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液
提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4241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内江科技、新疆石油天然气、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等;提液的相关文献由1752位作者贡献,包括原红娟、多立安、赵树兰等。
提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4241篇
占比:99.96%
总计:364377篇
提液
-研究学者
- 原红娟
- 多立安
- 赵树兰
- 寇晓康
- 尉淑珍
- 李岁党
- 李雪梅
- 陈力田
- 丁爱英
- 何中声
- 余佳
- 刘珊
- 刘金福
- 孙丽
- 徐阳
- 晋梦然
- 朱静
- 李艳茹
- 王哲
- 王雪琳
- 胡申林
- 邢聪
- 陈占立
- 吕鹏程
- 吴昊
- 李万清
- 米其利
- 肖昌润
- 蒋鑫华
- 陈伟
- 高茜
- 黄海涛
- 刘磊
- 吴磊
- 夭建华
- 孙长荣
- 尹跃超
- 屈展
- 张慧
- 张文娟
- 曾云恒
- 曾婉俐
- 曾新伟
- 朱洲海
- 李宏东
- 李志永
- 李春光
- 李梦佳
- 杨伟平
- 汪旭
-
-
蹇睿
-
-
摘要:
结合双螺杆混输泵在涠洲114N油田运转的经验,为满足油田后期开发提液需求、防止进行海管通球时段塞流影响造成工艺控制不稳定以及混输泵在线切换运转等特殊工况下需要双泵并联运行,对双泵并联运行时造成的抢液,温度过高,转速波动大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双泵手-自动分开控制工艺,纳滤海水冷却工艺和出口排气进口“罐泵”工艺,确保并联运行时混输泵工况稳定。
-
-
吕超
-
-
摘要:
胜利油田目前防砂用金属筛管如精密微孔滤砂管、绕丝筛管等由于存在易被泥质和老化聚合物堵塞的问题,在注聚区油藏的适应性较差。树脂滤砂管具有渗流面积大,附加压差小,抗吸附堵塞能力强的优点,针对目前树脂滤砂管存在缺点,进行了滤砂管强度优化研究和滤砂管胶结材料优选研究以及滤砂管结构优化研究。通过研制耐冲蚀高强度树脂滤砂管,解决了聚驱及后续水驱油藏因泥质粉细砂和老化聚合物堵塞,造成防砂后液量下降快、有效期短,常规防砂工艺技术适应性差的问题,延长高产有效期。
-
-
李培宇;
黄世军;
柴世超;
徐玉霞;
王鹏;
朱元芮
-
-
摘要:
在断块油藏开发中水平井具有改善断块油藏连通能力的特点,并且提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剩余油挖潜手段,具有降本增效的特点。为研究水平井提液参数优化,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针对典型断块油藏的水淹模式进行总结,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水平井提液效果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提液效果开展三参数的响应曲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参数中注采比对提液效果的影响最大;快速水淹井晚期提液总体效果明显,并且提液时机越早,采出单位的水带出的油越少,水的处理费用越高;缓慢水淹井早期提液总体效果明显,其提液规律与快速类表现基本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提液时机越晚,采出单位水带出来的油越少,水的处理费用越高;经过优化后,快速水淹井提液后累产油提高12.64×10^(4) m^(3),缓慢水淹井提液后累产油提高7.24×10^(4) m^(3)。
-
-
张以天
-
-
摘要:
面3块位于八面河油田主体构造带的中部,1987年投入开发。目前油井38口,日产油31 t,采油速度0.21%,自然递减率15.5%。为控制产量递减,提高采油速度,针对该区块两种类型的油藏,进行开发特征总结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开发对策并加以实施,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
-
白璐;
尚玉星;
孙鹏;
罗晓坤;
孙起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陆梁油田开发的综合效益,提出了机采系统"降杆速"的生产思路,并给出了理论依据,现场实施242井,平均杆速由18.4m/min降到13.0 m/min;系统效率由21.94%提高至31.21%,吨液单耗由7.38 kWh/t降低为5.54 kWh/t,节能率24.93%.同时针对油田含水逐年上升的开发趋势,在"低杆速"的原则下,优选"潜力井"实施升级泵径提液增油的措施,现场实施38井,增液1354.6 t/d,增油85.4 t/d,历时6个月累计增液253218 t、累计增油17355 t.经现场实践,形成了一套"降杆速、保产量"的大泵提效技术.
