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
建筑初步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9210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才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等建筑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建筑初步的相关文献由1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真、杨梦阳、牛笑等。
建筑初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9210篇
占比:99.97%
总计:339301篇
建筑初步
-研究学者
- 李真
- 杨梦阳
- 牛笑
- 赵兵兵
- 彭蓬
- 李茜
- 覃永晖
- 陈亮
- 刘超婧
- 吴伟东
- 吴迪
- 周拥军
- 张彩丽
- 方舒
- 李晓东
- 杨梅花
- 段丽娟
- 王翠
- 白丽燕
- 祝彦知
- 胡春
- 蔡静
- 马归民
- Li Yueyan
- Nie Tong
- Sun Ziran
- Yang Guangzhao
- 丁可
- 丁蔓琪
- 付晓惠
- 侯伟男
- 侯琪玮
- 俞梦璇
- 傅双燕
- 刘丽霞
- 刘伟毅
- 刘繁春
- 刘花培
- 刘莹
- 刘蓓蓓
- 卢玫琚
- 叶银霖
- 吴志宏1
- 吴桂宁
- 吴泓劭
- 吴萍
- 吴雅君
- 周亮
- 唐云
- 孙自然
-
-
鲁豫坤;
张佳乐
-
-
摘要:
建筑初步是建筑学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文章概述了建筑初步课程从以往大量的、繁复的“机械式”作业考核形式到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识图技能等“认知式”作业考核的改革措施,提出清晰的课程定位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作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该课程作业改革的实施思路和实践探索。
-
-
杨梦阳;
牛笑;
赵兵兵
-
-
摘要:
建筑初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对各种空间设计手法运用自如.但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缓慢.本文以此为前提,以空间建构为导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引入模型制作,强调造型能力与材质表现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高空间设计能力,为建筑设计奠定基础.
-
-
宋雨晗
-
-
摘要:
"建筑初步"是为了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制图能力设立的课程.疫情条件下,文章以乐山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9级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难点,基于网络环境进行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教学探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材料难度大、课程作业复杂、客观条件限制等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文章提出了更加重视理论讲授、把控线上课堂互动秩序、加强课后作业督促、提升学生自信心、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对策,以期探究更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制图能力.
-
-
李茜;
梁楠;
王惠;
侯琪玮
-
-
摘要:
近年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重点工程之一,积极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成为大部分高校教师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基于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逐步探索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以防疫期间《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构建课程的多维度思政育人教学体系.
-
-
张彧孟
-
-
摘要:
建筑初步是建筑学低年级入门专业课程,具有对学生各项基础专业知识和绘图能力表达要求高、所涉及的内容广等教学难点;“互联网 +”、科技时代发展对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混合型教学方式是其代表性产物,从课前、课中、课后多方面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课程改革科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
-
-
杨梦阳;
牛笑;
赵兵兵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提倡各类学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建筑初步作为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面授指导为重中之重.本文以此为前提,探讨结合微课、AR技术、学习通等多种授课平台的全新授课模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使学习过程更富趣味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弥补了无法面授指导的不足.
-
-
-
-
徐亚琪;
张城芳;
张力文
-
-
摘要:
《建筑初步》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课程旨在通过认知体验、激发训练、空间构成、建筑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目的、意义、基本方法等知识。但传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法无法适应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本文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初步》课程为例,展开应用型本科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优化,希望能够探索一条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方法。
-
-
陈宜瑜
-
-
摘要:
在教育部"以本为本""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的要求下,教学质量提升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选择。提升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创新开始,基于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的现状和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中探究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为其他建筑类高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