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波及系数

波及系数

波及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91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第12届三省一市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交流年会等;波及系数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斌会、杨清彦、俞启泰等。

波及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913 占比:99.20%

总计:23098篇

波及系数—发文趋势图

波及系数

-研究学者

  • 李斌会
  • 杨清彦
  • 俞启泰
  • 王建
  • 张传宝
  • 张贵才
  • 戴卫华
  • 李宜强
  • 王明
  • 葛际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一丹; 刘凡; 周文胜
    • 摘要: 对于应用水平井开发的无夹层底水稠油油藏,波及系数是评价开发效果、进行开发调整的基础参数,也是指导进一步挖潜、从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常用的波及系数计算方法,未考虑水平井开发时水脊的动态变化,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不适用于水平井开发的无夹层底水稠油油藏。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寻求波及系数计算新方法。①利用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水脊的三维形态,并推导建立了水脊体积计算模型;②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从单井和油组两个层面的实际生产动态开展研究,确定了波及系数的主控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水脊体积计算公式后最终选择井距、平均渗透率、避水高度、产液能力和含水率这5个参数为影响水脊形态特征参数的显著因素;③将上述5个参数作为试验因素,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数值模拟的试验模型,并对数值模拟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得到水脊体积计算公式中3个水脊形态几何特征参数的表达式,即建立了水脊形态参数与气藏静、动态参数的关系式;④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推导得出波及系数的计算公式,即建立了适用于水平井开发的无夹层底水稠油油藏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实际油藏的应用表明,新方法的计算结果比常规方法更为准确合理,更能反映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底水的波及状况,可为无夹层底水稠油油藏的挖潜对策提供技术支持。
    • 石洪福; 徐中波; 王鑫朋
    • 摘要: 渤海稠油油田油井提液后出现含水稳定甚至下降、可采储量增加及采收率提高等现象,这与常规渗流理论不完全相符,导致采用常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历史拟合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网络模型开展了微观提液机理分析研究,得到一条反映驱替压力梯度变化情况下的相对渗透率变形相渗曲线(相渗时变),以此提高历史拟合和指标预测的精度。微观网络模拟证实,提高驱替压力梯度后扩大了可动用孔喉的级别以及波及范围,同时增加了活塞式驱替发生的几率,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利用变形相渗可较准确地拟合提液后生产动态,指导开发指标预测。
    • 崔传智; 闫大伟; 姚同玉; 王建; 张传宝; 吴忠维
    • 摘要: CO_(2)气窜时机预测对CO_(2)气窜预防与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气窜时机的定量表征。根据目标区块油藏参数,应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原油黏度、储层渗透率、注气速度、注采井距等因素对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气窜时间及气窜时波及系数表征公式,并通过与矿场实际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定压生产条件下,原油黏度越大,波及系数减小。当原油黏度大于3 mPa·s,见气时间增加幅度减缓;储层渗透率变大时,渗流阻力变小,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加快,油井突破时间越早;当注气速度增加,前缘移动速度加快,见气时间提前,当注气速度为2500 m3/d时,波及系数最小;当注采井距增大时,气体前缘移动速度减慢,油井见气时间延长,当注采井距大于240 m时,继续增大井距,波及系数提高幅度较小。
    • 池云刚; 唐致霞; 魏静; 周惠泽; 张文辉
    • 摘要: 为了研究北布扎奇油田水流优势通道的发育特征,以北布扎奇油田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流线型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目的层水流优势通道进行识别,并定量表征水流优势通道的发育程度及形成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Ⅰ类和Ⅱ类通道是无效循环水流通道,水驱波及系数仅为0.120~0.175,其中,Ⅰ类通道油井端含水率大于97%,平均波及系数为0.120,窜流极其严重;Ⅱ类通道油井端含水率93%~97%,平均波及系数为0.175,窜流很严重。水流优势通道的数量较少,体积有限,但占据了多数水量,导致注水低效。优势通道数量与注水井和产油井间的距离成反比;主河道位置是水流优势通道形成的主要区域,特别是注水井和生产井连线平行于主河道时;油井和水井的生产时间长、累计产液量与注水量比值高,日产液量较大的井附近形成优势通道的概率更高;并且通道随油井投产及注采关系调整而变化。
