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细胞过滤

白细胞过滤

白细胞过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3192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2008学术研讨会等;白细胞过滤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新平、何俊、李云等。

白细胞过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1928 占比:99.97%

总计:332014篇

白细胞过滤—发文趋势图

白细胞过滤

-研究学者

  • 王新平
  • 何俊
  • 李云
  • 夏爱军
  • 张献清
  • 王衡东
  • 穆士杰
  • 赵利明
  • 吴若彬
  • 戴勇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杰; 方晓蕾; 刘红娟; 华星
    • 摘要: cqvip:腰椎手术因切口较大、时间长、术中缺少有效止血方法,术后引流持续失血,部分患者需输血治疗,但输血安全问题需要引起临床关注[1-2]。研究显示,白细胞滤过可有效清除活化的白细胞,减少输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和肺部损伤[3]。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46例老年腰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白细胞过滤对老年腰椎手术中自体输血患者肺功能、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芦璐; 高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严重创伤输血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147例创伤患者分为3组,第1组49例输入不含有白细胞的成分血液,第2组49例输入全血,第3组49例未输血,测定3组输血前、输血后1 d、7 d CD3+、CD4+、CD8+、CD4+/CD8+及细胞比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 输去白红细胞患者在输血后7 d CD3+、CD4+、CD8+、CD4+/CD8+与输血前无明显差异.输血后第7天,输去白红细胞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比输全血组明显升高(P0.05).第1组输血后7 d血清TNF-α和IL-6均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结论 滤过白细胞的输血可以明显延缓血清TNF-α和IL-6的下降,对输血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胡瑞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反应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输血治疗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输注血液为未经白细胞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输注血液为经白细胞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比较两组输血反应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白细胞过滤技术用于输血治疗中可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进一步缩短PT、APTT,从而确保输血安全性.
    • 王艾云; 杨立顺; 王家瑞
    • 摘要: 目的 探讨γ射线配合白细胞过滤治疗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结局及CD41a、CD62p、T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组23例进行γ射线治疗,B组23例进行白细胞过滤治疗,C组22例进行γ射线配合白细胞过滤治疗,对3组的治疗有效情况、CD41a、CD62p、T细胞比例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C组的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C组的CD62p表达率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相对于A、B两组,C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表达显著下降(P<0.05),相对于A、B两组,C组的Th细胞比例上升、Tc细胞比例下降、Th/Tc比值上升(P<0.05).结论 γ射线配合白细胞过滤治疗能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结局,并明改善低CD41a、CD62p及T细胞比例.
    • 肖乐宇; 肖声宇; 岐红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国家献血标准的60名志愿献血者分为A组和B组,使用M C 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管路耗材采集血小板,每组30袋,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进行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后,分别留取滤白、辐照前及滤白、辐照后样本进行检测,观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低渗性休克和CD62p阳性表达率.将同期60例血液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输注未做任何处理的机采血小板,实验组输注经滤白、辐照后的机采血小板,分别检测每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血小板检测滤白、辐照后白细胞计数较滤白、辐照前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输注血小板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1).结论 经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辐照血小板,能有效去除白细胞,且血小板的质量无显著变化,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 汤群
    •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反应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52例需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输血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输血,所输注血液为未经白细胞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试验组输注的红细胞悬液经过白细胞过滤,比较两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无一例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有4例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期间,试验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体温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值得推广.
    • 朱立新; 许瑞军
    • 摘要: 目的 探究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后反应发生率、PT及APTT情况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即对照组给予普通悬浮红细胞同型输注(40例)、观察组给予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同型输注(40例);并对两组受检人员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及总蛋白(T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V(FV)活性、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进行观察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数据(17.50%)(χ2=5.00,P=0.03,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55.91±5.21)g/L、凝血酶原时间(13.56±0.9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69±4.56)s、血浆纤维蛋白原(2.85±0.54)g/L、凝血因子V活性(99.02±6.32)%、凝血因子Ⅶ活性(63.21±6.2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蛋白(50.12±4.21)g/L、凝血酶原时间(11.02±0.4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65±3.12)s、血浆纤维蛋白原(2.06±0.32)g/L、凝血因子V活性(105.22±9.21)%、凝血因子Ⅶ活性(70.21±7.56)%(t=5.47、14.90、11.49、7.96、3.51、4.53,P<0.05).结论 白细胞过滤技术在血液制品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并且还能明显提高输血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 肖乐宇; 肖声宇; 任明臣; 李建伟; 史海琴; 张鹏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白细胞过滤及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分析,探讨制备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新乡市中心血站于2015年9月采集的全血80袋(400 ml/袋),均于采集后6 h内制备成新鲜血浆(200 ml/袋),将80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新鲜冰冻血浆)和灭活组(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将两组血浆使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制备成冷沉淀,分别检测每袋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常规组制备的冷沉淀和灭活组制备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分别为(119.72±6.47)IU和(103.72±5.67)I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灭活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合格率分别为97.5%、100%,常规组合格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过滤及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 刘晓洋; 李锡兰; 曾婀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液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白细胞清除效果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去除白细胞的操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清除效果.方法 抽取本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220份,在不同的贮存温度(2°C~6°C、18°C~25°C)、贮存时间(2、4、6、12、24、36、48、60、72 h)和即采即滤条件下随机分组,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留取相应的标本检测血液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2°C~6°C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且明显低于18°C~25°C组和即采即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h组白细胞残留量明显高于4h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72 h组白细胞残留量呈逐步增高趋势,4~24 h各组白细胞残留量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h组、48 h组白细胞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h组:P<0.05;48 h组:P<0.01);60h组、72h组白细胞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与4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全血采集完成应置于4°C±2°C环境条件下贮存4h后,最好在24h内但不超过48h,尽快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有效提高白细胞清除效果.
    • 郑东; 张健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温度对白细胞过滤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按过滤前血液检测温度的高低分成3组,第1组血液温度8°C±2°C,采集后放置2°C~6°C冰箱3 h以上取出后立即过滤;第2组血液温度14°C±2°C,为血液从2°C~6°C冰箱取出后放置室温(24°C)30 min后过滤;第3组血液温度24°C±2°C,血液采集后一直放置室温4 h以上过滤。测定各组过滤前后白细胞数、过滤时间和过滤后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滤过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白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膜脆性试验于2°C~6°C冰箱冷藏3 h以上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温度低,白细胞滤过效果好,但红细胞损伤大;血液温度高,红细胞损伤小,但白细胞滤过效果差;将血液温度维持在14°C±2°C范围,有利于提高血液滤过效果。%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ored blood temperature on the harvest of leukocyte filtration and the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membrane.Methods The leukocyte filter blood bags were used g to collect anticoagulant blood under various blood temperature.The blood was divided into3 groups before filtration. The temperature of blood of the first group was8±2°C.The blood was placed in2-6°Cfor more than3h,followed by immediate filtration. The blood temperature of the second group was14±2°Cwhen it was placed at room temperature(RT,24°C)for30 minbefore filtration. The temperature of blood was24±2°C,which was placed at RT for more than4h before filtration.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were determined in each group before and after filtration. Filtration time,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after filtra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sed.Result The time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after filtr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test results of 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first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recovery of leukocyte filtration and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injuries increased and with the decreased blood temperature. The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of blood storage is 14±2°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