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永久和平

永久和平

永久和平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专利文献7732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党课、国际论坛等; 永久和平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宏政、姜淼、崔建树等。

永久和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7732 占比:98.11%

总计:7881篇

永久和平—发文趋势图

永久和平

-研究学者

  • 吴宏政
  • 姜淼
  • 崔建树
  • 张振雄
  • 杜明明
  • 罗津源
  • 苏勇
  • 陈慕鸿
  • 韩锡玲
  • 丁松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梓恒
    • 摘要: 学界对康德法哲学的研究主要以《法权论》为核心文本,但对《法权论》阐释路向的判定存在较大争议。康德的法权是一种先验的法权,法权之所以为法权的先天条件是人的实践的自由,对《法权论》的阐释理应以实践的自由为前提。康德将实践的自由,也就是人的欲求能力,划分为意志与任意,意志自在的为目的,承担着立法的机能;任意仅与行动相关,承担着执行的机能。当后者完全以前者为规定根据时,人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是能够自我立法的意志的自由。契约论阐释路向以任意作为道德之本质,将公民状态的形成建立在基于理性选择的社会契约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视角。先验阐释路向抓住了康德法哲学的先验本质,将法权的演绎建立在人的先天自由,即意志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意志论与理性主义的超越,并且打通了国家法权、国际法权以及世界公民法权的论证逻辑,回答了“永久和平”何以必然的问题。
    • 褚国飞; 崔建树
    • 摘要: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 杨玉昌
    • 摘要: 和平与战争是历史上哲学家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康德从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认为人类将随着理性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肯定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和平只是由于力量均衡导致的暂时状态。康德与尼采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因双方出发点迥异而很难得到化解。与康德和尼采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提供了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另一条路径。探索这条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东西方哲学在关于是否通过肯定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另一种张力。在当今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的背景下,东西方哲学亟需展开一场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层对话,从而确保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 吴宏政
    • 摘要: 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是“永久和平”。马克思对人类永久和平问题提供了不同方案,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阶级斗争的历史,实现共产主义的永久和平。然而,历史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导致人类面临两大“逆向挑战”,即整体性的生态危机和有足够毁灭自身能力的核战争的威胁。这两大“逆向挑战”破坏了以往“永久和平”的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迫使世界历史不得不寻求“永久生存”这一新的存在论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新确立“永久生存”的世界历史存在论基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高露
    • 摘要: 康德致力于人的内在尊严的确证,他以政治共同体的道德证成进入人类永久和平这项哲学规划,即经由依据原始契约而建立的国内法权基础,继而在这一“和平共和国之先驱”的合法推动下,在国家之外也确立一部完美的宪法。公共法权状态、政治与道德的一致性是实现永久和平的规范性前提,且以此作为普遍历史的终极目的。同时,对目的王国理念所表征的政治旨趣进行阐释,也是政治共同体之道德证成所不可或缺的路径。
    • 詹莹莹
    • 摘要: 一般而言,和平作为政治目的,主要基于正义权利的考虑.但如果要将和平视为一个永久目的,那就不仅要考察其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应理解其历史哲学的维度.康德正是在普遍历史理念的基础上,将永久和平视为最高政治目的来筹划,提出无论是个体或社会,还是国家或国际联盟,人类历史发展都是合目的的.而在康德的目的论体系中,道德是主旨,普遍历史的主体是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人类,无论从自然目的过渡到自由目的,还是从基于自由意志的道德目的过渡到关涉自由权利的政治目的,自由是普遍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政治目的与道德义务的永久和平,需要历史目的论来保障.
    • 吴宏政; 李沐曦
    • 摘要: 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各自世界历史理论上存在多重关联.在治史范式上,马克思变革了黑格尔的"哲学的历史"治史范式,建立了"唯物史观范式";在世界历史的终极目的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神学目的论,赋予世界历史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终极目的;在世界历史主体方面,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现实中存在主权国家之上国际法的"主体空场",而马克思则把世界历史的主体拉回到人类本身,把世界历史理解为"资本逻辑"的扩张和自我毁灭的过程;在世界历史的人类命运上,黑格尔认为主权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而马克思则提出通过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和消灭民族最终实现永久和平.
    • 刘孝廷
    • 摘要: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根本议题之一,因其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文明的前途.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提升,战争的可能性和威力也越来越难于测度,这给智能时代的永久和平带来无穷的变数.但是,爱好和平、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天性,而没有永久和平,就没有地球和人类的未来,为了推进和平大业,全球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下用伦理管技术,用和平阻战争.就此,和平既有意义之属性,也有工具之属性.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和平之国、文明之邦,其和平哲学与实践在今天更大有作为.
    • 陈晓
    • 摘要: 自霍布斯提出全球正义问题以来,全球正义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经历了两次主要问题的转向。早期,以霍布斯、康德为代表的全球正义理论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各国间永久和平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建构永久性和平的国际关系。罗尔斯终结了该问题并促使全球正义理论发生第一次转向。随后,贝兹、博格等当代政治哲学家发展了罗尔斯的全球正义理论并将全球正义的主要问题彻底转向于各国间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平等问题。但是,随着对全球经济平等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政治、文化、环境等多元价值平等的重要性。因而当代全球正义理论正逐渐向多元的结构性平等的方向进行第二次转向。作为多元价值集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契合了当代全球正义理论主要问题第二次转向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当代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
    • 周国平
    • 摘要: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