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4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98889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第六届中原肝病论坛、2014年长江三角洲中医肝病协作组学术会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感染病分会学术年会、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等;布加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2556位作者贡献,包括祖茂衡、许培钦、徐浩等。

布加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4 占比:1.17%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98889 占比:98.74%

总计:100153篇

布加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布加综合征

-研究学者

  • 祖茂衡
  • 许培钦
  • 徐浩
  • 党晓卫
  • 张庆桥
  • 顾玉明
  • 马秀现
  • 魏宁
  • 汪忠镐
  • 许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森; 徐浩; 崔艳峰; 高志康; 神斌
    •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广泛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确诊为广泛肝静脉闭塞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彩色超声和MRA或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为广泛肝静脉闭塞型BCS,并接受改良TIPS治疗。记录腹水消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肝、肾功能情况。术后彩色超声或CTA随访,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结果28例患者改良TIPS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3.69±5.95)mmHg(1 mmHg=0.133 kPa),术后为(19.08±3.5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例(7.1%)出现轻度肝性脑病。术后1年、2年分流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28/28)、89.3%(25/28),二期通畅率皆为100%。结论改良TIPS术治疗广泛肝静脉闭塞型BCS患者安全有效,可取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 齐婧姝; 邢枫; 刘成海
    • 摘要: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7至2021年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病史资料,对其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情况等进行归纳整理。结果9例BCS患者临床表现以肝/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腹胀、腹水、胁痛、腹壁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胁胀为主;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下腔静脉阻塞/狭窄者为主;临床误诊率较高(7/9),常被误诊为肝硬化。结论布加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漏诊误诊;诊断除了血管影像学检查,肝活检病理也具有重要价值;结合益气活血的中药治疗该病可获良效。
    • 李强; 路平; 陈士新; 汤祥瑞; 吴光航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肝静脉闭塞伴代偿性肝短静脉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汉中三二〇一医院32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肝静脉梗阻伴肝短静脉代偿性扩张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肝短静脉情况,随访术后肝短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结果围术期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穿刺点血肿。肝短静脉压力由术前(30.0±10.0)cmH_(2)O降至术后(18.6±5.7)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7,P<0.001);其中,肝短静脉通畅患者的肝短静脉压力由术前(26.9±8.0)cmH_(2)O降至术后(17.8±4.5)cmH_(2)O(t=6.506,P<0.001),肝短静脉梗阻患者肝短静脉压力由术前(39.3±9.9)cmH_(2)O降至术后(21.1±8.1)cmH_(2)O(t=5.932,P=0.001)。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25.2±5.8)个月,术后1年、2年和3年的一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3.8%、85.8%和78.0%,二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6.9%、92.7%和92.7%。结论对于肝静脉广泛性闭塞伴代偿性肝短静脉布加综合征患者,腔内治疗维持肝短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通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 翟水亭教授的专业方向为主动脉及其他外周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与复合手术,首创“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在河南省内率先开展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和复合治疗,AngioJet动静脉血栓抽吸术、超声引导下准分子激光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等技术均填补了河南省的空白,对布加综合征的腔内治疗和研究均处国际领先地位。2012年创建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创立了国内首家整合血管外科、心外科大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普通外科及神经外科等专业技术力量的血管疾病多学科诊治平台。
    • 徐灵均; 陈天兵; 陈剑; 刘洪
    • 摘要: 报告临床上较为罕见的1例以布加综合征(BCS)为初始表现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患儿,女,6岁3个月,以呕吐、头痛及腹痛起病,其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完善腹部大血管的彩超提示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右静脉及肝左静脉稍强回声团,考虑血栓,其中肝右静脉闭塞可能,门静脉壁不光整。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肝脏外周密度稍偏低密度欠均匀,肝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显示欠佳。根据骨髓穿刺报告结果,患儿最总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本研究对布加综合征为初始表现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分析,以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和合理的干预,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 郭巍; 卞策; 李蓉; 侯国峰; 朱广昌; 马骏; 孙立凤; 汪忠镐
    • 摘要: 目的总结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1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48例、无血小板减少组7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解剖分型等一般资料,白蛋白、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含量等血细胞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血小板减少症组年龄、病程、解剖分型、胆红素水平等与无血小板减少组相比,P均<0.05。年龄、病程、胆红素水平是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布-加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年龄大、病程长、高胆红素水平是布-加综合征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 侯国峰; 卞策; 郭巍; 李蓉; 朱广昌
    • 摘要: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人工血管转术后流吻合口狭窄再处理情况。方法收集2016—2020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9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n=6)和手术组(n=3)。介入组中5例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1例溶栓后行PTA球囊扩张肠系膜吻合口。手术组开腹行肠系膜吻合口增生内膜剥脱血管重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腹围、血浆白蛋白、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门静脉压力、腹围、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介入组患者肝功能好转4例,手术组患者肝功能好转2例。结论BCS人工血管转流远期吻合口狭窄较为常见,在充分评估吻合口及分流道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介入球囊扩张和开放手术吻合口重建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
    • 王静
    • 摘要: 不久前,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到医院就诊,自述患有肝硬化、腹水。接诊这名患者时,其肚大如鼓、肚脐膨出。经腹部超声、腹部CT、肝静脉造影、肝活检等明确诊断为布加综合征,对患者进行介入及抗凝治疗后,下腔静脉栓子消失、腹水消退,恢复良好出院。布加综合征(BCS)是由各种原因的肝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血流受阻而继发的一类疾病,可引起瘀血性门静脉高压.
    • 郑信德; 杨春; 路欣; 周琳夕; 张利军
    • 摘要: 目的应用快速定量相位对比法(PC)研究下腔静脉阻塞的布加综合征(BCS),并与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的定性指标进行比较,探讨PC定量值在诊断下腔静脉B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DSA确诊的下腔静脉阻塞BCS行快速定量相位对比法及MRV检查,获取PC定量值及MRV定性值;另选取35例体检发现的肝脏局灶性病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亦行快速定量相位对比法及MRV检查。结果PC法的定量参数(搏出量,顺向流量,平均流量,平均速度,峰值速度)诊断IVC阻塞BCS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7,0.7788,0.7665,0.9159,及0.8947。平均速度诊断IVC阻塞BCS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8.57%,85.71%及87.14%。对于IVC阻塞BCS的诊断效能,平均速度(PC法的一种定量指标)与MRV比较,两种方法C无统计学差异(P=0.0768)。结论PC法定量值可用于IVC阻塞BCS的诊断,并可提供IV阻塞BCS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