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悬浮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3093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现代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0年第四届输血学术年会等;悬浮红细胞的相关文献由565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心梅、尉新华、庄远等。

悬浮红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3093 占比:99.85%

总计:143304篇

悬浮红细胞—发文趋势图

悬浮红细胞

-研究学者

  • 叶心梅
  • 尉新华
  • 庄远
  • 张婷
  • 张金涛
  • 徐云飞
  • 徐红亮
  • 朱培元
  • 李群
  • 杨玉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子贤; 林锦锋; 李娟红; 谭柏松
    • 摘要: 目的:探讨输注悬浮红细胞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降钙素原(PCT)对重症肺炎(SP)诊断意义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共70例,按照输注悬浮红细胞(1单位或以上)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和输注悬浮红细胞后两组,另外选70名健康查体人为正常参照组。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试三组血常规得出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和淋巴细胞计数(LYM^(#)),两者相除得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用全自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液中的降钙素原(PCT)。结果: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和输注悬浮红细胞后两组的NLR水平均大于正常参照组(P0.05)。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输注悬浮红细胞后NLR和PCT两者之间的直线相关性较差(r=0.345,P<0.01)。在ROC曲线下,输注悬浮红细胞前NLR联合PCT诊断重症肺炎的敏感性为92.7%,特异性为42.9%,曲线下面积(AUC)为0.678,输注悬浮红细胞后NLR联合PCT诊断重症肺炎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5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结论:输注悬浮红细胞前或后,NLR或PCT都可以作为预测重症肺炎发生的风险指标,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重症肺炎发生敏感性,但特异性均较低。输注悬浮红细胞后,NLR和PCT的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荣发芝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大出血患者住院输血治疗中不同成分输血比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救治97例创伤大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依据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suspension,RBCS)的不同比例,分成A组(≤1:2,n=28)、B组(>1:2~1:1,n=35)和C组(>1:1,n=34)。对3组血制品用量、凝血功能指标和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输血前比较,A组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prothrombintime,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均明显延长,B组、C组输血前后PT、APTT、INR无明显变化(P>0.05),A组输血后PT、APTT、INR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和C组住院期FFP输注量依次明显增加(P0.05)。结论:推荐按FFP:RBCS为1:2~1:1输血治疗创伤大出血患者,不影响救治效果,但可减轻凝血功能异常和节约血液制品。
    • 曹鎏
    • 摘要: 目的探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确诊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使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低比例组(1∶3,n=29)、中比例组(1∶2,n=42)和高比例组(1∶1,n=51)。在输血前和输血后1 d时采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血,利用血凝仪检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利用丹麦RADIOMETER ABL9型血气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体内的Hb和pH水平,记录所有患者的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死亡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输血1 d后,三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输血前,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高比例组的红细胞输注总量明显低于另外低、中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与输注低比例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相比,适当输注比例可明显减低PT和APPT,提高FIB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 刘敏静; 杜思远; 林小燕; 曾凤群; 李健茹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52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均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的输血方案。A组:每1U悬浮红细胞匹配100 mL血浆,比例1∶1;B组:悬浮红细胞∶血浆=1.5∶1;C组:悬浮红细胞∶血浆=2∶1。所有患者均输注>8U的红细胞。观察并比较三组输血前、输血24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患者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结果:经大量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TT、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而C组较A、B组APTT、PT明显高,FIB明显降低(P0.05),C组Plt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过程中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风险较高,应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及时提供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成分,以防凝血功能异常而引起出血。
    • 张雪松; 李丹; 柴婷婷; 韩瑜; 李建民
    • 摘要: 目的通过手工及机器精准分离操作来分离全血,采用比率分析法对手工和机器两种分离方法制备的悬浮红细胞质量进行评估。方法对2008-2018年两种方法制备2U悬浮红细胞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检测,计算出的血浆残留量,按比率分析法应用到的公式进行比率换算,测算出悬浮红细胞中HCT和血浆残留量的偏离率及区间偏离范围,并对此进行趋势分析和质量评价。结果手工和机器两种分离方法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在比率分析法测算显示:在HCT上,前者趋势波动较大且呈负向偏离,15.94%数据超出区间范围,后者趋势平稳且分布在基线两侧,0.50%数据超出区间范围;在血浆残留量上,前者趋势波动较大且呈正向偏离,23.91%,7.97%数据超出区间;后者趋势平稳且分布在基线两侧,10.78%,0.98%数据超出区间。结论二种方法制备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指标,机器法优于手工法,且悬浮红细胞质量稳定性和相对均衡性更好。
    • 杜明仪; 卢少芬; 陈雪英; 黄志琼; 黎淑怡
    • 摘要: 目的 探究采集时间延长对全血制备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50袋采集时间>13 min(采集时间延长)并附有《采血环节待判定血液评价和处置记录表》的400 ml全血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0袋采集时间0.05)。研究组储存期末溶血率达标率7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集时间延长的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会加重储存期末溶血情况,影响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因此全血采集的时间应该尽量控制在标准时间内。
    • 陈淑芬
    • 摘要: 目的探究冰冻血浆(FFP)与悬浮红细胞(SRBC)等比例输注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105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FP与SRBC比例不同分3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FFP:SRBC=1:1,对照1组采用FFP:SRBC=1:2,对照2组采用FFP:SRBC=1:3。比较3组病死率、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液制品(FFP、SRBC、血小板)使用情况,输注前、输注后6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病死率2.86%,高于对照1组、2组的5.71%、5.71%,但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输注后6 h观察组PT、TT、APTT较对照1组、对照2组短,FIB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对照1组PT、TT、APTT较对照2组短,FIB较对照2组高(P<0.05)。结论FFP与SRBC等比例输注应用于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可改善其凝血功能,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病情转归。
    • 邱昌涛; 郭世奎; 张剑; 张鹏; 孔瑞泽; 刘彧; 李郭三; 龚昆梅
    • 摘要: 患者,女性,50岁,因“胸闷气短2周余”于2021年11月8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在外院行椎管减压、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术,术后即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晕厥等症状而转入ICU抢救,予输血浆、悬浮红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20 d前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而转至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9°C,心率104次/min,一般情况差,贫血貌,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94 g/L,乳酸脱氢酶432 U/L,总胆红素31.5μmol/L,直接胆红素17.4μmol/L,脑利钠肽3950 ng/L。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增大,左室内径正常高限,右房右室扩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下腔静脉增宽,肺动脉收缩压约68 mmHg(1 mmHg=0.133 kPa),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61%。CTA提示右侧髂动脉和下腔静脉间见异常沟通,异常血管影伴瘤样扩张,大小约2.6 cm×3.4 cm(图1A)。
    • 刘璇; 陈麟凤
    •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的资料(最终纳入78例)。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抗组胺药物组(n=19,使用异丙嗪或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组(n=32)及未用药组(n=27)。观察并比较3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结果 抗组胺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晚于地塞米松组、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晚于无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输血5次及以上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血少于5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间晚于普通血浆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普通血浆患者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前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可导致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延迟。患者多次输血、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发生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时间有差异,故输血前需谨慎预防用药,合理选择血制品。
    • 刘力铭
    • 摘要: 目的 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