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高含水

特高含水

特高含水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804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企业文化(下旬刊)、内江科技、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06年高含水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学术研讨会等;特高含水的相关文献由58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迎松、邴绍献、刘丽杰等。

特高含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8044 占比:99.96%

总计:348184篇

特高含水—发文趋势图

特高含水

-研究学者

  • 黄迎松
  • 邴绍献
  • 刘丽杰
  • 刘志宏
  • 史树彬
  • 刘海成
  • 吕远
  • 张海燕
  • 杨勇
  • 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莉
    • 摘要: 针对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矛盾,介绍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CO_(2)驱等不同开发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进展和矿场应用效果。水驱调整以局部注-采关系完善为主,配套工艺采取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特低渗油藏开展了压驱注水试验;化学驱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和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并已工业化推广应用,研发了耐温、耐盐、抗钙镁驱油剂和驱油体系;稠油油藏发展了低效稠油降粘复合驱技术、深层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和深层稠油化学蒸汽驱技术;CO_(2)驱针对中-高渗高含水油藏采取长效焖井+大段塞注入模式,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采取高压低速注入、异井水气交替注入模式,针对致密油藏采取异步周期注采模式。在上述技术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
    • 摘要: 2020年以来,针对开发矛盾突出的杏河西区,安塞油田技术人员自主绘制油藏单砂体剖面图460幅,并创造性地将吸水、剩余油等资料表征于单砂体剖面图上,摸清了杏河西区块厚油层底部强吸水、孔隙-裂缝型水驱等油藏矛盾的主要特点。2021年8月,依托双向调堵压裂先导试验专项,精准选取10个典型高含水井组开展自适应深部调驱,配套5口高含水、特高含水采油井堵水压裂。
    • 成晓君
    • 摘要: 针对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层段内部的吸水差异和动用程度差异不断增加,原有由渗透率、有效厚度等静态数据决定的注水层段组合及配水方式已满足不了开发后期油田生产需求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渗流阻力的注水层段重组和配注界限确定方法,即根据油层属性、沉积相接触模式等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层段采用不同的注水方式和注水量,实现不同油层动用更加均衡,提高薄差层动用能力、减缓产量递减的目标。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渗流阻力和阻力系数进行注水层段分级可以有效挖掘分层注水潜力。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改善了X开发区典型区块的开发效果,达到了减缓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的目的。建立的特高含水期基于渗流阻力的层段组合和确定配水界限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配水方式及调整方法对开发后期水驱油田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王芳; 张云; 李蕾
    • 摘要: 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的分布更加复杂,开发难度逐年增大.以首次选取综合含水大于98%的特高含水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综合含水和采出程度等指标建立剩余油潜力评价的标准,将剩余油潜力分为四类.通过潜力评价,确定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方向,并进行分类调整对策研究.实施效果表明,在特高含油藏仍然存在低含水剩余油潜力区,具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空间.该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张世明; 杨勇
    • 摘要: 特高含水水驱油藏油水流动差异、剩余油分散富集现象日益严重.为了从宏观尺度制定油藏动态高效开发策略,提出一套基于界面重构思想的流场边界动态追踪模型,预测了二维及三维流场的速度差异界面、饱和度差异界面演化规律,完成了特高含水油藏区块高速、高含水流场边界定量表征的测试,并制定开发对策验证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在经典黑油模型基础上,结合动态流线追踪方程,在多相界面追踪方法中引入界面重构思想,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动静态因素的流场边界定量表征方法.联合二维流场的渗流速度差异界面和含水饱和度差异界面、三维流场的渗流速度差异界面和含油饱和度差异界面,将油藏流场划分为高速驱油区、高速耗水区、低速富水区、低速富油区.利用建立的流场边界动态追踪模型可以很好地追踪流场动态边界诞生、发展、稳定的过程,通过开发策略应用测试验证了其可行性.
    • 王增林; 李鹏; 魏芳; 王勇; 梁伟
    • 摘要: 随着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升高、注采强度增大等对化学防砂效果和有效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了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化学防砂技术面临的开发矛盾,介绍了胜利油田在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高渗滤砂管提液技术、低温固砂技术和分层注入技术方面的进展,为特高含水期油田化学防砂提供借鉴。
    • 谢青; 张鹏飞; 杨浩; 孙恒博
    • 摘要: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常规井间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无法满足剩余油挖潜需求的难题,以大庆长垣老区为例,开展叠前反演储层预测研究,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阶段油田井间储层描述精度,实现储层描述的定量化和精准化.首先通过储层岩石物理模拟分析,确定砂岩与泥岩门槛值和界限;其次,开展地震角道集部分叠加、子波提取等关键环节处理,建立井震结合桥梁;最后,在Zoeppritz理论方程分析的基础上,以纵横波测井数据为出发点、井间基于不同角度叠加地震与子波为控制,采用蒙特卡洛算法实现纵、横波联合储层砂体预测.研究发现,与单一的纵波阻抗叠后反演预测结果相比,叠前反演薄层砂体预测结果与后验井符合精度更高,有效指导了潜力区的剩余油挖潜方案编制,单井压裂措施之后,增油3.5 t/d,含水下降10%.该方法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储层精准预测和剩余油挖潜.
    •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 摘要: 注水开发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其生产特征和水驱规律都与高含水阶段有所不同,高含水阶段的水驱规律不能用于指导特高含水期的生产实践.为了做好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基于DT油藏的生产数据,从生产特征和驱油机理出发,研究了特高含水期的水驱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特高含水期油藏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生产特征,即高含水、低产量、低采出程度.产量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也都较低.地下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可以挖潜.油藏存在水驱采油和水洗采油两个基本的开采机理,水驱采油的对象为连续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好;水洗采油的对象为离散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差.油藏开发初期以水驱采油为主,然后转变为开发后期以水洗采油为主的开发过程.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近似为一直线,特高含水期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出现上翘,表明水驱采油向水洗采油过程的转变,开采效果变差.用高含水阶段水驱规律预测的油藏采收率比用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预测的采收率高,DT油藏平均高了5.24%.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采出程度来实现的,具体包括3个方面:扩大波及、加深水洗、提高驱油效率.长期水洗也可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仍应以扩大波及为主,并带动驱油效率一起提高.
    • 桂琳; 戴昊南; 万千; 邓琳
    • 摘要: 我国陆上油田大多处于油田开发后期,含水超90%,剩余油挖潜难度加大.为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程度,探索了特高含水油田化学驱油方法.首先,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对比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精细描述储层分布规律;其次,基于不同区域储层孔喉结构、渗透率统计结果,分析储层非均质特征;最后,设计出与主力油藏相似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结合岩心分析实验资料,对化学驱不同质量分数、压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化学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化学驱可提高驱油效率8%左右.
    • 李金宜; 罗宪波; 刘英宪; 刘宗宾; 冯海潮; 陈科
    • 摘要: 为探索介于热采开发界限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大液量提液冷采模式下的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渤海辽东矿区LD油田样品为例,在实验流速分别为1.0、7.5、15.0 mL/min的情况下,开展了2000 PV高倍数水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压汞、X衍射全岩和气测渗透率等实验数据对提液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此类型稠油油藏提液后的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填隙物体积分数、渗透率等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对提液后的驱替特征具有较大影响,微观孔喉结构越差、填隙物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率越低,高倍数水驱油效率越低;相比于直接提液方式,分步提液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水驱油效率.对处于热采界限内的该类型稠油油藏进行水驱冷采开发,为避免造成前缘突进、降低微观波及,提液幅度控制在7.5倍为宜.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该类型稠油油藏在矿场利用水平井规模化大幅提高生产井产液量进行剩余油挖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