-
-
田津杰;
阚亮;
王成胜;
陈斌;
陈士佳;
季闻;
方月月
-
-
摘要:
采用尺寸为100 mm×100 mm×15 mm、渗透率分别为1、2、5μm2的平板物理模型,进行细分层系注水和中后期提液的开发实验,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仪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后和综合瞬时含水65%时进行T2谱和成像检测,定量表征水驱开发方案调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笼统注水基础上,综合瞬时含水达到65%时进行提液生产,使得采出程度增加了3.93个百分点;从T2谱曲线变化和核磁成像结果可知,在含水65%之后提液使高渗层、中渗层油量减少更明显.在笼统注水基础上,含水65%时采用细分层系开发,使得采出程度增加了6.32个百分点;中渗层和低渗层油信号下降幅度增加,而高渗层反而变化相对较小.总体来说,提液和细分层系开发方案的调整,都可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液开发增加了注入压力,调整注采结构,使得各层的波及体积增加;采用细分层系开发,降低层间干扰影响,各层的波及体积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水驱油田开发效果.
-
-
李松
-
-
摘要:
沈阳采油厂沈95块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北部,属中孔、砂岩油藏,南部主要为含砾中粗砂岩21.2%,北部主要为细砂岩18.0%.油品性质为高凝油,具有"三高"特点: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点,由于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井开发难度加大,油井举升过程受偏磨、出砂、高含水等因素影响,检泵周期、泵效、生产时率等指标完成难度加大,开发成本日益增加,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高凝油措施挖潜、井筒举升等工艺技术优势不断显现并逐步成熟,铸塑杆防偏磨技术、全井扶正技术、防泵漏技术以及伴热工艺优化技术已成为实现油田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主力区块油井普遍高含水,注水优势通道客观存在,稳油控水难度增加.开展油井举升工艺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深入油井防偏磨、防泵漏技术,实现油井举升降本、增效.
-
-
李金宜;
罗宪波;
刘英宪;
刘宗宾;
冯海潮;
陈科
-
-
摘要:
为探索介于热采开发界限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大液量提液冷采模式下的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渤海辽东矿区LD油田样品为例,在实验流速分别为1.0、7.5、15.0 mL/min的情况下,开展了2000 PV高倍数水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压汞、X衍射全岩和气测渗透率等实验数据对提液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此类型稠油油藏提液后的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填隙物体积分数、渗透率等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对提液后的驱替特征具有较大影响,微观孔喉结构越差、填隙物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率越低,高倍数水驱油效率越低;相比于直接提液方式,分步提液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水驱油效率.对处于热采界限内的该类型稠油油藏进行水驱冷采开发,为避免造成前缘突进、降低微观波及,提液幅度控制在7.5倍为宜.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该类型稠油油藏在矿场利用水平井规模化大幅提高生产井产液量进行剩余油挖潜.
-
-
薛成
-
-
摘要:
针对南堡油田注水开发油藏特点以及开发现状,在提液可行的前提下,利用油藏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提液时机、提液幅度、合理注采比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油田注水开发油藏在含水达到70%~80%时提液,且提液幅度2~3倍最佳,合理注采比1.0~1.1之间.矿场实践表明南堡油田注水开发油藏通过提液能有效提高油井产量,2020年共实施29井次,井口累增油1.0万t.
-
-
闫正和;
熊琪;
李伟;
王亚会;
杨勇;
汤小龙
-
-
摘要:
海上强底水油藏经过长期高速开发,油藏不同部位流场分布复杂,而提液是海上油田稳油控水的重要措施,为此开展了以均衡流场为目的的提液研究.综合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开展隔夹层、黏度、油柱高度、水脊半径及井距、非均质性等影响流场重构的主控因素分析,提出产液强度、油速比、潜力丰度系数等3个流场表征参数.应用提液潜力指数表征不同区域的提液潜力大小,对油藏流场进行定量表征.采用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流场分级评价标准,提出了不同级别流场的提液技术对策.在H1 B油藏的实践应用表明,通过异步变强度交替提液方式对井组流场进行矢量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地下流场的分布,达到提液增油控水的效果.
-
-
王彦利;
李文红;
雷霄
- 《第四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文昌19-1油田ZJ2-1油组为边底水驱动的层状构造油藏,隔夹层分布较发育,从提液在隔夹层发育边底水油藏中的机理进行分析,对提液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成功实施了提液的调整措施,取得明显的增油效果,油田含水上升率由6.3%下降为3.3%,自然月递减由0.0316下降为0.0191,为同类油藏控水稳油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