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
居民点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87996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中亚信息、农村经济与科技、黑龙江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水电移民政策 技术 管理论坛、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居民点的相关文献由7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亚光、林祥国、郑新奇等。
居民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996篇
占比:99.54%
总计:88402篇
居民点
-研究学者
- 李亚光
- 林祥国
- 郑新奇
- 陈仲雍
- 任玉鹏
- 任金铜
- 何磊
- 倪欢
- 冯应斌
- 刘凯
- 刘广玉
- 刘桂芳
- 刘耀林
- 卢鹤立
- 史正涛
- 叶青
- 吕秋兰
- 周海涛
- 姜广辉
- 宁小莉
- 宗浩
- 张军
- 张彦东
- 张超
- 张雪峰
- 徐硕
- 朱秀芳
- 李四高
- 李天祺
- 李联玉
- 李雪
- 杨举田
- 杨庆媛
- 杨建梅(译)
- 杨恒喜
- 梅兴霞
- 欧阳军
- 武博
- 沈树梅
- 潘耀忠
- 王丽丽
- 王家民
- 王小聪
- 王录仓
- 王新军
- 王梅勋
- 王苜华
- 田雷
- 罗红安
- 胡永胜
-
-
王培;
胡苏;
段全猛;
王璞
-
-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当前镇村发展问题,2019年3月,江苏省出台《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支持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通知》(苏自然资函〔2019〕144号),要求苏北地区优化城镇村布局,明确实施步骤。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产业类型多样,人口流失情况各异,居民点规模大小不一,居民点形态多样,公共设施配套和农房质量参差不齐,已有研究成果较难直接应用。因此,本文试以沭阳县为例,探讨苏北平原地区的村庄布局优化方法。
-
-
李安芹;
黄兴国;
王英龙;
朱勇;
刘星宇
-
-
摘要:
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该研究以高邮市卸甲村、花阳村为对象,通过对村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居民点布局、工业用地布局、村庄服务设施、村庄人居环境和道路交通等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的要求和目标,提出了编制卸甲村、花阳村村庄规划要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居住环境、实施全域综合整治、完善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点。
-
-
李国敬
-
-
摘要:
研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渭河流域的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水系及其与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自然因素对本区居民的影响程度,对乡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
王婉婷
-
-
摘要:
运用泰森多边形法、Ripley′s K函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鄂尔多斯市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在整体上呈集群空间分布类型,各区域也均呈集群空间分布,鄂托克前旗集群性较强,伊金霍洛旗集群性较弱。各区域居民点在空间多尺度特征上存在差异,均呈“单峰”空间特征,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集聚度先增后减,鄂托克旗出现的峰值距离最大。研究区居民点“东密西疏”的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密度高值区分布在准格尔旗和市区周围。
-
-
杨懿;
高华端;
王群;
李晓松
-
-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高程图(DEM)、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其中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在白云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上分布较为零散;坡耕地的各土壤类型面积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黄壤最为集中连片,水稻土则较为分散;不同坡位区域中,坡耕地面积依次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在下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集中连片,上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零散;同时坡耕地和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居民点越远,坡耕地分布越稀疏。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空间格局,其中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连片区可优先考虑进行治理。
-
-
苏颖异
-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是多规融合的规划。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大部分的村庄规划为减量规划是必然的。本文试图通过科学合理、符合农村管理机制的户籍人口预测宅基地建设规模,统筹考虑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常住人口的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等需求,明确建设用地总量;试图通过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集约利用土地,增加规划弹性,预留部分指标,创造留白空间,建立使用机制,探索减量规划可操作性、实施性的路径。
-
-
陈婷;
罗群;
周婷;
张超;
汪李辉;
王志红
-
-
摘要:
为了研究地形因子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本文以金海湖新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地表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四个地形因子,分析它们对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居民点较为密集的乡镇为梨树镇、小坝镇,居民点最稀疏的是响水乡;(2)海拔、坡度、地表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对居民点的分布影响较大;(3)部分区域地理条件虽好但居民点密集程度过大,可能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压力。
-
-
李雪;
宁慧博;
王有朋
-
-
摘要:
构建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农村居民点研究延伸,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整合、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基于乡村振兴的五大发展方针,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
程俭;
刘昌华;
刘凯;
武建双;
范晨雨;
薛滨;
马荣华;
宋春桥
-
-
摘要: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汽源,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及半干旱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迅速上升,但是湖泊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与草地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和报道.基于1995-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Hydroweb多源测高同化水位数据、SRTM-1 DEM数据等,本研究以青海湖近年来增长速率情景开展湖泊快速扩张对周边人居设施(道路、居民点)与草地影响和潜在威胁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期间青海湖处于萎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出现最小值,之后,青海湖进入稳定扩张期.2004-2019年期间,青海湖水位累计上涨3.27 m,年均增长率约为0.22 m/a;相应地,青海湖水量增长了 14.25 km3,年均增长率为0.95 km3/a.湖泊扩张模拟结果显示,若青海湖水量以当前速率增长,水位将在2070年前后达到3207 m(相对2019年约10 m的水位涨幅),届时将会淹没178个居民点、长度约为1286.91 km的道路以及2042.22 km2的植被,其中预测的高风险区域主要为切吉乡、泉吉乡和金滩乡.该研究有望为青海湖快速扩张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和潜在威胁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制定缓解气候变化风险的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
-
杜立柱;
王婷婷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以市场为导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农业模式是中国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大农业的发展对于小农经济下形成的现有居民点布局体系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村镇居民点用地及布局的变化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单纯的就空间讲空间,就乡村讲乡村就会重蹈覆辙,只有将居民点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实现乡村的振兴.因此,本文在大农业的发展背景下,对东北地区村镇居民点布局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大农业发展对村镇居民点布局产生的影响,提出面向大农业发展的村镇居民点布局优化路径: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居民点布局结构;建立适应多元产业发展的居民点职能结构;通过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引导新型居民点布局形成;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居民点布局调整;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居民点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并结合五常市兴隆乡规划实践进一步探讨,以期为大农业地区村镇居民点布局的调整提供新思路.
