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搅拌桩
三轴搅拌桩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811536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建材与装饰、建筑技术、建筑施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七届线路专委会第二次会议、2013第九届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等;三轴搅拌桩的相关文献由8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何炎钜、张春林等。
三轴搅拌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11536篇
占比:99.96%
总计:811839篇
三轴搅拌桩
-研究学者
- 李军
- 何炎钜
- 张春林
- 刘清伟
- 张伟
- 徐亮
- 惠海鹏
- 李志军
- 王敏
- 赵伟
- 陈强
- 仇志华
- 付全鸿
- 付维民
- 关宏生
- 冯明跃
- 凌利婷
- 凌征江
- 刘喜东
- 刘彬
- 刘明
- 刘晟然
- 刘涛
- 刘猛
- 史磊
- 吴巍霖
- 吴志强
- 吴正纯
- 吴綮
- 周兆勇
- 周小亮
- 周旋
- 周涛
- 周韦
- 唐强
- 商彭超
- 孙超
- 孙鹏
- 宁霖锋
- 安斌
- 宋伟民
- 宋嗣
- 宗朝阳
- 寇晓勇
- 尹佳
- 居俊
- 屈小军
- 巫昌斌
- 张东升
- 张亮
-
-
杨春华
-
-
摘要: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盾构隧道于某中间风井盾构始发,根据始发场区的岩土特性可知,其存在着始发漏水、涌水、涌砂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以上风险,采用盾构端头加固进行保护,始发采用素混凝土墙外包、内部三轴搅拌桩、旋喷桩进行加固。按照先施工素墙,再进行内部搅拌桩施工,最后进行旋喷桩的施工顺序。旋喷桩施工应于盾构井基坑开挖完成后,盾构接收前施工,以起到接缝止水的作用。对盾构结构下穿堤岸的风险进行分析,结合监测判断应力释放是否可靠,评估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以确保盾构的结构安全。通过对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盾构隧道工程实例进行分析与施工,确定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
-
蒋恺;
张陆新;
姚基伟
-
-
摘要:
京杭运河新开挖航道从运营的杭州地铁1号线正上方垂直穿过,为了控制新航道基坑开挖造成的地铁隧道变形和破坏,需对交叉范围采取保护措施。以核心保护区搅拌桩施工为例,分别研究了传统的三轴搅拌桩和较为新型的MJS工法桩两种土体加固施工工艺。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施工原理、工艺流程、成桩设备、成桩方式、成桩深度(桩径)、排泥(浆)方式和地内压力控制等内容,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同时,结合实际施工案例,通过分析两种工艺施工过程中运营地铁隧道水平位移值、拱顶沉降值、管片收敛值等监测监控数据,综合对比了两者在保护运营地铁隧道安全方面的实际施工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工程造价和经济性的情况下,MJS工法桩要明显优于三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和MJS工法桩对地铁隧道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较好,对拱顶沉降和管片收敛的控制效果较差。MJS工法桩会使地铁隧道的变形更加平缓,每月的变形值能够控制在1~2 mm左右。
-
-
张程
-
-
摘要:
上海地铁2号线某地铁上盖项目采用三轴搅拌桩对地铁隧道周围土体进行加固,为测试施工工法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进而优化设计施工参数,施工前进行了非原位试验研究。试验中对三轴搅拌桩施工过程中距桩墙中心1.5~3.0 m范围内的深层土体侧向位移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三轴搅拌下沉至设计深度时,周边土体变形出现峰值,成桩后3 h变形量值开始回落,成桩后64 h变形基本稳定在1~2 mm,变形深度主要在浅部,施工叠加影响会导致变形影响深度下移。试验结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
-
李焕容;
时晓晨;
段崇宝;
董洪涛;
余冬冬;
郭志强
-
-
摘要:
以雄安站枢纽片区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排水管网系统(一期)工程为依托,对基坑围护桩外侧0.5m范围内进行高压旋喷桩坑外加固,在高压旋喷桩外侧4m范围内采用三轴搅拌桩加固,利用监测仪器分析基坑外侧杂填土地基加固前后桩水平位移、地基沉降位移和钢支撑轴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一方面地基存在杂填土,桩间需考虑防水,加固杂填土地基用单一的高压旋喷桩方案或三轴搅拌桩方案很难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另一方面杂填土地基加固前期土颗粒之间存在孔隙,导致沉降不完全,后期土体固结,土颗粒之间摩擦力增大,沉降趋于一个动态平衡。同时,围护桩和钢支撑在加固杂填土地基后仍存在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
-
-
杜善磊
-
-
摘要:
垂直阻隔是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可通过对污染区域的垂直封堵形成止水帷幕,切断垂直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羽的迁移,但是单一的垂直阻隔技术往往阻隔效果较差。本文以某修复项目为例,采用“三轴搅拌桩 + 高压旋喷桩”的垂直阻隔组合技术,实现了对污染地块的有效阻隔,为后续场地修复奠定了基础,有效阻止了二次污染的产生。
-
-
金晶;
王庆;
储翔;
林春;
戴云波;
朱逸馨
-
-
摘要:
