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66669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荣、王亚哲、黄晓军等。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6669 占比:99.93%

总计:166786篇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文趋势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研究学者

  • 刘艳荣
  • 王亚哲
  • 黄晓军
  • 郝乐
  • 孔圆
  • 常艳
  • 江倩
  • 刘开彦
  • 郑胡镛
  • 江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晓蕊; 王文鹏; 周敏; 李宣; 高吉照
    • 摘要: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中ZNRF3和RNF43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意义。方法收集41例B-ALL患儿初诊(ND组)及化疗第33天的骨髓样本。初诊时依据危险度分为低危组(n=13)、中危组(n=17)和高危组(n=11)。41例患儿于化疗第33天骨髓均达到完全缓解(CR),定为C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D组、CR组ZNRF3及RNF43 mRNA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ND组ZNRF3、RNF43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CR组明显减低(P<0.05)。低危组ZNRF3、RNF43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危组(P<0.05)。结论初诊时ZNRF3和RNF43低表达可能与儿童ALL发生相关,其相对高表达可能与低危险度相关。
    • 黄荦; 张明明; 魏国庆; 赵厚力; 胡永仙; 黄河
    • 摘要: 目的:评估CD19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伴髓外复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D19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的15例B-ALL伴髓外复发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评估患者的总存活率和无白血病存活率,观察不同部位的髓外病灶对CD19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的反应,并对CD19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血液学毒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3~71)个月,最佳疗效为完全缓解11例(73.3%),中位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为6(2~27)个月;部分缓解3例(20.0%);疾病进展1例(6.7%)。CD19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总反应率达93.3%(14/15),随访终点总存活率为80.0%(12/15)。15例患者累计复发率和复发病死率分别为40.0%(6/15)和20.0%(3/15),目前9例(60.0%)患者无病生存。15例患者中,13例(86.7%)发生CRS,其中1~2级7例,3级6例;1例(6.7%)出现可逆性ICANS;15例(100.0%)出现B细胞发育不全;12例(80.0%)发生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2例(13.3%)出现肝功能异常;1例(6.7%)出现肾功能异常;4例(26.7%)发生感染。上述不良反应均控制良好。结论:CD19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伴髓外复发患者疗效明确,不良反应控制良好。
    • 朱丽娟; 苏晓霁; 卓佳佳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109例B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检测结果,探讨其融合基因和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融合基因检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09例B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儿集中在1~10岁;融合基因阳性者42例,检出率为38.5%,其中TEL/AML1比例最高,占64.3%;免疫表型以表达CD34和CD10的Ⅱ型(common-B-ALL)为主,共81例,占74.3%,TEL/AML1和BCR/ABL阳性患者均属Ⅱ型;伴髓系抗原表达与疾病的预后无关,但不同类型融合基因的表达与疗效相关。结论 儿童急性B-ALL的发病年龄、融合基因以及免疫表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定免疫标志物的改变可用于发病初期融合基因表达的预测,特征性融合基因的鉴定也有利于更精准的诊疗。
    • 张潇玉; 许晗; 徐玉洁; 冯献启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伴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该细菌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伴耐碳青霉烯解鸟氨酸拉乌尔菌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诊断为B-ALL化疗后伴耐碳青霉烯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败血症,给予以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为主的联合抗感染、促造血、输血、保肝等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论:以CAZ/AVI为主的联合方案可能是治疗耐碳青霉烯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引起的血液感染和皮肤感染的有效选择。
    • 魏圣洁; 窦留瑞; 刘炜; 时明月; 肖梦宇; 李丹; 牛晓娜; 牛俊伟; 白炎亮; 孙恺
    • 摘要: 目的基于TARGET数据库分析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下载TARGET数据库中2000—2010年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和第29天骨髓MRD资料完整的359例B-ALL患儿的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与无事件生存(EFS)的关系,并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联合第29天骨髓MRD与EFS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B-ALL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原始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620,P<0.001)。生存曲线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01%、0.01%~<0.10%、0.10%~<1.00%、≥1.00%患儿的5年EF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8天外周血MRD与第29天骨髓MRD检测结果双阴性者预后最佳,单阳性者次之,双阳性者预后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9天骨髓MRD阴性患儿中,第8天外周血MRD阴性者的5年EFS率高于第8天外周血MRD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10%(HR=1.967,95%CI为1.234~3.134,P=0.004)、第29天骨髓MRD≥0.01%(HR=2.076,95%CI为1.423~3.027,P<0.001)均为B-ALL患儿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在儿童B-ALL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第29天骨髓MRD的强有力补充。
    • 陆佳玲; 黄慧娟; 陈妍心; 何哲炜; 李蒙娜; 马骁; 吴德沛
