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48篇;相关期刊495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当代青年研究、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首届中国经济史博士后论坛、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二届国际易学大会北京年会等;传统社会的相关文献由78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忠民、周洪波、尉迟从泰等。

传统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1 占比:12.7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148 占比:87.14%

总计:5908篇

传统社会—发文趋势图

传统社会

-研究学者

  • 吴忠民
  • 周洪波
  • 尉迟从泰
  • 左卫民
  • 房学嘉
  • 王帅
  • 萧放
  • 丰子义
  • 何怀宏
  • 孙立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晓静
    • 摘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下,传统社会基层治理具有礼孝融合治天下的治理观念、基于家户治理的精英治理体系、刚柔相济的多重治理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基层治理固本培元与革故鼎新,需要重视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并进行创造性转换,重视传统礼孝文化的治理功能,进行社会内生性资源的激发引导,创设治理工具网络。
    • 罗曲
    • 摘要: 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普遍存在一些生活、生产禁忌。这些禁忌反映了彝族先民历史上对生活和自然的认识,是适应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彝族中的禁忌行为在淡化。
    • 张磊; 柳泽民
    • 摘要: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处于对幸福的追问与追求之中。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有所不同,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也各不相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根本性社会转型,这使得人们对幸福的追问和追求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不过是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的能动表现,对幸福观的理解也是如此,只有从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现实基础出发,即他们的实践条件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幸福观的差异以及追求实现幸福的不同方式。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这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幸福观的内在特质。以此为镜,也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才有可能找到通向幸福的现实路径。
    • 魏苏婉; 王志军
    • 摘要: 电影《百鸟朝凤》呼吁人们关注,以唢呐技艺为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影片中唢呐艺术,传承过程与发展盛衰地位变化。分析传统教育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思考从继承礼乐思想,保护传统社会音乐资源两方面,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社会音乐。
    • 孙晓春
    • 摘要: 平均主义是在中国传统社会获得广泛认同的观念和政治信仰。平均主义不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构想理想的社会生活的理论依据,并且也为历代王朝所接受和认可,成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深层意义上约束和规范着历代王朝的治理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始终没有脱离平均主义的轨道。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共同富裕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共同关心的议题。要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认识传统的平均主义观念的本质,厘清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别。
    • 黄丽
    • 摘要: 民间书会因具有文化活态流变性特质,在我国千百余年间形成了它独特的历史传承方式。当前,民俗口传式传承特色日渐式微,传统民间书会的生存状况正在持续面临危机。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个层面,要从书会的自身的社会性质出发,探讨这种口头传唱集体性质的活态民俗文化在长期发展阶段中的深层社会机制;第二个层面,要从研究传统民间书会历史与反映当代文化社会现象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分析民间书会所正面临深刻的现实社会结构变迁;第三个层面,要从理解传统古代社会与现当代文化社会之间、民众个体的社会日常生活文化与人类历史活动之间、文化传统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深层关系问题入手,理解近现代以来发生的深刻社会变迁,从而深入理解现代民间书会的发展变迁及背后的根本原因。
    • 余全有
    • 摘要: 在传统社会中,民间合会非常普遍,种类很多,它本是一种民间互助组织,随着其功能延伸,出现集资营利性质的"会".会契是加入某一民间合会的契据,它是持有者拥有会产所有权和分享会产营利的证据.会契可以继承、赠予、出典、转让和买卖,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有价证券,在民间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车宙瑛
    • 摘要: 俗语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性地总结出来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俗语在其口传的特性上,不仅是能够使用文字的知识阶层和上流阶层,而且还包括下游阶层等各阶层的思想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都不会偏向于男性或者女性。俗语能够反映不同阶层(不分贵贱、不分地位高低)的思想文化,民族心理以及生活习惯。为此,本文把韩国语俗语作为考察对象,对韩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研究。韩国语俗语中女性有关的俗语比男性有关的俗语更多,其中女性有关的俗语中大部分带有贬义与揶揄的意义。这是因为韩国深受儒学影响,男尊女卑思想自然而然地在韩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所以从俗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韩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婆媳尊卑"等性别歧视现象。本研究将与女性有关的俗语划分为女性的外貌、年龄、品格等三个子分类后,分别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以此来考察俗语中隐含的韩国传统的女性观以及性别歧视现象。
    • 付振奇
    • 摘要: 将对家户和关系的研究引入微观治理行为领域,通过构建"关系-理性-行为"的分析框架,来发掘传统农村社会治理形成的内在机理及当代价值.研究认为,家户间的关系互动形成了差异化的家户理性,利益驱动家户参与村庄治理,而家户理性影响了治理活动运行的规则,影响着治理行为,家户间关系不同,内生出的治理类型亦有差别.平等合作关系促成了平等协商型治理,依赖合作关系促成了威权主导型治理,竞争冲突关系促成了关系网络型治理.家户间关系是治理转化的基础,而权力主导公共产品分配的程度、公共产品的普惠性影响着治理类型的转化.在当下的农村社会治理中,依照农村关系变化的新走向,把握国家公共产品供应的限度,培育家户理性,发挥家户的治理主体作用,对农村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何中华
    • 摘要: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说,公德私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的和西方的问题.作为"亚细亚现象"的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也就无所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界,从而没有公德私德赖以附丽其上的基础.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条相当清晰的因果链条:商品经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修辞,意味着人的个体与类的分离和对立.与此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这种发生学基础,而是表征为"家""国"同构,由此决定着由"内圣"而"外王"的展开及其连续性.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固然也有公私之别,而且也是在道德的意义上成立,但它仅仅关乎道德与非道德的甄别,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公德私德问题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所谓的公德私德,只是意味着道德的类型或归属领域之不同.因此,以公德私德及其关系去"格义"中国原有概念,就难免走向把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现代化"和"西方化"的陷阱之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