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7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7157篇;相关期刊526种,包括河南外科学杂志、中外医疗、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台丽温三地外科学术研讨会等;急性肠梗阻的相关文献由36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等、常迎彬等。

急性肠梗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7 占比:21.3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7157 占比:78.23%

总计:9149篇

急性肠梗阻—发文趋势图

急性肠梗阻

-研究学者

  • 张勇
  • 常迎彬
  • 张静
  • 李伟
  • 李强
  • 王健
  • 王刚
  • 王勇
  • 秦入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黎耀文
    • 摘要: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改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容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30例患者DSA引导下常规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给予观察组30例患者DSA引导下改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置管过程中X线辐射时间、置管时间及置管成功率,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7 d胃肠激素指标,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患者X线辐射时间、置管时间、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4 h引流量多于对照组;治疗后7 d两组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OT)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肠梗阻导管置入术,DSA引导下改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有利于缩短X线照射及置管时间,更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此外,其对患者胃肠功能影响较小,能够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高。
    • 李春光; 岳巍; 王震
    • 摘要: 目的:分析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2~2021-01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急性肠梗阻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急性肠梗阻患者纳入未发生组。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急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60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后,8例发生急性肠梗阻,发生率为13.33%;两组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白蛋白(ALB)、TNM分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率较高,血清CRP、D-D高表达、ALB低表达、TNM分期为Ⅲ~Ⅳ期是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急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
    • 杨博群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组使用CT平扫检查。比较两组检查前等待时间、检查耗时、疾病检出率及对不同类型肠梗阻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检查前等待时间(15.7±1.9)min、检查耗时(14.5±1.5)min长于对照组的(10.7±1.1)、(7.5±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绞窄性肠梗阻检出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肠梗阻实施CT平扫,其检出率高,尤其对疾病分型有重要指导意义。
    • 方婷; 王金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Ⅰ期切除手术对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炎症因子、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2例急诊Ⅰ期切除的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将对照组施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施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因子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初次肛门排气及初次排便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TNF-α、CRP、IL-6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尿潴留、血肿、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Ⅰ期切除手术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广泛应用。
    • 白岩; 徐杰; 邢国强; 赵国刚; 运涛
    • 摘要: 结直肠癌危害性较强,合并急性肠梗阻可影响患者癌肿治疗进程,现阶段腹腔镜辅助下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常用于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前过度治疗或姑息治疗中。文章对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危害、自膨式金属支架技术发展沿革、适应证、禁忌证、优势以及操作注意事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李星; 徐勇超; 唐礼恭
    • 摘要: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约有7%~28%的患者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1-2]。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多发生在左半结肠及直肠,急诊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急诊手术一期吻合口瘘风险、预防性造口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3-4]。近年来,随着内镜及介入医学的发展,肠道支架置入可作为解除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因其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现被应用术前的过桥治疗,将急诊手术转为择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 李鹏莉; 石定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治疗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和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因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行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的2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支架组)。以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TNM分期5个协变量作为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1∶2最邻近匹配法匹配该院同时期因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行急诊手术的230例患者,以均衡两组患者的协变量。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急诊手术组纳入50例患者。结果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6.0%。支架组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低于急诊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支架置入术作为外科手术的桥梁,可增加急性右半结肠恶性梗阻患者接受微创手术的机会,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可作为治疗急性右半结肠梗阻的一项选择。
    • 刘士兴
    • 摘要: 目的:分析药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为研究时间,选取此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32例进行调查。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的分组方式分为两个不同小组,各66例。参比组急性肠梗阻患者使用药物保守治疗,试验组急性肠梗阻患者使用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长、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以及肠坏死率。结果: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后,试验组研究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长和相关指标均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试验组研究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试验组研究疾病患者的肠坏死率低于参比组(P<0.05),对比有意义。结论:在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手术治疗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优化相关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肠坏死情况,建议在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时使用。
    • 谭正昱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20 年 5 月到 2021 年 12 月时间段我院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 64 例,以手术治疗的不同时机作为分组标准,48h 后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8h 内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比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手术恢复(9.88±2.52)d、胃肠功能恢复(10.21±2.64)d 和住院时间(12.24±2.15)d 均短于对照组(15.66±3.05)d、(19.88±3.34)d、(22.77±3.59)d,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炎症因子 IL-6(19.97±5.67)、TNF-α(72.67±9.02)、hs-CRP(13.02±2.58)水平均较对照组(31.76±8.20)、(81.87±9.63)、(19.10±3.34)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6.88% (31 / 32)高对照组75.00% (24 / 32),并发症总发生率 6.25% (2 / 32)较对照组 28.13% (9 / 32)低(P<0.05)。 结论:手术时机对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为确保患者胃肠功能和预后良好,需在发病 48h 内实施手术治疗。
    • 冯丽娟; 李燕梅; 李丽; 李丹; 邵建富
    • 摘要: 目的探究生长抑素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急性肠梗阻(IO)伴晚期胃癌(G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85例急性IO伴晚期G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用生长抑素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IO缓解时间、排气时间、腹痛缓解时间;IO复发率和无肿瘤存活率;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O缓解时间、排气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显著减少(P均<0.01);与对照组(16.67%)比较,观察组IO复发率(4.65%)显著降低(P<0.05),两组无肿瘤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炎性因子表达下调,对照组下调幅度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均=0.000);与对照组(37.71%)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3,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急性IO伴晚期G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而且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