-
-
-
许琴;
宁暕;
王梦姣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基于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并试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常态化的规划编制与土地管理中.本文基于精明收缩理念在农村人居空间中的应用,充分考虑武汉市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及真实诉求,从用地的布局紧凑程度、使用强度、投入强度等方面着手,探讨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的各类要素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充分挖掘农村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空间的精明发展,以及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刘娟;
程文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丘陵地区寒地村镇居民点建设用地因农林产业发展和人口迁移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加,影响了村镇宏观尺度的生态平衡和土地利用.针对丘陵地区寒地村镇居民点布局分散、生态水平降低、土地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论文结合五大连池镇的居民点布局规划,从生态敏感性和居民点发展潜力两个方面入手,采用主层次分析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构建评价体系,根据居民点的发展潜力评价预测其发展范围,并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探讨居民点的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五大连池镇居民点分为五类:存量挖掘型、限制发展型、搬迁安置型、整合发展型、稳步提升型,根据其居民点特征及区域生态敏感性分区探讨各类型居民点发展模式和规划建设策略,为居民点布局规划及空间管制提供理论依据.
-
-
李彦群;
王绍勋;
杨琚
- 《第三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届田园建筑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乡村规划的兴起,使得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本文以恩施市五峰山地区村庄为例,总结村庄居民点从早期地缘型自由散点式布局转向沿道路带状布局形式,再演变成横向卫星状布局形式的规律.基于村庄居民点的离散—集聚度进行分析,依据ARCGIS技术,分析村庄居民点的布局现状,总结村庄居民点布局特点,最后在五峰山地区整体用地适宜性评价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型、限制发展型、迁弃型三类村庄居民点的不同优化策略.以期为此类山地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
-
张叶生;
王珊;
陈兰
- 《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酉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服务.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PRA方法、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1)酉阳县可划分为高丘平坝区、低山区和中山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来源存在差异.(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有3个来源:超标用地整理潜力;破旧危房、闲置废弃用地整理潜力;生态移民搬迁整理潜.(3)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有恢复生态环境、集镇新村建设和“地票”指标三种流向.研究结论:酉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2940.54hm2,其中超标用地可整理1362.09hm2,闲置废弃、破旧危房用地可整理1007.61hm2,生态移民搬迁可整理570.84hm2;以上整理潜力安排恢复生态环境570.84hm2,集镇新村建设1330.54hm2,“地票”交易1039.16hm2.
-
-
韩秀丽;
李舜;
冯时
- 《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与合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实际角度着手,根据济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对济宁市居民点用地开发利用进行分析研究.
-
-
冯应斌;
杨庆媛
- 《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如何量化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引导村域居民点空间重构,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村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其主要聚居点进行参与式研究,从农户视角选取表征村域主要聚居点发展能力的复合型诊断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村域主要聚居点发展能力水平及其限制性因素,提出村域主要聚居点调控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户分化及其居民点新旧程度(迁并现实程度),进一步指明村域散居农户居民点调控方向和迁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型村域的主要聚居点发展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一般和较强等级,整体发展能力仍有待提高;将村域主要聚居点划分为适度扩张型、适度限制型、内部挖潜型、重点整治型等4类调控模式,将散居农户划分为保留型、村社迁并型、村内迁并型3类调控模式;构建了村域聚居、散居两种不同居住形态农村居民点分类调控策略及其迁并方向,在空间上形成“村域优势型聚居点—村社优势型聚居点—村社一般型聚居点—散居点”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格局.
-
-
袁奕琪;
陆文婷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村庄转变为成长型城中村,为实现这类村庄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一般的村庄规划策略思路已不能有效指引这类村庄的发展建设,必须根据村庄面临的不同发展条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村庄规划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成长型城中村定义的界定和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成长型城中村与城镇在区位、用地、产业等方面的联系;然后以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平湖村为具体案例,结合村庄特色挖掘,研究在企业园区建设、上位规划编制、政府决策等事件的影响下,成长型城中村村庄规划在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居民点迁并和村庄整治等规划策略方面适应村庄发展需要的方法,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和村庄可持续发展,并为类似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