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73784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护理研究、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会议、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城市安全与灾难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等;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彩霞、朱京慈、黄光富等。
感染性并发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73784篇
占比:99.98%
总计:473881篇
感染性并发症
-研究学者
- 谢彩霞
- 朱京慈
- 黄光富
- 任正华
- 吴舟桥
- 喻华
- 尹华华
- 李子禹
- 石晋瑶
- 黄湘宁
- A.
- Abdallah-Lotf
- Adawi D.
- B. Jeppsson
- Bernez
- D'Incan
- Feldman- Billard S.
- Gary P Zaloga
- Gupta K.L.
- Johnson L.B.
- Jorgensen L.N.
- Kassaei R.
- Katthuria P
- Krausz M.
- Lissak B.
- M.
- Mahajna A.
- O. Zmora
- Paul E Marik
- Rosin D.
- Rémy Meier
- Sakhuja V
- 严枫
- 乔鸥
- 于健春
- 于宗平
- 于海霞
- 于立宝
- 于良
- 何庆良
- 何晓非
- 何永欣
- 余守金
- 俞俐琴
- 俞勇
- 俞娅芬
- 倪红
- 兰海河
- 冯海龙
- 冯燕
-
-
蔡苗苗;
徐佳怡;
吕璇;
水丽敏;
陈丽波
-
-
摘要:
临床常采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建立静脉通路,作为一种长期静脉化疗导管在癌症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病人在接受治疗时的耐受性提高。PICC多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由导丝将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引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研究发现置管患者极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这不仅会缩短导管使用时间,增加非计划拔管率,严重者可致肺栓塞的发生,是临床不容忽视的最常见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
-
王长鑫;
张照龙;
孙成建;
谢宜兴;
邵黎明;
赵晓龙;
郑璇;
李田利;
徐锐
-
-
摘要:
目的:脑脓肿为血管内治疗的罕见并发症,初步探讨血管内治疗继发脑脓肿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本文报告一例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继发脑脓肿的病例,经治疗完全好转,并回顾文献中关于血管介入治疗后继发脑脓肿的病例。结果:一位50岁女性,因头痛检查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后两周继发脑脓肿,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脑脓肿为血管内治疗的罕见并发症,了解脑脓肿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
-
马一平;
商必贵
-
-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20年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8例接受PCNL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别纳入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患者中,共有32例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7.98%.32例患者均为细菌感染,共检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69.5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手术时间、重度积水、结石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 h、重度积水均为患者行PCNL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CNL术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合并症、手术时间、积水程度等,应注重高危感染患者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尽可能预防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
-
王亚佟;
王叶松;
朱元宏;
白杨开;
肖怡;
夏勇;
张战宏;
拓志勇;
邵林海;
兰海河;
汪洋;
赵超群;
胡新红
-
-
摘要:
目的 分析陕西省汉中地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行M PC N L治疗的33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77例患者共实施MPCNL 479次.手术结石清除率:Ⅰ期59.68%(225/377),Ⅱ期58.70%(54/92),Ⅲ期20%(1/5).所有患者中联合输尿管镜或输尿管软镜辅助治疗34例,其中28例取净石,结石清除率82.35%.术后84例(22.28%)患者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其中术后发热51例(13.5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5例(6.63%)、感染性休克8例(2.12%);同时,术中或术后输血3例(0.80%),均保守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周围脏器损伤(如肠道、气胸)等副损伤.结论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处理上尿路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诊疗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还要总结经验并掌握重点,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
-
马冰;
白黎;
赵艳;
海丹丹;
李花花
-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原发性肝癌(PLC)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TACE治疗的259例PLC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资料,记录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59例PLC患者TACE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31例,发生率为11.97%(31/259);感染组、非感染组患者的肝功能分级、糖尿病史、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肝癌病程、乙型肝炎病程及白蛋白(ALB)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分级、糖尿病史、HBV-DNA、组织学分化、肿瘤直径、肝癌病程、乙型肝炎病程及ALB为PLC患者TACE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肝功能分级、糖尿病史、HBV-DNA、组织学分化、肿瘤直径、肝癌病程、乙型肝炎病程及ALB为PLC患者TACE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控制并改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
-
徐银财
-
-
摘要:
目的 探究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为临床防治胰腺炎并发感染性疾病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责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胰腺炎患者96例,根据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感染组26例,非感染组70例,分别于患者发病3d内收集血清及粪便标本,检测血清中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对肠道菌群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分析,分析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者肠道杆菌科、肠道球菌科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双歧杆菌科、乳酸杆菌科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PCT、CRP、TNF-α、IL-6水平与肠道杆菌科(纤毛菌)、肠道球菌科呈正相关(P<0.05),与双歧杆菌科、乳杆菌科呈负相关(P<0.05);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与肠道杆菌科、肠道球菌科呈正相关(P<0.05),与双歧杆菌科、乳酸杆菌科呈负相关(P<0.05).结论 肠道菌群在胰腺炎感染性并发症患者体内改变显著,肠道杆菌属、肠道球菌属的增加与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减少可能导致炎性因子水平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使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
-
-
马阳阳
-
-
摘要:
为探讨3种指标对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诊断价值,回顾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60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感染组(69例)与未感染组(91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感染组患者PCT、CRP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PCT、CRP、WBC相比,PCT和CRP用于术后早期预测感染性并发症效果更好,且操作简便,可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
-
-
张明良;
余守金
-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使用环丙沙星对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患者术后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行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行单次环丙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术后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4.65%)显著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环丙沙星可有效降低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患者术后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
-
于宗平;
高鹏;
彭新刚;
吴昌亮;
孙明辉
-
-
摘要: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56例与无并发症组6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以及术后48 h的血清CRP、WBC和T淋巴亚群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效能.结果:术后24h、术后48 h两组患者血清CRP、WBC水平高于术前(P<0.05),且并发症组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术后48 h,并发症组CD3+、CD4+、CD4+/CD8+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而手术前后CD8+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CRP≥ 10 mg/L、WBC> 10× 109/L和CD4+/CD8+<1是患者术后发生胃癌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CRP、WBC、CD3+、CD4+联合检测诊断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RP、WBC和T淋巴亚群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对CRP、WBC、CD3+、CD4+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
-
孙海晨
-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城市安全与灾难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创伤是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感染性并发症是创伤伤员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感染所致的死亡占全部创伤中晚期死亡的70%~80%.感染预防是创伤治疗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重视创伤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合理、合适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创伤伤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在创伤早期处理中须注意的问题,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
张志成
- 《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
| 2011年
-
摘要:
营养配方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素,不仅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底物,还可以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所以又称为免疫营养素或免疫调节因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免疫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证明,ω-3脂肪酸和其他免疫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的应用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的愈合.其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被重视。
-
-
-
-
-
-
- 财团法人阪大微生物病研究会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4-24
-
摘要:
伴随着养殖鱼种的多样化,鱼类频频发生各种感染症及其并发症,由于频繁使用化学剂疗法,从而出现了耐药剂性病菌,导致养殖鱼的质量降低,因死鱼、病鱼的大量废弃,导致生产成本的增高,作为这种感染症的对策,至今仍是养殖业中的最重要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有效安全预防鱼类的虹彩感染症和链球菌感染症,及其两者并发症的混合灭活菌苗,及其制造方法。根据本发明,可预防上述两种感染症及其并发症,从地理、时间观点考虑,也极为迅速省力,而且获得降低劳力、成本的效果,费用低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