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技术
导管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7353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学会、现代医院、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洲地区会议暨2009全国血液净化论坛、第四届全国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暨首届肿瘤靶向治疗东方国际论坛等;导管技术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玉川、冯华、凌锋等。
导管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7353篇
占比:99.96%
总计:187436篇
导管技术
-研究学者
- 丁玉川
- 冯华
- 凌锋
- 吉训明
- 吴中学
- 姜除寒
- 张友平
- 张开元
- 张高炼
- 曹国栋
- 李佑祥
- 杨川艳
- 沈尊理
- 王化斌
- 王诗
- 穆宁
- 罗玉敏
- 胡瑞斌
- 赖颖
- 赵邦
- 陈俊
- 陈健
- 陈图南
- 陈泽鹏
- 马康
- 黄海能
- C.许
- D·贝克尔
- EdwardT.Martin
- EricG.Auerbach
- G·巴特利
- M·多伊尔
- M·珍森
- Schiller
- ThomasIschinger
- Y.商
- Z.王
- 万仁华
- 于长平
- 余枢
- 余锡坤
- 侯仲贤
- 侯月梅
- 刘伏友
- 刘作勤
- 刘卓敏
- 刘子江
- 刘宗仁
- 刘昀
- 刘爱华
-
-
-
孔祥燕
-
-
摘要:
血管超声是什么?有何作用?血管超声就是一种用来检查患者血管病变的检查手段,是无创性超声技术和有创性导管技术的有机融合,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等优点,在临床上有很高的使用率,并且检查的准确性很高,实际应用效果十分好。使用血管超声对患者进行相关病变的检查,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患者血管病变处是否存在膜的增厚。
-
-
刘昀
-
-
摘要:
随着神经影像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已变得越来越成熟。由于其低侵入性、安全有效的特性、它已成为医生和患者公认的重要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之一。神经介入疗法已经在我国临床上大量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但是人们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方式了解的并不多,下面是对于神经介入疗法在各种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
-
包凯沪
-
-
摘要:
目的: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诊疗效果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60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血管造影介入检测方法对其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栓塞治疗或灌注垂体后叶素.结果:本组60例中48例(80.0%)患者出现异常出血征象,检查结果呈(+),其中40例(66.67%)检查结果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75%)瘤样血管、血管迂曲增多;2例(16.67%)血管畸形;1例(8.33%)肿瘤性病变.31例采取栓塞治疗,21例采取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效果均较好.结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采取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适合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同时也可作为诊断方法于手术前进行,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
-
李畅;
陈林;
马连君
-
-
摘要:
肠梗阻指肠管部分或全部阻塞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失败,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粘连性肠梗阻约占40%~60%,居于首位,而腹部手术后导致的肠梗阻占粘连性肠梗阻的80%~[1]。早期肠梗阻可选择非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医学、生物材料及导管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肠梗阻导管于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使非手术治疗成功率由30%提高到70%,但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总体上约有6%~11%
-
-
-
-
-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叶猛等经双侧股静脉,运用导管技术,操作圈套抓捕器,成功"钓"出了患者肺动脉内长达20 cm的异物。患者为64岁男性,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行剪断了右侧正中静脉留置的化疗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