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神观

形神观

形神观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医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494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心理学探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原脑病论坛暨首届河南脑病学术大会、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形神观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燕国材、刘佳钰、官志婷等。

形神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2.8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494 占比:97.03%

总计:3601篇

形神观—发文趋势图

形神观

-研究学者

  • 燕国材
  • 刘佳钰
  • 官志婷
  • 张世富
  • 曾小月
  • 李欣
  • 谌薇
  • 钟伟
  • 钟红文
  • WANG Qi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澄
    • 摘要: 具象雕塑在今天的艺术语境下仍是雕塑家与外界沟通的有效语言之一。与具象雕塑相比,新具象雕塑更强调观念的表达,因此,在视觉形式上与传统美学当中所强调的“形神”观有一定程度的背离。新具象是对“真实”的再理解,也是对传统具象“形神”之美的再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具象雕塑的语言架构。
    • 徐二花
    • 摘要: “形”“神”之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庄子》一书中,“形”“神”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形体保神”,侧重强调形体的基础作用,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逻辑起点。第二方面是“不形而神”,侧重强调精神的本质作用,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内在要求。第三方面是“形全精复”,侧重强调形神统一,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理想境界。
    • 黄倩倩
    • 摘要: 中西方肖像画发展蔚然壮观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而形神观念作为人物肖像绘画中的核心问题,在中西方肖像绘画中出现不同的理解与表达,主要差异体现在时空观念审美、绘画表现形态、人物造型理念与主客观时代精神上。立足于中西语境中来反观肖像画中的形神问题,更为直观地把握中西肖像画中的本质问题。
    • 何可奕
    • 摘要: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形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要探究意义的美学课题,以形写神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品评原则,而以神写形是中国写意艺术的灵魂奥义.本文就传统人物画领域,浅谈绘画中的形神观.
    • 张颖
    • 摘要: 印象派作品在西方艺术中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画面中逐渐减弱对客观物象的塑造,强调表现画面的瞬间状态,传递客观物象的神态气质。印象派对物象的认识和创作观念与中国绘画中贯穿的“形神”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中国古代画论中对“形神观”的认识来分析印象派的作品,从而研究印象派作品中对“形”与“神”的具体认识,探讨二者间的关系。
    • 黄利波
    • 摘要: 方薰认为形与神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同却又不可分割.在绘画理论中,形似是神似的基础,没有形似,则神似无从谈起;神是形的内在本质,神似是对形似的超越,没有神似的画没有生气.其形神观的核心乃是遗形取神.
    • 赵若琳; 杨放; 常运立; 袁天峰
    • 摘要: 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对临终关怀的关注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医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并富有中国特色,为我国推进临终关怀发展起到伦理关照的作用。中医伦理思想中“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生命观和“内存仁心,善待病家”道德观对临终关怀的启示在于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的统一;“顺应自然,过犹不及”和“阴阳自和,因势利导”的自然观提示了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自然疗法代替过度医疗减缓临终患者的痛苦,提高临终生命舒适感;“形神一体,身心兼治”的整体观和“病同人异,因人制宜”的辨证观要求对于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要身心兼顾,给予家属照顾和情感支持,减轻照护压力和哀伤情绪,并且针对于不同临终阶段、年龄、心理状态等因素因人而异地给予临终患者的个性化呵护。
    • 郑凡; 顾漫
    • 摘要: "形神"概念及其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生命认知中的基本问题.中医学的形神观,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形神"思辨的继承与发展;"形神一体"的形神观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以金元四大家对于中医"形神观"的阐发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发现他们的学术创新与其儒医身份及经典研习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 陈秋阳
    • 摘要: "不似之似似之"是石涛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石涛突破束缚,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贯山川之形神,在笔墨表现中也实现了造化万物"神"与"形"的高度契合.
    • 李娟
    • 摘要: 朱良志在《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中,借用禅宗"香"这一范畴来讨论中国艺术中神韵的实质.艺术作品有"神"是因其有"香","香"来源于艺术家的主体心灵固有的"天香",这种"天香"是艺术家高洁灵魂与不染性灵的真实显现.要使作品中有"香",就要护持"天香",也即保持一颗不染之心."天香"是艺术家生命精神之外在显现,也是禅宗中"自性"之境的外在彰显,艺术作品中的"香"境实则是"自性"自在显现时所生出的艺术之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