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体

政体

政体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646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462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前沿、瞭望等; 政体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毅、邓华莹、吴建永等。

政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 占比:99.85%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15%

总计:646篇

政体—发文趋势图

政体

-研究学者

  • 曾毅
  • 邓华莹
  • 吴建永
  • 周永坤
  • 梁万艺
  • 贺祥林
  • 贾瑞霞
  • 黄开军
  • 丁凡
  • 上官丕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日西村裕一(著); 王丹红(译)
    • 摘要: 日本在继受德国的“国体”概念时深受其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引进和使用这一概念进而构建日本的立宪制时,却并非是对拉班德等学术理论的简单照搬。面对日本传统思想与欧洲思想的差异、天皇主权与立宪制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天皇主权是否正当为焦点,以穗积八束为代表的明治学者们围绕“国体”的解释展开了诸多尝试,提出了国体政体二元论、体用论等诸多解释工具,体现出不同文化思想交融的复杂性及其对理论体系与国家制度建构的直接影响。
    • 摘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有哪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我国的政体,也就是人民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不只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自身的制度,根据我国宪法规定,这一制度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 陈尧
    • 摘要: 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并且在世界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保持自强不息的斗志,以获取生存的正常权利,恢复强国地位。此时期的革命派人士不仅希望中国不受侵略和凌辱,还希望中国能够恢复天朝上国时的优势地位。救亡启蒙在近代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而最终目标是使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在民族心理上,革命派人士主张必须恢复泱泱大国的实力,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在西学方面寻求思想的启蒙,以进化为依据恢复强国的地位,用制度的变革保证政治救亡的有效性。革命派的重要人物章太炎、孙中山以救亡启蒙为革命目标,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实现民族复兴。
    • 任锋; 马猛猛
    • 摘要: “中央集权”概念在中国的输入及引发的论争可作为研究百年来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和主导性政治话语的典型案例。自输入以来,“中央集权”即被放置在多样化的政体论框架中加以理解,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路径,一种将之放置在地方自治、专制、立宪等概念所构成的政治理论化进路之中,一种是将之作为社会历史分期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化进路。“中央集权”概念在1904年后的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场域的兴起,乃是以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的权力斗争为背景,并在思想界关于国体、政体的论争中,同专制政体既相区别又深刻绑定在一起。因此与后来被视为普遍适用的历史政治概念不同,“中央集权”概念在兴起之初遭受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批判,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概念的负面化印象以及“集中”概念的兴起。“中央集权”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延续,同时相关的现代西方思想也不断地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经验和学说进行冲击和重构。透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展开更具深度的理论对话和观念重思,现代立国的历史政治解释也亟待由此开辟新的学术理路。
    • 张旭
    • 摘要: 从古希腊到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家们保持着对于“立法者”的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立法者科学的传统。“立法者”作为人的意志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彰显的是有为的政治取向,而“科学”的古典意涵是为理解整全世界所作的理性努力。立法者科学是古典政治科学的首要议题,后者关涉的是对人本身及其关系世界和生存秩序的根本理解,以之为基础,前者致力于政治共同体的秩序奠立与维续,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者围绕政体展开的行动。在继承古典立法者科学传统之时,马基雅维里以降的思想家们虽然摒弃了德性政治观的取向,但他们对于政治的理解同样不局限于权力、制度、法律的层面,而是从对人的深层认识出发,在立法者这一焦点之下,关照人们生活方式的确立和政治秩序的整体性安排。
    • 任锋
    • 摘要: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者对于重大政权更替的变迁规律累积了敏锐而丰厚的洞见,自秦汉之际一直到清末民初,民心在其间被赋予了根本原理禀性,其得失决定了政权兴亡.基于天人合一的政教精神,天命政治被归结为民心政治.民心的根本是人之大群情性,推重大公中正,处于塑造民风民俗的根本地位,也是政治领导者的正当性来源.为了克服政治衰变中的民心失范,优良政治的出路在于构建起一个包括政治原则、制度方略和政治主体三要素的治体.立国思想家强调政治家相对于行政官僚、治民心(教化)相对于治民事、经制纪纲(礼治)相对于刑罚威权、更化相对于变法的一系列优先性.这代表了对于政治事务的一种规范性理解,它伴随历代立国实践不断得到检验与重构,形成中国政治文明的要义之一.在现代转型初期,民心政治及其治体论遭到现代西方民主政体论的挑战,其义理架构有被社会契约论消解替代的趋向.同时,在严复、梁启超、李大钊和钱穆的思想中,治体论仍作为深层思维资源发挥着牵引作用,显示出与民主政体论的某种融会和张力,民心在立国精神层面的构建价值仍需要充分领会.
    • 靳梦戈
    • 摘要: 柏拉图认为灵魂的变化会使整体随之变化。在灵魂论的基础上,柏拉图靠言辞构建了五种政体,并且认为哲人统治之下的城邦是最好的城邦。真正的哲人拥有聪明、热忱、机智、安宁、有序、豁达、稳定等优秀的品质,国家在这种人的统治之下变得安定有序。史实表明柏拉图理想中的政体并非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实。
    • 李莹
    • 摘要: 人是一种政治性动物,“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人的政治性正式在城邦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 (城邦之学 )是一门事关个人之善和城邦之善的最高学问,个人只有处于城邦共同体之中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
    • 陶久胜; 郭梦娜
    • 摘要: 根据古典医学四种体液的理论与大小宇宙的类比关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问题剧《一报还一报》中所涉及的疾病话语:过剩的爱欲在维也纳城中肆虐,最终传染到临时执政者安吉鲁身上时,破坏了整个城邦的体液平衡.法律在此处隐喻着城邦安定和政体健康,司法者需要将个人道德视为司法责任的一部分,但执法者安吉鲁却漠视自身道德的缺失,导致法律名存实亡,因此公爵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计谋,让维也纳恢复到法治和道德健康的轨道上来.剧中维也纳城邦的疾病影射早期现代英国性道德问题的焦虑,莎士比亚通过道德与法律的斗争和融合参与政治讨论之中,表达对新上任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统治焦虑.
    • 刘霄霞
    • 摘要: 2021年3月13日,吉尔吉斯斯坦(简称吉国)总统府发布消息,吉国总统扎帕罗夫签署法律,就《吉尔吉斯斯坦宪法》举行全民公投。吉国《宪法》修订草案于2021年3月11日经吉国国家议会讨论通过。根据扎帕罗夫签署的法律,全民公投于2021年4月11日在吉国进行。2021年1月10日,吉国举行了决定国家政体的全民公投,超过八成的吉尔吉斯斯坦人选择了总统制,而非现行的议会制。4月的公投决定了吉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对总统制的落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