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5163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第八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前试验及输血治疗共识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输血科医师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等;洗涤红细胞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玉秋、乔尊、乔欣等。

洗涤红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5163 占比:99.82%

总计:135403篇

洗涤红细胞—发文趋势图

洗涤红细胞

-研究学者

  • 李玉秋
  • 乔尊
  • 乔欣
  • 乔泽江
  • 单泓
  • 吴威
  • 张继东
  • 彭楷
  • 曹丽
  • 李建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青兰
    •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去白红细胞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去白红细胞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接受去白红细胞输注治疗为观察组,34例接受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去白红细胞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对照组共输注红细胞172例次,其中有135例次有效,37例次无效,有效率为78.49%,观察组共输注红细胞224例次,其中有效167例次,无效57例次,有效率为74.55%。两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发热、感染及输注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次均是影响去白红细胞输注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中,去白红细胞的输注疗效与洗涤红细胞输注疗效相当。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前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发热、感染等疾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输注方法,避免对患者进行盲目的反复输注,以确保输注疗效。
    • 刘向华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不同分为甲组(n=30)、乙组(n=32)和丙组(n=34)。甲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Re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丙组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甲、乙组,Ret和TBiL水平均低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分别高于甲组的76.67%(23/30)和乙组的78.12%(2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住院时间分别短于甲、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应用于极重度AIHA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实验室指标水平,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效果优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或单纯洗涤红细胞输血。
    • 杜明仪; 余培琼; 卢少芬; 龙海燕; 张琦; 梁荧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脂肪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溶血率。方法随机抽取人体脂肪血标本56份,根据乳糜指数不同分为对照组(正常全血)、轻度乳糜组(乳糜指数≤2)、中度乳糜组(25),每组14例。在储存2、7、14、21、28、35 d时测定制备洗涤红细胞混悬液中的血细胞比容、游离血红蛋白(Hb)浓度、总Hb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并且记录分析四组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溶血率。结果对照组总Hb浓度为(195.8±8.6)g/L,血细胞比容为(0.54±0.02),游离Hb浓度为(0.68±0.11)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16±0.03)%;轻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92.4±10.5)g/L,血细胞比容为(0.52±0.04),游离Hb浓度为(0.73±0.15)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18±0.05)%;中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80.3±10.4)g/L,血细胞比容为(0.47±0.06),游离Hb浓度为(1.24±0.18)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4±0.06)%;重度乳糜组总Hb浓度为(169.5±10.7)g/L,血细胞比容为(0.41±0.05),游离Hb浓度为(1.48±0.25)g/L,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48±0.13)%。对照组与轻度乳糜组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储存期末总Hb浓度、血细胞比容、游离Hb浓度、储存期末溶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乳糜组和重度乳糜组的总Hb浓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和轻度乳糜组,游离Hb浓度、储存期末溶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轻度乳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储存时间增加,四组红细胞溶血率升高,且同储存时间对照组、轻度乳糜组、中度乳糜组、重度乳糜组红细胞溶血率逐渐升高。结论在低温保存期内,轻度和中度乳糜的脂肪血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符合标准,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
    • 李燕婷; 林培清; 陈漫桦
    • 摘要: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阳春市中医院、阳春市公共卫生医院住院及门诊输血的20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病历资料,于输血前0.5 h及输血后24 h分别静脉采集2 mL EDTA抗凝全血。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接受输血的地中海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的C反应蛋白浓度。根据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CRP水平的变化,并对观察组患者不同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00例患者中,共有10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纳入观察组,100例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每日输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输血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RP水平均较输血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患者经分层比较,非溶血性发热、输血性铁过敏以及免疫介导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之间输血后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的水平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输血后CRP升高患者发生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进一步的分层分析发现,非溶血性发热、输血性铁过敏以及免疫介导输血不良反应等不同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体内的外周血CRP水平之间也有差异,提示CRP具备在输血后早期辅助诊断不良反应的价值。
    • 黄震州; 余森雨; 吴威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长沙血液中心80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依据保存时间分为实验1组(保存时间1周)、实验2组(保存时间1~2周)、实验3组(保存时间2~3周)、实验4组(保存时间3~4周),每组20份,比较四组洗涤红细胞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洗涤红细胞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溶血率、洗涤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四组的洗涤红细胞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红细胞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和实验2组溶血率低于实验3组和实验4组,实验3组溶血率低于实验4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组洗涤后DI低于洗涤前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时间会影响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2周以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作洗涤红细胞对于洗涤红细胞质量影响较小。
    • 邓莉; 欧阳熊妍; 彭楷; 李娜; 汪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作为起始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采血后7 d以内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各30例,设备采用相同程序,使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和全自动全血成分血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制备洗涤红细胞,记录洗涤前后红细胞容量计算容量差,检测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及进行无菌试验.结果 制备前后血液损耗量悬浮红细胞组为(17.2±4.3)mL,去白悬浮红细胞组为(12.9±3.5)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结论 采用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的红细胞,二者质量指标检测无明显差异,均可作为洗涤红细胞起始血液.
    • 张世景
    • 摘要: 目的:探讨去白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B组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1d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并观察实验室指标水平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d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水平高于治疗前,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1d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均具有显著效果,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洗涤红细胞制备更加简单,价格更低,临床推荐使用洗涤红细胞治疗.
    • 许茜; 彭楷; 秦伟斐; 廖玉英; 骆展鹏
    • 摘要: 目的 确定红细胞保养液(M A P)混悬洗涤红细胞的容量范围及最佳保存期限.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该中心制备的M A P混悬洗涤红细胞107袋,称取血液重量后将其悬挂于4°C冰箱中保存,分别储存7、14、21、35 d后观察其外观并取样,检测其溶血率.于储存35 d测定上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及比重等.结果 107袋M A P混悬洗涤红细胞比重为1.048~1.063,平均1.058±0.003;1 U洗涤红细胞容量为133~160 m L,2 U洗涤红细胞容量为260~312 m L.21 d溶血率明显高于14 d,35 d溶血率明显高于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血液外观70% 出现轻度溶血.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结论 M A P混悬洗涤红细胞35 d后质量控制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溶血率逐渐升高,上清液颜色逐渐加深,故将洗涤红细胞保存期确定为14 d.
    • 李萍艳; 官晓龙
    •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储存时间(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以及第5周)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中心挑选2019年3月 ~2020年4月的合格血液制剂,用本中心固定的LMB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血浆,制备为悬浮红细胞,将含有悬浮红细胞的采集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含有10袋,总计50袋300ml的悬浮红细胞,每组存放在恒定温度的冰箱的时间均不相同,第一组存放一周,第二组存放两周,第三组存放三周,第四组存放四周,第五组存放五个周,每组在经过固定时间存放后制备为洗涤红细胞,研究讨论具体结果,同时要注意应将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结果:除第三组、第四组对比没有明显不同外,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相互之间的上清蛋白质测定、溶血率、原材料血的溶血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应血液制备洗涤红细胞时,想要将红细胞质量控制在最佳范围内,那么就要存放两周以上的时间.
    • 熊永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进行反复输血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RB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反复输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机体的Hb、RBC水平,从而改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