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位肝移植

原位肝移植

原位肝移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7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4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6093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国际外科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2008’北京国际肠外内营养学术研讨会等;原位肝移植的相关文献由166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规划、何晓顺、江艺等。

原位肝移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4 占比:1.46%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6093 占比:98.43%

总计:36667篇

原位肝移植—发文趋势图

原位肝移植

-研究学者

  • 陈规划
  • 何晓顺
  • 江艺
  • 沈中阳
  • 黄洁夫
  • 朱晓峰
  • 杨扬
  • 陆敏强
  • 严律南
  • 李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洋; 丁佑铭; 汪斌; 陈辰; 赵凯亮; 吴英珂; 熊豪
    • 摘要: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E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的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EAD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7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5%(27/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失血量、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EAD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MELD评分≥18分[OR=0.045,95%CI(0.003,0.605),P=0.045];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OR=0.061,95%CI(0.009.0.419),P=0.004]。结论术前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通过改善受者术前较差的肝功能和提高临床医师手术技巧来降低EAD的发生率。
    • 罗文婷; 曹丽; 吕德珍; 刘国印
    • 摘要: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51例)和非感染组(23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预测效果,分析连续性变量对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84例受者中,51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8.0%。术前有糖尿病[比值比(OR)2.66,95%可信区间(CI)1.13~6.14,P=0.013]、手术时间长(OR 1.98,95%CI 1.03~3.57,P=0.038)、预后营养指数(PNI)低(OR 2.18,95%CI 1.06~4.44,P=0.02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高(OR 2.21,95%CI 1.06~4.78,P=0.012)、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高(OR 1.90,95%CI 1.05~3.49,P=0.029)是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且模型标准,一致性较好。CAR、PNI、SII均为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因子(均为P<0.05),AUC分别为0.648、0.611和0.648,临界值分别为2.75、43.15和564.50。结论CAR、SII、PNI是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因子,基于PNI、SII、CAR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
    • 胡鑫文; 李亭
    • 摘要: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外科技术、供者选择、器官保存和运输、免疫抑制药、围手术期管理的长足发展,肝移植总体手术并发症明显下降,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当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仍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重要原因,关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仍存在争议,也是近年来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对成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新突破和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解决胆道并发症相关临床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 张昆; 夏建国; 陈群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原位肝移植(SOLT)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通路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5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OLT)组、Dex低(25μg/kg)、中(50μg/kg)、高(100μ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只暴露肝脏不做任何处理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自体肝脏原位移植法建立大鼠SOLT模型。Sham组和SOLT组于术前24 h和术前1 h经尾静脉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Dex低、中、高剂量组于术前24 h和术前1 h经尾静脉注射给予相应剂量Dex。各组大鼠均于术后24 h处死,取下腔静脉血和肝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肝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肝组织VEGFR-3 mRNA、VEGF-C mRNA相对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VEGFR-3、VEGF-C蛋白及促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1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p-GSK)3β、Toll样受体(TLR)4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SOLT组肝组织出现空泡样变性及炎性损伤,血清ALT及TBIL含量、肝组织TNF-α及IL-6含量、VEGFR-3 mRNA及蛋白、VEGF-C mRNA及蛋白、SOCS1、p-GSK3β、TLR4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Dex低、中、高剂量组与SOLT组相比,肝组织损伤显著减轻,肝脏组织VEGFR-3 mRNA及蛋白、VEGF-C mRNA及蛋白、SOCS1、p-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ALT及TBIL含量、肝组织TNF-α及IL-6含量、TLR4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ex可激活SOLT大鼠肝组织VEGF-C/VEGFR-3通路蛋白表达,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肝移植IRI。
