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源
微生物源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40042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农民科技培训、海洋科学、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第SOD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微生物源的相关文献由31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永梅、步国建、张充等。
微生物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0042篇
占比:99.98%
总计:440130篇
微生物源
-研究学者
- 何永梅
- 步国建
- 张充
- 王迪轩
- 张晓健
- 王胜
- 管世敏
- 荣绍丰
- 陶黎明
- 唐韵
- 姜书凯
- 徐文平
- 许煜泉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亚文
- 何苑皞
- 何莹龙
- 刘中华
- 刘元法
- 刘全永
- 刘君昂
- 刘炎峻
- 刘芳
- 刘长禄
- 南志标
- 叶茂
- 吴歧山
- 吴清平
- 周万平
- 周国英
- 夏正清
- 孟庆敏
- 宁亚维
- 宋厚辉
- 庄芳芳
- 庞鸿昌
- 张仁军
- 张合庆
- 张育雷
- 张荣庆
- 张菊梅
- 张阳
- 徐勇将
- 徐同林
- 文亮晶
- 旷文丰
- 朱永官
- 李明
- 李河
- 李茜茜
-
-
王露露;
陈洲;
贾英民
-
-
摘要:
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微生物源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在抗肿瘤细胞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依次分析细菌源、真菌源和放线菌源AMPs能够抑制的肿瘤细胞种类,AMPs对不同类别肿瘤细胞的抗性作用特点,以及AMPs对肿瘤细胞的抗性效果和差异;简述微生物源AMPs抗肿瘤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分别阐明微生物源AMPs通过作用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和死亡受体等途径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对微生物源AMPs抗肿瘤作用及其效果相关研究内容的整理和其对肿瘤细胞抗性机制的总结,将有助于其他学者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微生物源AMPs新的功能,指出进一步挖掘微生物源AMPs的重要性,为微生物源AMPs未来的抗肿瘤研究及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
高新蕊;
刘瑾彤;
沈亚晶;
刘艳琴;
姜宝杰
-
-
摘要:
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食品加入防腐剂以延长保质期已成为常态.防腐剂通过干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壁和细胞膜系统、酶和功能蛋白的正常运作,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腐效果.食品防腐剂可分为化学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其中微生物源防腐剂是天然防腐剂三大组成之一,取自微生物不同时期的代谢产物,具有绿色、安全的特点.本文根据微生物防腐剂的不同来源,从细菌类、放线菌类、霉菌类、酵母菌类和微生物溶菌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简单介绍了乳酸链球菌素、大肠菌素、纳豆菌代谢物、那他霉素、聚赖氨酸、曲酸、红曲霉代谢物、嗜杀酵母菌和微生物溶菌酶的抑菌原理和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防腐剂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
-
宋佳;
闫雪;
夏丽媛;
孙为伟;
孙博;
范寰;
王文杰;
赵晨
-
-
摘要:
虫害一直是危害农林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给我国第一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长久以来,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虫害已经导致环境污染、昆虫抗性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因此近年来,关于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的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增加.杀虫蛋白,特别是微生物源杀虫蛋白,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分支,因其优秀的杀虫潜力,不断被开发应用.对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挖掘的微生物源杀虫蛋白信息进行分类介绍及展望,为杀虫蛋白在我国农林等多个行业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
徐畅;
于基成;
刘秋
-
-
摘要:
目的介绍近5年微生物源食品保鲜剂的研究进展,为研究高效、无毒、天然的食品保鲜剂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方法综述常见的微生物源食品保鲜剂,包括细菌源保鲜剂、真菌源保鲜剂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保鲜剂(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溶菌酶和纳他霉素)。简要说明其抑菌机理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微生物源保鲜剂可以通过竞争营养,诱导系统抗性和产生活性代谢产物等方式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降低果蔬病害的发生率,保持食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结论微生物源保鲜剂为食品保鲜贮藏提供了新途径。其抑菌机理和潜在毒性需进一步明确,如何提高微生物源保鲜剂抗不良环境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
任剑豪;
吴卫国;
宗平;
李娜;
张兵;
周涛
-
-
摘要: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使其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且污染环境.介绍储藏中的常见虫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根据粮食储藏绿色、环保、安全的要求,探讨粮食储藏过程中针对储粮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综述在稻谷储藏中关于昆虫生长调节剂、信息素、微生物源物质、植物及植物提取物等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开拓储粮害虫防治思路,减少或避免储粮害虫造成的损失,为未来研究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
