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1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思想战线、探索与争鸣、民俗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郑观应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炼成、俞明海、周波等。
宗族制度
-研究学者
- 何炼成
- 俞明海
- 周波
- 周美娇
- 宁婧
- 常建华
- 张卓
- 张双婷
- 易谋远
- 曹丽华
- 李其瑞
- 李刚
- 李翔
- 梁敏仪
- 欧阳宗书
- 汤婧沄
- 王喜旺
- 王锡琴
- 蔡立雄
- 闫玲玲
- 马建兴
- 高亚莉
- 付丁群
- 任志强1
- 伍磊
- 何东霞
- 何友良
- 余达忠
- 余达忠1
- 余金华
- 傅允生
- 傅建成
- 冯伟勋
- 刘世奎
- 刘倩倩
- 刘小京
- 刘开勇
- 刘怀荣
- 刘祖云
- 卢宁
- 史介
- 叶娟丽
- 叶舟
- 吕剑龙
- 吴尔泰
- 吴意云
- 吾淳
- 周大鸣
- 周家明
- 周航
-
-
黄加平
-
-
摘要: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有涉及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如纂修宗谱,宗法伦理,乡村地方自治等。冯天瑜提到,宗法文化注重血缘关系和伦常秩序,同时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既影响民族意识与民族习惯形成,更关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宗法文化而言,宗族制度是其制度性表现。宗族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宗法血缘和国家政治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放大的家是国,缩小的国是家,家国一体。统治阶级即贵族在同宗同族的群体中逐步产生族权,族权属于特殊社会权力,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产生的权力。整个社会将血缘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形成贵族宗族制度,构成典型的宗法制国家。
-
-
刘怀荣
-
-
摘要: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的萌芽期约在10000年前。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农业在北方和南方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需求,这一时期已有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农业文明和宗族制度共同孕育了血缘宗族伦理,三者相互支撑,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进入西周后,周公立足孝道,制礼作乐,敬天倡德,超越了血缘宗族的狭隘范围,形成了周代礼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孔子的"仁学"立足"孝悌",以修身为起点,将宗族伦理发展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确立了以个人道德内在自觉即内省为特点的修身之路,完成了上古文化"哲学的突破"和升华,从而为中国文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孟子等儒家后学的持续推进,以人伦和教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修身则为中国文化架设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
-
-
叶舟
-
-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宗族组织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族会便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新型形态.近代族会制度起源于上海,其建立并不是简单地给宗族组织披上民主的“洋装”,而是希望通过援引“合群”思想,让原本分散的家族成员意识到彼此价值观念和实际利益的一致性,进而本着自愿的原则走到一起,结合成为具有参与意识的社会公众,将家族组织改造成具有公共性的、现代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以解决家族组织中面临的族长专权、族产产权“公”“私”不明等诸多矛盾.族会的出现,表明部分宗族面对时代大潮,努力做出相应的调整.族会并不应该视为当时宗族改良的普遍情况,但至少可以从中发现宗族具备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
-
-
-
-
-
陈泓;
罗云云
-
-
摘要: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因,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
-
陈志宏;
涂小锵;
康斯明
-
-
摘要:
早期华侨虽身处海外,却与原乡家族联系紧密,海外华侨社会可以说是原乡社会关系的延伸,扩展了家族和侨乡在海外的空间维度.文章通过对马来西亚槟城代表性的福建五大姓家族聚落的实地调研,结合历史地图与族谱、碑刻等民间史料,从华侨家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厦门原乡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华侨家族在东南亚迁移定居形成的聚落空间特征.
-
-
程维荣
- 《纪念郑观应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作为近代实业家和思想家,郑观应的改革思想适应于变法图强、拯救民族危机的要求,不仅包括工商、政治诸领域,而且涉及传统社会领域,借鉴西方观念变革宗族制度的思想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聚族而居"、"恪共祀事"的宗族背景,介绍了“非对国家负义务,实对家族负义务”的改革对象,并进一步探讨了革陋俗、保乡里、设议院的改革意义。郑观应的宗族改革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洋务运动至立宪运动期间先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察与反省,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变革宗族的主张。或许可以说郑观应是中国最早用近代目光观察与针贬传统宗族制度的思想家。“礼失而求诸野”,郑观应试图探寻西方社会制度的长处,为中国宗族改革提供借鉴。这种改革思想,与此前一些思想家提出的改革宗族的观点相比,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但是,这种思想仅仅是一种改良,目标是御侮图强,并不从根本上触及宗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