余波
- 余红胜
- 佳宁
- 傅安洲
- 傅文伟
- 冯建军
- 冯志刚
- 冷满冰
- 刘华冉
- 刘建平
- 刘日明
- 刘泽华
- 刘绍卫
- 卢正涛
- 双传学
- 古琳晖
- 吕其庆
-
-
宋清员
-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演绎中逐步形成,其发展历程大致经由族群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及政治共同体等五环节三阶段复合而成。秦汉以来,这五种共同体基本上和合为一,延续至今。在南北分裂时段,强势地域共同体会打破中央性、统一性,成为地方政权或地方割据势力。部分族群共同体会入主中原,成立全国性少数族群主导的政权。然而,基于心悦诚服的文化认同与基于分配正义的政治认同,始终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的坚强基点,是我们当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历史根基与思想根基。
-
-
-
-
摘要:
《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该书阐述了经过几千年的人口迁移和族际通婚,中华各族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各群体,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各方面彼此渗透并最终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同时也在发扬各自特性的过程中彼此促进,这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族群大国延续几千年的主要原因。书中呼吁我们需要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相互认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作者:马戎,定价:273.00元,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9740156。
-
-
谭安奎
-
-
摘要:
治理话语和治理理论受制于现代政治经济学所设定的基本语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批评者,道德经济学可能为我们反思国家治理提供了恰当的切入点。后者强调经济的道德维度,尤其主张经济必须嵌入社会之中,其普遍价值依系于其潜藏的、开放性的社会想象。斯密所开启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以商业社会为基础,因此可以相容于道德经济学传统。但商业社会作为社会形态太过单薄,其依托的文明政体又太过弱小,从而引发了经济从社会中脱嵌的风险,并让更高层次的道德经济学出场变得必要。这种道德经济学把现代国家治理从根本上视为政治共同体的构造问题,我们因此需要一种整全性的国家治理之学,以便安顿好市场机制、政府权能、政治权力以及社会公平等要素。
-
-
赵琦
-
-
摘要:
西方共同体理论虽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它从不积极主张世界性的共同体。在西方国家内部,公意沉默、价值多元等现象也让西方共同体理论失去其现实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革新了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及其存在论前提,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改造西方共同体理论的一元价值体系。在避免西方共同体理论根本困境的同时,实现了对西方共同体传统的革新。
-
-
-
张旭
-
-
摘要:
从古希腊到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家们保持着对于“立法者”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立法者科学的传统。“立法者”作为人的意志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彰显的是有为的政治取向,而“科学”的古典意涵是为理解整全世界所作的理性努力。立法者科学是古典政治科学的首要议题,后者关涉的是对人本身及其关系世界和生存秩序的根本理解,以之为基础,前者致力于政治共同体的秩序奠立与维续,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者围绕政体展开的行动。在继承古典立法者科学传统之时,马基雅维里以降的思想家们虽然摒弃了德性政治观的取向,但他们对于政治的理解同样不局限于权力、制度、法律的层面,而是从对人的深层认识出发,在立法者这一焦点之下,关照人们生活方式的确立和政治秩序的整体性安排。
-
-
高露
-
-
摘要:
康德致力于人的内在尊严的确证,他以政治共同体的道德证成进入人类永久和平这项哲学规划,即经由依据原始契约而建立的国内法权基础,继而在这一“和平共和国之先驱”的合法推动下,在国家之外也确立一部完美的宪法。公共法权状态、政治与道德的一致性是实现永久和平的规范性前提,且以此作为普遍历史的终极目的。同时,对目的王国理念所表征的政治旨趣进行阐释,也是政治共同体之道德证成所不可或缺的路径。
-
-
杨绘荣;
张静
-
-
摘要:
记忆和认同在政治共同体层面上紧密相连,以此为切入点,有助于从政治记忆的维度勾勒出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政治认同的生成离不开政治记忆资源,因而,政治认同有效建构的重要前提是以多样化的载体来实现政治记忆资源的传承与传播。政治认同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政治权威主体对政治记忆的重塑。为此,建构高水平的政治认同还应当处理好有关政治记忆的多重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记忆行为是认同形成的内在动力,只有当个体存在主动的记忆行为时,政治认同的建构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
-
-
李风华;
刘梓任
-
-
摘要:
政治共同体是共同体的集中表现,也是建设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共同价值观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从性质定位、历史渊源、工作职能和组织构成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使命和价值规定,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发挥多个方面的力量,而人民政协在政治共同体的建设上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主体优势和职能优势,是凝聚共识、汇聚人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
高晓波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显著特点,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上可理解为"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吸收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政府-公共场域-社会三元结构理论和工具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践路径的理论准备.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和基本理论框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能力,创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良好环境;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姚中秋
-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就人类历史四千年看,中国的政治成就是最为杰出的: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没有信仰之凝聚,就没有稳定的政治共同体,中国之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将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中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①,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中国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教化之道,并论证其相对于西方教化体系所具有之更高的普遍性.
-
-
-
阿拉德尔吐
- 《2017年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论坛》
-
摘要:
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界,建立一个以“民族想象”为地缘纽带的政治共同体,是东方人特别是中日政治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模式及国体雏形,往往是通过滋生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知识传播和大量推广以及自我话语构建来完成的.可以说,东方国家的学术话语之构建源自于一个相同的时代背景:国际化或全球化的新秩序与位置(=地位及影响力)定位之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