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民族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29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当代韩国、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等;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欧潮泉、周平、李绍明等。

民族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10.9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129 占比:88.92%

总计:3519篇

民族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民族共同体

-研究学者

  • 欧潮泉
  • 周平
  • 李绍明
  • 宋才发
  • 尕宝英
  • 李甫春
  • 杨义
  • 郝时远
  • 金天明
  • 亦邻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邵煜捷
    • 摘要: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包含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有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助于夯实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利互惠的思想基石,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识,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有效途径。
    • 孔孟剑
    • 摘要: 发展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传播理论带来社会变化,推广媒介技术以带动社会发展的学科。参与式发展作为发展传播学当前主要的理论进路,强调赋权给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平等对话与分享的方式,提倡内生性发展与自力更生,鼓励其参与到以发展为导向的项目和培训中来,致力于消除贫困以重拾信心与重建自尊。本文以央视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为例,将参与式发展理论置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上,从物质基础、内生动力、精神依归三个维度考察发展传播视域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问题。
    • 韩继伟
    • 摘要: 中国的抗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中日双方为争夺中国国际战略交通线而实施的一场以国运相赌的博弈,在"断"与"通"博弈中,国际援华通道先后经过多次筑建和变迁:从粤汉铁路的贯通到广九-粤汉铁路的对接;从桂越公路的筑建到滇越铁路的运输;从河岳公路的临时突击到滇越公路的半途而废;从滇缅公路的惊心动魄到"驼峰"航线的史无前例,再到史迪威公路的一路高歌,战时西南援华战略通道一直处于变迁之中。在这些国际援华战略通道筑建和变迁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动员了数以万计的西南各族边民参与其中,这势必对当时的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战时西南交通建设及变迁促进了西南边疆与内地关联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政治凝聚力的增强;使广大的西南边民初次感受到强烈的国家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冲击。战时西南边疆的道路筑建和交通变迁是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整合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权力的地方化表象。鉴于西南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连续统",与"路"相关的集体情感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所以战时西南边疆各民族认同的强弱与边疆道路筑建和交通变迁的效应密切相关,对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整合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李爽霞; 陈梦琳
    • 摘要: 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与汉民族有着根基性情感联系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瑶族人民创造了流传广泛、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歌谣。这些歌谣内容包罗万象,从人类起源、瑶族历史、祖先崇拜,到人物风俗、山川地理、生产生活、男女爱情等都是歌唱的对象。在对南岭地区瑶族歌谣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对以《盘王大歌》为代表的瑶族歌谣和民族礼仪进行分析发现,瑶族音乐传承了我国古代歌诗乐“风雅颂”的古老传统,不但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时空意识、民俗礼仪和图腾崇拜等或显或隐的民族精神密码,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
    • 亢琦
    • 摘要: 对13所民族院校图书馆在筑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进行了调查,从网站主页和微信公众平台是否发布相关内容、民族特色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如阅读推广、培训与讲座、学科服务等)、是否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专题专栏、民族特色与交流交往交融空间打造等方面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民族院校图书馆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是否发挥了为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营造、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及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并提出建议。
    • 熊立; 周韵淞
    • 摘要: 少数民族电影劳模形象不仅迎合了国家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政策要求,回应了中国主流电影中“劳动最光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集体记忆,同时,劳模形象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代言人也彰显了少数民族为民族共同体经济建设积极做贡献的精神。分析少数民族电影中劳模的行动目标、面临的矛盾冲突和影片的价值取向,可以探究劳模形象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对引导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 袁文华
    • 摘要: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 甘源; 樊红兰; 张道陵
    • 摘要: 对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存在敌对势力渗透、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坚持“两个共同”思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学习“四史”、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 覃才
    • 摘要: 民族具有共同体的特征,吉狄马加作为彝族人,他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彝族的族裔共同体认同与书写特征。身处全球化及当下的后疫情时代,吉狄马加的诗歌还强调对人类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想象的“人类意识”写作。吉狄马加横亘于族裔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的诗歌写作,既建构其诗歌写作的文化特色,也生成了他诗歌写作的世界影响。考察吉狄马加诗歌的共同体写作意识及其价值,能够推助思考现代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方式、审美空间、世界传播及价值问题。
    • 宋才发
    • 摘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治基础,是维护56个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引导各族人民自觉维护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现代中国认同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各族成员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以中华法系法治文化为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法治基础。中华文化认同是共有精神家园的根脉和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追求。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的法治举措是:必须坚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推进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