    • 李畅; 黄丽; 杨广奇; 孙灿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对于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R)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4月肝移植术后随访在我院进行磁共振检查的病人112例,其中13例未见明确病变、9例肿瘤复发、3例图像质量不佳被剔除,18例经穿刺病理诊断为ACR,另外69例对照组包括56例胆道并发症、11例血管并发症以及2例药物性肝损伤.所有患者均行DKI扫描,b值为0、200、500、1000、1500、2000 s/mm2,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测量D值、K值和ADC值.组间相关系数(ICC)用于评价组间一致性,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ROC曲线用于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及评价各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名测量者间一致性良好(ICC=0.843-0.878).D值和K值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2和0.003,ADC值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K值对于ACR的诊断效能最大,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25、0.947、0.789、0.737.结论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
    • 汤睿; 吴广东; 杨威; 童翾; 王开宇; 于里涵; 李昂; 卢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供肝获取过程中发生撕裂伤的处理方式.方法 对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97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供肝撕裂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供肝撕裂伤进行分级分度:包膜撕裂<2 cm为A级,≥2 cm但<5 cm为B级,≥5 cm为C级;无明显肝实质裂伤即肝实裂深度<1 mm为I°,≥1 mm但<5 mm为II°,≥5 mm为III°.根据供肝撕裂伤分级分度情况分析处理方式及手术效果.结果 297例中共发生供肝撕裂伤31例(10.4%).心脏死亡供者供肝损伤率明显高于脑死亡供者[14.7%(19/129)vs 7.1%(12/168),P<0.05].损伤位于右肝的情况明显多于左肝(26例vs 5例,P<0.05).撕裂伤程度A级15例,B级12例,C级4例;I°18例,II°10例,III°3例.裂伤U型缝合14例,包膜贴敷+U型缝合8例,包膜敷贴可以有效降低C级或III°创伤出血量.结论 基于撕裂伤分级分度选择肝脏U型缝合或包膜贴敷+U型缝合可以有效处理原位肝移植供肝获取中造成的肝脏撕裂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 李小娟; 梁红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在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在术前、术中不同时期和术后5 d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碱酯酶(CHE)、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LDH在术中迅速升高,在肝门开放期上升至最高水平(P<0.05),术后5 d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ALT、AST在术中升高并于手术结束升高至最高水平(P<0.05),术后5 d逐渐下降(P<0.05),AST在术后5 d基本接近正常值.TBIL、TBA在术中一直处于下降趋势(P<0.05),TBA在术后5 d恢复至正常水平.BUN在肝门开放期开始逐渐升高(P<0.05),术后4 d较前一时期开始下降.Scr水平在术中变化不明显,基本处于正常参考范围.TP在肝门阻断前开始降低(P<0.05),ALB则在术中无明显变化,二者均于术后2 d开始同步上升至接近正常值.CHE在术中及术后5 d无明显变化并始终低于正常水平.结论 传统生化指标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规律变化趋势,对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价及肝功能恢复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余洁; 徐磊; 余立新
    • 摘要: 随着手术操作、麻醉技术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术中应用广泛,病人获益明显,已有多位学者专家尝试将其应用于原位肝移植术中,且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该技术对血流动力学、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就控制性低静脉压的实施和对实质器官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 张贯启; 巫爽; 齐浩龙
    • 摘要: 目的 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65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将患者分为EAD组(n=29)及非EAD组(n=35).对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6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有29例,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显示EAD组与非EAD组供体血清钠[(157.53±21.71)mmol/L vs(146.06±15.24)mmol/L,P=0.019]、热缺血时间[(21.6±6.5)min vs(10.6±4.3)min,P=0.016]、冷缺血时间[(8.3±1.2)h vs(5.4±1.2)h,P=0.012]、ICU住院时间[(78.1±19.5)h vs(49.7±17.6)h,P=0.007]及受体的无肝期时间[(98.3±16.3)h vs(66.0±17.6)h,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供体血清钠水平(OR 18.372,95%CI 1.846~24.173,P=0.019)及热缺血时间(OR 8.105,95%CI 1.513~37.205,P=0.013).结论 供体血清钠水平及热缺血时间是公民逝世后器官原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春; 刘昌; 吕毅; 王博; 刘司南; 师建华; 李宇; 曲凯; 张胥丰; 张晓刚; 刘学民; 于良
    •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HA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1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8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6岁.观察指标:(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HAT诊断.(3)HAT治疗.(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411例病人中,11例发生术后HAT,HAT发生率为2.68%(11/411);男10例,女1例;年龄为44岁(22~63岁);HAT发生时间为术后4 d(1~15 d).11例病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11例病人ABO血型相容,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16±89)min,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3±4)min,动脉吻合方式均为I型.11例病人中,无症状型HAT 10例,脓毒症型HAT 1例.(2)HAT诊断:11例病人均经血管腔内造影检查确诊HAT,其中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探及动脉血流,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阻力指数高,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1例HAT、1例吻合口狭窄;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血流速度慢,阻力指数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及微弱细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3)HAT治疗:11例病人均行微创血管腔内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完全通畅,5例溶栓治疗后仍有血栓,术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1例病人治疗(6.7±2.6)d后血管再通,血栓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1/11.(4)随访情况:1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722 d,中位随访时间为46 d.随访期间,4例病人发生胆道狭窄,行胆道支架置入;9例病人生存,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75%;2例病人死亡.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HAT发生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HAT诊断率;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肝动脉血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