为通过垂直防渗帷幕解决滨水地区危废填埋场潜在泄漏及地下水渗流问题,使得整个填埋库区形成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以某滨水危废填埋场工程为例,探讨了膨润土对塑性砼墙防渗效果和搅拌桩的水泥配合比对淤泥质粘土的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掺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渗透系数成反比,可较高效率降低塑性砼墙的渗透系数,水泥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抗压强度成正比,采用“四搅两喷”工艺支护效果显著。
-
-
杨雄峰;
吴世栋;
包小华;
宋宇飞
-
-
摘要:
软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控制施工的沉降变形是工程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城市路桥和地铁建设为背景,研究了建立在加固后复合地基上的超大跨度连拱钢波纹管桥的力学稳定性。根据室内试验结果,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分析,钢波纹管一次性安装完成,管周回填土分2次回填。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中使用三轴搅拌桩加固效果良好;大跨度钢波纹管受力后容易产生较大竖向变形,因此在回填管周土时,需要对钢波纹管进行临时稳定性支撑;由于地层的不均匀性,钢波纹管拱涵局部位置出现较大的沉降,钢波纹管截面受力主要集中在管顶及周围、管腰拐点、管底及其周围,施工期应给予重视。
-
-
郭文学;
惠海鹏;
陈芋如;
顾金涛;
姜维;
黄钰程
-
-
摘要:
三轴搅拌桩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固结软土从而提高地基强度。以苏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裕新路站为例,对施工设备的选择、施工工艺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解决富水软弱地层三轴搅拌桩的质量控制问题,降低盾构施工带来的风险。利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模拟盾构进出洞端头土体的变形过程,并对洞口土体的应力变化以及顶部土体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头土体最终形成圆弧剪切带,滑移半径约为0.77 m;洞口土体接触应力呈减小趋势;土体顶部出现明显的沉降槽,沉降随时间呈非线性增长,最终的沉降量达到25.20 mm。
-
-
-
彭学忠;
彭浩;
王渊;
梁永恒;
黄俊光
-
-
摘要:
以广州荔湾区某新建商业项目为例,结合该项目的周边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基坑支护方案选型分析,确定了地下连续墙/灌注桩+三轴搅拌桩+一道内支撑的优选方案。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反馈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处于规范规定的范围内,且基坑止水效果良好,论证了该项目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性。
-
-
董显伟;
王绿斌
- 《2017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6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城市中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开发应用,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坑外降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影响大,这就要求基坑四周必须采用防渗效果好的止水结构.三轴水泥搅拌桩在止水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年来SMW工法在基坑围护中的不断推广应用,要求三轴搅拌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然而在遇到复杂地层,特别是含砂层时,由于三轴搅拌桩施工机械扭矩不足,施工成桩困难,且成桩质量差,止水效果不理想.在郑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广播台站和新龙路站三轴搅拌桩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三轴搅拌桩机的钻头、叶片和动力系统进行改进,使其达到了施工速度快,成桩止水效果好等特点.
-
-
-
李科诚;
杨振湘;
曾志斌
- 《广东省第五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随着交通建设技术的成熟和开发,土地有限使得工程发展趋向于地下工程,地下工程特别是深基坑工程,其止水施工决定着整个工程成功与否.结合澳门大学海底专用隧道的施工实践,介绍了一种通过以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的施工工艺.
-
-
-
-
-
DAI Guozhong;
代国忠;
PENG Liang;
彭亮;
ZHU Jia;
朱加;
LI Shujin;
李书进
- 《2017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潞城站标准段基坑挖深约16.49m,东西端头井基坑分别深约17.72m和18.21m,基坑开挖坑侧土层主要为黏性土及粉质黏土.为实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实用安全、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经优化设计与论证,决定车站主体基坑围护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多道内支撑的支护方案,基坑外侧采用三轴搅拌桩(高压线下方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基坑内采用管井(疏干井、降压井)降水的措施.与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相比,在相同的支护条件下,采用钻孔灌注桩的围护结构降低工程造价30%左右.工程实践证明本支护工程设计方案优选达到了预期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