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亚洲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31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日本问题研究、外国问题研究、日本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德川幕府的相关文献由292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华栋、娄贵书、尤建设等。
德川幕府
-研究学者
- 邱华栋
- 娄贵书
- 尤建设
- 张兰星
- 蒋丰
- 陈秀武
- 何光宁
- 刘晨
- 吕福海
- 吴佩军
- 周颂伦
- 徐晓风
- 戴文武
- 李晓航
- 李永春
- 杨栋梁
- 林同威
- 王忠灏
- 田红
- 石玉铎
- 祝曙光
- 胡椒
- 许晓光
- 贺淑俊
- 赵哲
- 赵斯嘉
- 陈奉林
- 陈永祥
- 陳可冉
- STORM
- William H. Coaldrake
- 万映辰
- 三谷博12
- 上淼
- 丘少伟
- 习永和
- 于师懿
- 于桂琴
- 付大中
- 伊丽妍冬
- 伊文成
- 何勤华
- 何慈毅
- 何言
- 佚名
- 俞力莎
- 倪兆坤
- 儿玉多幸
- 八越
- 冉旭
-
-
首阳
-
-
摘要:
1613年,一纸禁教令被传达到日本各地。新建立不久的德川幕府,决心在全国范围内取缔掉天主教,恢复日本“神国”“佛国”传统信仰。此时天主教在日本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传播已过半个世纪,信徒以数十万计。正是这股强大的宗教力量,外加西葡商民手中极具杀伤力的火器,让幕府感觉有如芒刺在背,故而打算先下手为强,全面禁教。
-
-
张兰星
-
-
摘要:
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法两国鲜有交集.德川幕府锁国后,日本更是只与荷兰保持联系.因此,19世纪当法国人出现在日本海周围时,令日本幕府稍感意外.对于日本,法国一直想显示其欧洲大国的地位,展示其军事强国的形象,实际情况却是法国始终跟随英国、美国步伐,较晚才签得对日条约.在发展对日关系上,法国人为争取更多权益,排挤英美势力,一度选择支持封建的德川幕府.尽管如此,基于日本、英国、法国之间各种因素的制约,日本幕府与法国的关系不但没有达到双赢,反而日渐走向衰败.
-
-
伊丽妍冬;
武文龙
-
-
摘要:
每一次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往往会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如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表现人性的宗教画;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因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反映民众生活和幻想的浮世绘。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数字艺术创作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画廊、藏家在面对此类作品的虚拟性、易复制性时的踌躇不前,让数字艺术仍处于艺术收藏市场的边缘地带。如今,加密艺术及其市场已初见峥嵘,能够契合藏家最为看重的"孤本"价值。
-
-
刘晨
-
-
摘要:
徐福传说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止居日本"和"逸书百篇"等内容,并由此进入日本历史叙事和东亚各国的日本观.名诗《日本刀歌》中提出"逸书百篇今尚存"之说,自此引发东亚人阶层的广泛关注.17世纪以降访日的朝鲜使节多次追问"逸书",引发日朝双方的讨论与思考,背后则是对"逸书"所代表之中华文化正统的争夺,以及壬辰战后日朝之间复杂的政治交涉与相互认.由此传承、延伸的东亚文化脉络,于中国不在场的"东亚共同体"中依然影响深远.
-
-
阿北(文/摄)
-
-
摘要:
黄瓜小百科黄瓜,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雌雄同株,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黄瓜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一度被称为"胡瓜";五胡十六国时期,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遂改成了发音相似的"黄"字沿用至今。黄瓜冷知识(1)我国关于黄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6世纪成书的《齐民要术》。(2)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因为黄瓜断面的纹路酷似德川幕府的家纹,所以食用黄瓜被视为对幕府不敬,会被判处谋逆罪。
-
-
赵骁
-
-
摘要:
德川幕府体系是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与清代朝贡体系共存的东亚早期地区秩序体系。幕府体系是典型的等级制体系,体系结构使组成单位之间关系更加稳定,而合法性则赋予体系以秩序。德川幕府体系的概念与幕藩体制、"大君外交体制"略有差异,而与"双头联邦国家"概念较为接近。德川幕府继承了织田、丰臣体系的部分要素,但也构建了新的权力结构、制度安排并塑造合法性,从而完成体系的制度化。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在东亚的殖民扩张给幕府体系的结构和合法性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冲击,使体系内部分单位的特征再次发生了改变,最终单位的独立倾向和对合法性权威的争夺导致了幕府体系的崩溃。
-
-
陳可冉
-
-
摘要:
作爲德川幕府官學首領、江户林家始祖,林羅山(1583-1657)一生博覽群書,筆耕不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羅山全集含文集、詩集各七十五卷①,另有附録五卷。總計一百五十五卷的《羅山林先生集》堪稱江户時代初期卷帙最爲浩繁、體例最爲謹嚴的日本漢詩文集。林家第二代儒宗林鵝峰(1618-1680)在全集的序文中豪言:“尋諸本朝則未見若斯之大,而雖唐宋名家亦不多讓焉。可謂日域千歲獨步,唯先生一人也。”
-
-
谷口明夫;
胡孝忠(译);
林生海(译)
-
-
摘要:
原文出处为:谷口明夫:『資治通鑑証補』考,『鹿児島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991年第26号,第49—66页。作者谷口明夫,志学馆大学人间关系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东洋史、中国文学研究。译者胡孝忠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任博士后研究员时,负责饶宗颐先生领衔的大项目“《四库全书》补《资治通鉴》”的周秦部分,注意到陈淑荣教授在1989年《复旦学报》发文介绍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成书的《资治通鉴证补》,指出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但可惜国内关注的人很少。此后,谷口明夫教授发表《〈资治通鉴证补〉考》一文,为全面研究该书的成果。《资治通鉴证补》是日本藩儒石川安贞、石川嘉贞父子花费30年之功完成的极具学术价值的巨著,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杰作,至今尚未发行,译者翻译此文,期望能对正在进行中的该书文献校注与中古史研究有所助益。译文得到日本岩手大学刘海宇教授和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日交换生陈雪莲的帮助,谨致谢忱!
-
-
胡志丁;
杜德斌
-
-
摘要:
自“地缘政治”一词创立以来,西方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120年的发展,期间诞生了众多理论流派,然而其影响却在日渐衰落.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发展思路以及由此导致对现实研究不足所致.中国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借鉴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为主,直到2010年掀起以“地缘环境”研究为主题的复兴议程.地缘环境研究将地理知识和政治融入地缘政治分析过程中,这一研究方向与思路不仅有助于地缘政治研究的变革与创新,还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前期对有关地缘环境概念、构成、结构、模拟等内容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国别地缘环境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并以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为例,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研究视角下日本受国内外多要素、长时间、多尺度综合作用所导致的地缘环境演变,对其中涉及到的日本对内、对外的政策制定与变化也从其面临的地缘环境视角进行了解读.最后为深化对当前国别地缘环境研究提出了三条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