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
革命派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58篇;相关期刊427种,包括江汉论坛、求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革命派的相关文献由74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祖贻、苏全有、雷颐等。
革命派
-研究学者
- 冯祖贻
- 苏全有
- 雷颐
- 章开沅
- 欧阳恩良
- 赵炎才
- 任访秋
- 吴雁南
- 周建超
- 宾长初
- 张新志
- 张爱华
- 李育民
- 沈其新
- 王先明
- 罗耀九
- 邹范林
- 郭绪印
- 闾小波
- 陈旭麓
- 颜廷亮
- 龚书铎
- 丘铸昌
- 侯宜杰
- 侯建强
- 刘云波
- 刘孔伏
- 刘文敏
- 刘晓莉
- 刘望龄
- 刘松
- 史文
- 吴嘉勋
- 周福振
- 周葱秀
- 姜娟
- 张淑惠
- 张淑蓉
- 张连起
- 曾永玲
- 本刊编辑部
- 李双璧
- 李响
- 李文海
- 杜耀云
- 杨华山
- 林增平
- 游宇明
- 潘良炽
- 牧惠
-
-
李宗耀
-
-
摘要:
在晚清的最后十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有两股力量积极投身于民族主义的宣传和实践,即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后为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的共同目标均是追求独立解放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但在如何建国以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争论。两派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汇合,建立独立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成为二者的共识,并得到确立实现。
-
-
陈尧
-
-
摘要:
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并且在世界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保持自强不息的斗志,以获取生存的正常权利,恢复强国地位。此时期的革命派人士不仅希望中国不受侵略和凌辱,还希望中国能够恢复天朝上国时的优势地位。救亡启蒙在近代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而最终目标是使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在民族心理上,革命派人士主张必须恢复泱泱大国的实力,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在西学方面寻求思想的启蒙,以进化为依据恢复强国的地位,用制度的变革保证政治救亡的有效性。革命派的重要人物章太炎、孙中山以救亡启蒙为革命目标,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实现民族复兴。
-
-
杨孝青;
韦磊
-
-
摘要:
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革命中牺牲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就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先后参与立宪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以先进知识分子的担当参与了辛亥滦州起义的相关活动。
-
-
郑海洋
-
-
摘要: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从结群救亡的角度切入,将朋党与政党严格区分开,并极力鼓吹政党的优点和功用。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团体自称革命党,积极谋求武力反清。已有研究认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有相反主张,改良派鼓吹议会政党,而革命派加以反对,直到民初,革命派才改变态度转而支持议会政党。但实际上,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在隐秘的共识,即两派都认同议会政党理念。在清末思想论战中,革命派基于反清和论战的政治需要,隐蔽了其赞同议会政党的主张。
-
-
温克勤
-
-
摘要:
徐少锦、陈延斌撰写的《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由人民出版社收入“人民·联盟文库”于2011年11月再版。修订再版后的《中国家训史》,无论在历史脉络还是理论分析、思想概括以及内容扩充上都显得更加清晰、精当、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略述如下。一是将清末家训按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历史脉络撰写,更清晰地反映了近代家训演进的实际进程。
-
-
赵炎才
-
-
摘要:
清季民初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针对中国近代社会之窘状,利用传统尚俭善政精神,努力融合西方近代相关思想,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政治近代化.他们自觉遵循尚俭精神探寻有效之法不断追求善政,充分利用俭以养德强化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贯彻俭政精神革故鼎新着力打造良善共和政府,秉持尚俭善政精神继续革命循名责实再造共和,四个有机统一彰显重构中国近代尚俭文化特质.他们的具体践行促进了中国传统尚俭思想近代化,丰富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内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
-
-
冯育林
-
-
摘要: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良派和立宪派逐渐隐没,早期革命派代表人物亦相继离世,但是由他们共同定格的“以族聚民”逻辑却没有退出历史政治,相反却成为此后国民整合与中华民族再建构的历史基点,影响至今。“天下”解体中的国民唤醒晚清政府为了挽救王朝统治危机,试图变法求新。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林伯渠是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邓小平评价他是"彻底的革命派"。他对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林伯渠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端端正正地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名章,作为时刻警醒自己的座右铭。林伯渠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并以此教育家人。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堪称全党楷模。
-
-
-
吴中杰
-
-
摘要:
我国现代美学的三位创导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政治观点大不相同:王国维是保皇派,辛亥革命之后,还在清室小朝廷里做南书房行走,长期拖着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不肯剪去;蔡元培和鲁迅则是革命派,他们都是光复会会员,从事推翻清室,建立民国的活动。但是,在美学思想上这三位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打算通过审美教育来开启民智。从这一点上看,他们都是启蒙主义者。当然,在具体做法上,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