    • 张宏友; 王月杰; 雷源; 杨明; 刘文政
    • 摘要: 断块油藏多采用不规则注采井网开发,传统流管模型仅限于固定规则井网水驱波及快速评价,无法考虑不规则井网的动态加密调整。文中采用三角形流管单元实现不规则井网的流管划分及计算,提出了加密调整后流管计算单元划分和饱和度场转换方法,建立了动态流管模型并编制计算算法,形成了断块油藏加密调整水驱波及评价方法。以渤海BZ-3油田A井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加密调整水驱波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和井组加密调整研究,井区开发效果改善明显。该方法可为断块油藏动态加密调整水驱波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 薛亮
    • 摘要: 地质条件相同或相似条件下,影响油田作业效率、速度的主要因素在于原油的粘度.文章以均质性油藏为例,对不同粘度条件下(低、中高),不同采油速度对均质油藏水驱油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采油速度提升,低粘度均质油藏注水沿油层底部突进减弱,水驱波及变化趋势趋向于更均匀态势,开发速度对低粘度均质油藏无水期采出程度影响为正向影响;随采油速度提升,中高粘度均质油藏注水呈明显指进现象,随采油速度提升油藏水驱流线向更细态势发展,高速开发速度条件下见水时间短,踩出速度与低速开发条件差距明显;整体而言,原油粘度越低越容易实现良好的开发效果.
    • 曹小朋; 冯其红; 杨勇; 王森; 康元勇; 张传宝
    • 摘要: CO2-原油混相带的运移规律对混相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组分数值模拟和数学推导,研究了混相带运移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相带前缘突破前,前缘和后缘波及系数、无因次面积线性增大,无因次宽度达到峰值0.14后逐渐减小,而前缘和后缘指进系数增大速度越来越快;混相带前缘突破时,无因次面积达到最大约0.22;混相带后缘突破后,前缘和后缘波及系数上升速度大幅度下降,无因次面积、无因次宽度、指进系数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混相带前缘突破前和后缘突破后,洗油效率和膨胀系数分别保持为常数,波及系数增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根本因素,可采取焖井、水气交替、耦合注采、封堵主流线区域等措施扩大波及系数.
    • 郑文宽; 杨勇; 吕广忠; 李友全; 张传宝
    • 摘要: 应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注采耦合在气驱中的作用机理和开发规律。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明晰了CO_(2)驱注采耦合扩大波及的主要机理是溶解扩散与弹性膨胀,其避免了注采井间流线直接沟通,消除了注采井间的高压差条带,使得注采井控制区域压力均匀上升,CO_(2)均匀扩散,从而边角区的油更容易得到动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CO_(2)驱注采耦合的技术界限,初期耦合、高压力保持水平、短注长采是最优开发模式,可提高目标区块采收率约6.3%。研究结果可为注采耦合技术应用于气驱矿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姜毅; 喻高明; 辛显康; 王立萱; 张丰峰; 陈明贵
    • 摘要: 辽河油田高升稠油油藏高3618区块受储集层强非均质性、井间干扰、孔喉堵塞等影响,火线推进不均匀,火驱效益低,为此,通过火驱物理模拟实验,明确原油不同氧化阶段的温度界限,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修正动力学参数,在基础井网上建立井间连通性模型,定量表征注采井间连通程度.并用高温气体示踪剂模拟方法验证连通性模型合理性,两者结合表征火线的运移轨迹,拟合精度提高到8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优化注采参数来调控火线,减缓气窜,增大了火驱波及系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如I5-0151C2井与I51-156井初始日注气量均为10000 m3,I5-0158C井为10500 m3,注气井月增注气量3000 m3,水平井定液量100 m3/d,参数优化后能够有效维持火线均匀推进,火驱波及系数扩大了8.74%,采收率提高了6.37%.
    • 郑文宽; 杨勇; 吕广忠; 李友全; 张传宝
    • 摘要: 应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注采耦合在气驱中的作用机理和开发规律.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明晰了CO2驱注采耦合扩大波及的主要机理是溶解扩散与弹性膨胀,其避免了注采井间流线直接沟通,消除了注采井间的高压差条带,使得注采井控制区域压力均匀上升,CO2均匀扩散,从而边角区的油更容易得到动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CO2驱注采耦合的技术界限,初期耦合、高压力保持水平、短注长采是最优开发模式,可提高目标区块采收率约6.3%.研究结果可为注采耦合技术应用于气驱矿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