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砂体

单砂体

单砂体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71463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三届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与井筒技术推介交流会等;单砂体的相关文献由87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世忠、鲍志东、闫百泉等。

单砂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4631 占比:99.96%

总计:714884篇

单砂体—发文趋势图

单砂体

-研究学者

  • 马世忠
  • 鲍志东
  • 闫百泉
  • 封从军
  • 林承焰
  • 周新茂
  • 孙雨
  • 王一博
  • 高兴军
  • 余义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浪; 杜彦军; 张治东; 惠瑞瑞; 王变阳; 宋健; 许璟; 何斌
    • 摘要: 针对安塞坪桥区长9油层组致密油储层难以预测、勘探开发有利区不明确、严重制约勘探开发进程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典型取心井岩相、测井相研究,在确定砂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空间演化的基础上,对砂岩进行横向追踪对比,准确获取单砂体厚度数据,刻画出单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生产动态情况,优选出致密油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主要分布在长9油层组上部,自上而下可以分为3套砂体。其中,上部1号砂体属于小范围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为1~3 m,油藏分布局限,开发潜力小;下部3号砂体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厚度为6~12 m。预测研究区中部P149-6井区、南部H87-19井区和W328-8井区是致密油开发的有利区,其中研究区中部P149-6井区油层分布稳定,对油藏认识程度较高,能够作为水平井开发先导试验靶区。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坪桥区致密储层预测难的问题,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特征的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 王华; 马时刚; 文鑫; 罗泽; 闫百泉; 段文泽
    • 摘要: 海上油气田因钻井环境限制,基本以平台多分支井开发为主,井型主要为大斜度井、水平井,也有少量直井。因此区域内井网密度小、井距大,储层精细认识难度大。特别在井间、无井区,单砂体刻画及类型划分是难点。以珠江口盆地E油田为例,基于岩心及井震联合波形指示模拟,利用直井垂向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地震属性约束砂体平面发育趋势、波形指示模拟垂向特征确定无井区沉积微相类型及边界、水平井测井横向变化精细界定沉积微相边界等技术手段,结合实际研究区资料,形成了一套海上稀井网多水平井条件下井震结合的沉积微相精细刻画方法,明确了研究区重点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特征,为后续基于单砂体的精准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科学的地质导向提供了依据。
    • 颜世翠
    • 摘要: 胜利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情况很复杂。油气开发的研究重心由小层深入到单砂体单砂体之间经常存在较薄的泥岩、泥质砂岩等隔夹层,导致单砂体之间不连通,增加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工作的难度。常规方法受海域范围钻井较少、地震资料多解性等因素影响,方法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为此,本文以樊142-7-斜4井组为例,将地震与测井相结合,首先采用子波分解去强轴技术将沙三下的大套油页岩对于沙四纯下段1砂组的屏蔽影响去除,然后结合测井数据,将去掉不同原子后的地震数据与去掉上覆地层的测井曲线生成的合成记录做对比分析,选择与之最为相近的合成地震数据,用来做砂体连通性预测研究。该方法既能克服钻井较少的问题,也能降低地震资料多解性,在樊142-7-斜4井组沙四纯下段砂体连通性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刘运奇; 栾建建; 张建; 官斌; 屈海瑜; 闫相洲
    • 摘要: 单砂体层指的是在平面上连续,垂向及侧向上局部连续的砂体。延安气田X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研究区具有储层横向变化较快、埋藏较深的特点,气层厚度差异很大。上古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形成多套开发层系,全部打开既浪费成本,同时会造成入井液量过多,最终影响气井产能。通过单砂体储层精细刻画,从众多开发层系中识别出优质储层,优选试气层段,并进行精细改造从而充分释放气井产能,有效改善试气效果。
    • 沈焕文; 曹丽; 王健; 岳文成; 杨敏; 刘媛社
    • 摘要: 由于不同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层内非均质性的存在,渗透性的差异,导致在单砂体内部水驱不均匀,容易形成剩余油的富集。而高含水阶段剩余油仍然富集于主力厚油层内。本文在精细刻画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基础上,根据不同单砂体剩余油赋存特征,采取单砂体注采结构优化重组技术,提高单砂体的水驱控制程度,从而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
    • 摘要: 2020年以来,针对开发矛盾突出的杏河西区,安塞油田技术人员自主绘制油藏单砂体剖面图460幅,并创造性地将吸水、剩余油等资料表征于单砂体剖面图上,摸清了杏河西区块厚油层底部强吸水、孔隙-裂缝型水驱等油藏矛盾的主要特点。2021年8月,依托双向调堵压裂先导试验专项,精准选取10个典型高含水井组开展自适应深部调驱,配套5口高含水、特高含水采油井堵水压裂。
    • 鲍志东; 李忠诚; 陈栗; 吴凡; 牛博; 魏兆胜; 王振军; 封从军; 周新茂; 张莉; 臧东升; 李泉泉; 刘锐; 万谱; 李磊
    • 摘要: 基于单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了曲流河及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的平面与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其对应的测井识别标志。分析曲流河及三角洲分流河道储层的构型刻画方法,并利用多种方法对侧积体规模、前积层与侧积层产状进行定量计算,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探索基于多级构型界面约束的构型建模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网格约束,该方法综合采用多级界面约束和设置非均质网格技术,实现了以较少量网格对构型级别夹层的精细表征。同时解析常规产能劈分方法,探索单砂体产能劈分要素,提出了多参数相结合的产能劈分方案,进而为油田未来精细调剖挖潜方案的制订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
    • 罗腾跃; 米乃哲; 王念喜; 乔向阳; 杜永慧; 赵鹏飞; 潘福友
    •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145-延128井区主力气层山_(2)段、山_(1)段、盒_(8)段产量递减快,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手段,对主力气层的地质特征以及砂体接触关系开展储层综合评价,进一步明确储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刻画优质单砂体储层分布范围,落实井位部署潜力区。研究结果表明:延145-延128井区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基本上呈现连片发育特征,厚度一般为4~6 m;多层叠加砂体垂向厚度和横向规模较大,砂体连通性较好;孤立型砂体垂向厚度和横向规模有限,砂体连通性一般;横向上单砂体存在孤立型、叠加型等接触关系,对于孤立型砂体,未射孔动用则基本为原始气藏状态,剩余气富集,孤立型砂体可以作为下一步重点挖潜对象;根据剩余气分布特征,可采用加密、补孔、扩边等措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计划部署加密井12口、扩边井15口,补孔36井次,预计增加可采储量83×10^(8)m^(3)。该研究可为同类气藏的开发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盛军; 牟中海; 蒲勇; 吴涛; 王军林
    • 摘要: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 苏程
    • 摘要: 为提高辫状河致密储层单砂体刻画精度,改善储层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基于R/S分形理论,通过放大常规测井数据对储层岩性变化的响应强度,开展多期叠置致密储层单砂体界面的识别研究。对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数据进行分形计算,经单砂体厚度、数量、界面多参数敏感性分析,对比已有的岩心数据,得到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分形计算后符合率最高,可作为全区单砂体识别依据。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盒1段辫状河致密储层中精细划分单砂体,通过分形曲线特征分析,引入分形曲线相对偏移率DR作为量化参数,建立三大类单砂体叠置模式,有效提高储层描述精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