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

双特异性抗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89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5217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年海峡两岸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核学会省市区“三核”论坛、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会议等;双特异性抗体的相关文献由208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鹏飞、王涛、范克索等。

双特异性抗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217 占比:99.97%

总计:435368篇

双特异性抗体—发文趋势图

双特异性抗体

-研究学者

  • 周鹏飞
  • 王涛
  • 范克索
  • 朱祯平
  • 李强
  • 马心鲁
  • 黄浩旻
  • 张玉华
  • 贾世香
  • 张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仕琳; 许海燕
    • 摘要: 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但由于肿瘤属于异质性疾病,涉及介导疾病进展的多种配受体信号变化以及信号级联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针对单一抗原的治疗难以有效抑制疾病的进程,而阻断多种不同的病理因素和途径是有望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等在不断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工程化的治疗性抗体或可为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具有两种抗体特异性的人工抗体,可以同时识别不同的抗原或表位,由此实现多种功能,例如可以将T细胞重定向至肿瘤细胞并同时阻断两条不同的或相互串扰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纳米载体技术则为双抗体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新工具。本文首先对双特异性抗体的生产和制备做简要介绍,然后对双特异性抗体在恶性血液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和头颈癌等)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分类介绍,并进一步介绍了双特异性抗体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形成的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双特异性抗体在设计和医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纳米技术介导的靶向治疗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双特异性抗体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疫苗等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可能。
    • 张金桂; 王超
    • 摘要: 抗体药物是一种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该研究从抗体药物的结构入手,对抗体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特点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了其不同于小分子药物的独特代谢特征,主要包括与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新生儿Fc受体介导的循环再利用、糖基化修饰和电荷异质性对清除速率的影响以及与抗药物抗体相结合导致清除加快。最后总结了纳米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新型抗体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杨懿祺; 张志高; 游小龙; 张婧; 林冠峰; 吴英松
    • 摘要: 早期抗体药物是鼠源单克隆抗体,存在免疫原性强、半衰期短等问题。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抗体药物从最初的鼠源单抗,逐步发展为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化抗体。通过片段重组、位点修饰、药物偶联等方法,科研人员研发了包括抗体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抗体片段等形式多样的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抗体药物人源化历程,不同类型的抗体结构和特点,以及抗体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抗体药物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王妍; 刘天舒
    • 摘要: 2021年胃癌药物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免疫和靶向治疗取得诸多进展。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正在不断优化之中,免疫耐药后的治疗和二线后治疗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胃癌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亦继续往前推进,作为研究也处热烈探讨中。此外,胃癌的新药研发层出不穷,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新型靶点以及新的治疗方式的联合。新型药物及新型治疗方式的联合都不断为胃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摘要: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康方药业有限公司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开坦尼)上市。该药品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双特异性抗体,适用于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是一种靶向人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可阻断PD-1和CTLA-4与其配体PD-L1/PD-L2和B7.1/B7.2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PD-1和CTLA-4信号通路的免疫抑制反应,促进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活化,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 刘佳慧; 邱录贵; 安刚
    • 摘要: 过去20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时间获得显著延长,但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复发或变为难治性,MM仍然无法治愈。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的表达仅限于一些B细胞谱系,在MM细胞上广泛表达,是MM的一个理想靶抗原。多种靶向BCMA的治疗,包括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drug conjugate,ADC),在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取得显著的临床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M靶向BCMA治疗的研究进展。
    • 宋媛媛; 唐凌; 夏琳; 仝昕; 杨志敏
    • 摘要: 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药物上市,开启了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该类药物在某些肿瘤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持续应答,如霍奇金淋巴瘤,但仍在部分肿瘤中应答率低。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是通过细胞融合、重组DNA、蛋白质工程等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同时或先后特异性结合两个抗原或抗原表位,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成为肿瘤研发热点。本文就双特异抗体研究进展和临床研发关注要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物研发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张宇煊; 谢仕廷; 王鸿鑫; 叶才果; 白银山
    • 摘要: 将围绕T细胞活化,对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技术及嵌合型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portor T cell,CAR-T)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T细胞活化技术开发研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探索和应用。
    • 摘要: 过去20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时间获得显著延长,但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复发或变为难治性,MM仍然无法治愈。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表达仅限于一些B细胞谱系,在MM细胞上广泛表达,是MM的一个理想靶抗原。多种靶向BCMA的治疗,包括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BsAbs)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复发/难治性MM患得显著的临床效果。2022年第49卷第20期《中国肿瘤临床》血液肿瘤专栏专家论坛栏目刊发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撰写的《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治疗进展》一文,综述了近年来MM靶向BCMA治疗的研究进展,希望为同道提供临床与研究的参考价值。
    • 陆佳玲; 黄慧娟; 陈妍心; 何哲炜; 李蒙娜; 马骁; 吴德沛
    • 摘要: 目的:评估博纳吐单抗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的21例B-AL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1例B-ALL患者,中位随访5.1(1.3~8.3)个月。11例复发/难治性(relapsed and refractory,R/R)患者中,45.5%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R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al recovery,CRi),其中80.0%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3例CR/CRi且MRD阳性者全部出现MRD反应。14例MRD阳性患者中,5例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未移植,6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和76.0%(P=0.260),2个月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为80.0%和33.0%(P=0.044)。既往化疗次数少于3次者较3次及以上者拥有更长久的LFS(P=0.001)。所有患者均出现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仅1例出现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出现致命性不良事件。结论:博纳吐单抗在R/R和MRD阳性B-AL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早期应用有利于获得深层缓解后尽早桥接移植,延长无病生存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