-
-
韩爽;
张健;
井月欣;
王萍;
王共明;
刘芳;
刘奎;
刘海超;
赵云苹
-
-
摘要:
蛋白酶因其高催化效率和低污染性,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蛋白酶来源广泛,微生物源蛋白酶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易于控制,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微生物源蛋白酶纯化程度提高,酶活力调控进入分子水平,且结合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相关工程菌的筛选培养方法高速发展.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更高效地结合,能进一步提高蛋白酶的产率,优化蛋白酶的性质.本文针对提取蛋白酶的常见微生物及筛选方法,微生物蛋白酶的纯化、酶活力的调控及其应用五个方面,对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微生物蛋白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
-
-
李亚楠
-
-
摘要: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指数、口感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然的食品防腐剂成为了食品加工和生产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的基本概念与种类,着重分析微生物源食品防腐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
-
LUO Jian-Ying;
罗剑英;
HOU Yi-Ping;
侯毅平;
CHEN Chang-Jun;
陈长军;
WANG Jian-Xin;
王建新;
ZHOU Ming-Guo;
周明国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能定殖于植物根系,分泌次生代谢物,促进植物生长,并抑制其他病原菌的侵染为害的微生物群落.吩嗪类化合物是由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合成和分泌受菌体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吩嗪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可作为动物体内的毒力因子,又可诱导植物系统抗性,抑制病原物活性,促进生物膜形成,介导信号转导.上海交通大学从上海郊区的甜瓜根部分离得到一株假单胞菌菌株M18,该菌株能同时合成吩嗪-1-羧酸(PCA)和藤黄绿菌素(Plt)两种抗生素的植物根际细菌.以吩嗪-1-羧酸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杀菌剂申嗪霉素已经在我国获得注册登记,是一种安全、广谱的微生物源农药,可以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效防治作物病害.rn 吩嗪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抗菌、抑肿瘤的活性物质,以吩嗪的杂环为核心,经过甲基、羟基、羧基等功能基团的修饰,形成一个广泛的抗生素家族,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也千差万别。产吩嗪的微生物有很多种,目前,对其中的假单胞菌研究较普遍和深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发现了吩嗪化合物的合成机制。一般都是在莽草酸代谢途径的基础上,生成分支酸,在一组核心酶PhzA、B、C、D、E、F、G的催化作用下,形成吩嗪合成的重要前体PCA。除此之外,近几年对链霉菌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了吩嗪前体合成的另一种途径——莽草酸代谢替代途径,这种途径的合成机制仍然有待研究及证实。经过莽草酸代谢途径和莽草酸代谢替代途径合成的吩嗪化合物前体,之后再逐渐进行甲基、羟基、脱羧、脱氢等反应修饰作用,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吩嗪类化合物。rn 目前,以天然吩嗪化合物为基础,再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定向改造,可以合成更多的有生物活性的吩嗪化合物。可以预见,随着对吩嗪类化合物作用机制和生物合成机制的逐步阐明,它们在医药、农业等领域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
-
-
-
-
-
-
- 钟华
- 公开公告日期:2016.05.18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净化用动物源微生物驯化成植物源微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100份的纯净水中加入30-40份的植物源培养基,再加入3-10份的厌氧微生物,搅拌均匀,恒温35°C密封发酵24—48小时;再加入30-40份的植物源培养基和3-10份的好氧微生物,搅拌均匀,恒温30°C发酵12-24小时,每15-3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然后,恒温25°C发酵8-12小时,每30-6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最后自然发酵12-24小时,每120--24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重量份数比为1:1。本发明,对购买来的动物源微生物菌种进行驯化,并可根据不同污水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配方调整,恢复微生物原有的野性,快速的生存、适应、扩繁,并且对环境要求低,操作方便,成本低,见效快。
-
-
-
-
- 钟华
- 公开公告日期:2014-05-28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净化用动物源微生物驯化成植物源微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100份的纯净水中加入30-40份的植物源培养基,再加入3-10份的厌氧微生物,搅拌均匀,恒温35°C密封发酵24-48小时;再加入30-40份的植物源培养基和3-10份的好氧微生物,搅拌均匀,恒温30°C发酵12-24小时,每15-3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然后,恒温25°C发酵8-12小时,每30-6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最后自然发酵12-24小时,每120-240分钟充氧曝气一次;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重量份数比为1∶1。本发明,对购买来的动物源微生物菌种进行驯化,并可根据不同污水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配方调整,恢复微生物原有的野性,快速的生存、适应、扩繁,并且对环境要求低,操作方便,成本低,见效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