    • 摘要: 目的:评估博纳吐单抗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的21例B-AL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例B-ALL患者,中位随访5.1(1.3~8.3)个月。11例复发/难治性(relapsed and refractory,R/R)患者中,45.5%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R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covery,CRi),其中80.0%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3例CR/CRi且MRD阳性者全部出现MRD反应。14例MRD阳性患者中,5例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未移植,6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和76.0%(P=0.260),2个月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为80.0%和33.0%(P=0.044)。既往化疗次数少于3次者较3次及以上者拥有更长久的LFS(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仅1例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出现致命性不良事件。结论:博纳吐单抗在R/R和MRD阳性B-AL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早期应用有利于获得深层缓解后尽早桥接移植,延长无病生存期。
    • 刘媛; 原婉琼; 李婷; 王平章; 吕平; 吴利新; 阮国瑞; 韩文玲; 莫晓宁
    • 摘要: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一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B细胞前体的异常增殖[1],B-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费城(Philadelphia,Ph)染色体是最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异常核型,由第22对染色体长臂和第9对染色体易位产生BCL-ABI融合基因[2],转录翻译为持续激活的BCR-ABL酪氨酸激酶,进而活化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3],如PI3K-Akt、Ras-Raf-Mek-Erk和Wnt通路等[4-8]。约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和20%的B-ALL患者产生BCR-ABL激酶[9]。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BCR-ABL的ATP结合位点,进而阻止酪氨酸磷酸化和下游信号传导,导致细胞生长阻滞进而引起细胞凋亡[10],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CML和Ph+ALL患者[11-12]。尽管伊马替尼在CML和Ph+B-ALL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一部分B-ALL患者难以治愈。因此,研究B-ALL患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靶标至关重要。
    • 王孝会; 陈芳; 王绍坤; 张赫楠; 全铋; 张继红
    • 摘要: 目的:对儿童和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免疫表型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B-ALL分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以260例儿童和127例成人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初发时骨髓标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分析抗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全部B-ALL患者中B系抗原阳性率高的抗原有CD19,CD22,CD79a,分别达到了100%,99.73%,99.19%;而成熟B系抗原CD20和cIgM阳性率为31.27%和21.29%,阳性率较低.CD10的阳性率为94.88%,在成人组和儿童组中存在明显差异,儿童组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造血干/祖细胞抗原CD34、HLA-DR、CD38、cTdT阳性率分别为76.82%、98.38%、98.92%和92.72%,其中儿童患者CD34明显低于成人患者(P<0.05).髓系相关抗原CD33、CD13和CD15的表达最常见,分别达20.49%、20.49%、7.01%,其中CD33和CD15在儿童组中阳性率明显低于成人组(P<0.05).结论:免疫分型对儿童与成人B-ALL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吴祁生; 周晓苏; 房建成; 刘明月; 张敏; 伍平; 王彤; 刘红星; 王芳; 杨君芳; 陈雪; 马小丽; 曹泮翔; 张阳; 聂代静; 陈佳琦
    • 摘要: 目的 鉴定1例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中具有病理意义的融合基因,并探讨其实验室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并结合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鉴定患者携带TCF3 exon 17-ZNF384 exon 7型融合基因,对应的染色体易位为隐匿性,不易通过核型分析发现.肿瘤细胞伴髓系抗原CD13和CD33表达.患者虽经多种化疗方案和CD19、CD22为靶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仍多次全面复发.患者最终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获得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检测持续阴性.结论 转录组测序可有效检测白血病中可能存在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融合基因.TCF3-ZNF384阳性的B-ALL具有独特的实验室和临床特征,可能对化疗和免疫治疗反应不佳,更容易复发,及时行allo-HSCT治疗可帮助这部分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TCF3-ZNF384阳性的B-ALL在儿童患者中并不少见,但未被有效鉴定,应被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 刘美静; 穆娟; 袁婷; 崔蕊; 孟娟霞; 江嫣雨; 李玉明; 邓琦
    • 摘要: 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自体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中残留白血病细胞导致CD19 CAR转入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和体外杀伤研究.方法①收集30例接受CD19CAR-T细胞治疗的R/RB-ALL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②流式细胞术分析R/R B-ALL患者PBMC经CD3磁珠分选后及体外培养过程中体系白血病细胞残留情况;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BMC CD3+T细胞转染CD19 CAR及CD22 CAR慢病毒,制备CD19 CAR-T、CD22 CAR-T细胞;④复苏Nalm-6细胞株,CD19 CAR慢病毒转染Nalm-6细胞,制备CD 19 CAR-Nalm-6细胞,同时转染患者原代ALL细胞;⑤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率;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⑦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CD19 CAR-T、CD22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及CD19 CAR-Nalm-6细胞杀伤活性.结果①30例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R/RB-ALL患者中,2例CD3+T细胞中发现3.32%、2.04%的白血病细胞残留,随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在培养第4天,白血病细胞完全消失.②体外培养中CD19 CAR-Nalm-6细胞增殖率高于Nalm-6细胞.③效靶比为1∶1且共培养24、48、72 h,CD19 CAR-T细胞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Nalm-6细胞;与CD19 CAR-T细胞相比,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④相同效靶比情况,单独应用CD22 CAR-T细胞对CD19 CAR-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D19 CAR-T联合CD22 CAR-T细胞.结论 CD19CAR-T细胞制备过程中培养体系残留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导致CD19CAR被引入白血病细胞中而导致CD 19 CAR-T细胞治疗失败,在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检测培养体系中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情况.CD22 CAR-T细胞治疗可作为上述情况的挽救治疗措施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