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喘息
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4518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临床医学、临床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山东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儿科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4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等;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文献由453位作者贡献,包括鲍一笑、余春芳、余红云等。
婴幼儿喘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18篇
占比:98.65%
总计:14716篇
婴幼儿喘息
-研究学者
- 鲍一笑
- 余春芳
- 余红云
- 刘长山
- 应雅丽
- 廖红
- 李平
- 秦中
- 罗君
- 袁冰琦
- 谢燕
- 赵夏
- 黄红春
- 刘淑梅
- 刘璇
- 华丽
- 夏明月
- 夏煜
- 姚欢银
- 崔盖红
- 曹远保
- 李建
- 李艳丽
- 林岳华
- 樊媛
- 洪建国
- 王小仙
- 王桂兰
- 王阳
- 赵德育
- 陈利标
- 陈啸洪
- 陈婧
- 陈昌凤
- 陈昌秀
- Chen Xuegao
- LIU Zhi-Gang
- Li Pei-Jie
- Niu Jing
- Si Hongtao
- Wei Xiaolei
- 万燕婷
- 丘洁
- 严华杰
- 严寒露
- 严永东
- 于艳艳
- 付兵
- 任明永
- 伊丽
-
-
李懿雯;
陈娜
-
-
摘要:
调查显示约1/3的儿童在2岁前曾经至少发作过一次喘息,而1岁以内的喘息反复发作的发生风险高达10%以上[1]。婴幼儿喘息是一个慢性的治疗过程,不仅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还给患儿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本病近期预后大多较好,但是部分患儿喘息严重时可损害肺功能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2]。因此,临床上对于婴幼儿喘息应加深认识、尽早干预、科学管理防控以改善患儿的预后[3]。本研究调查了婴幼儿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
-
谭静;
马爱芬;
陈智锋;
刘鸿翔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婴幼儿喘息与呼出一氧化氮(FeNO)、肺功能水平的相关性,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24例喘息婴幼儿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病原体感染分为病毒组(n=45)、细菌组(n=42)和支原体组(n=37),另选取48例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疾病非喘息婴幼儿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四组患儿的FeNO和肺功能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婴幼儿喘息与FeNO、肺功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病毒组、细菌组、支原体组患儿的FeNO水平分别为(16.25±6.76) ppb、(16.78±7.69) ppb、(24.69±7.55) ppb,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43±3.24) ppb,且支原体组明显高于病毒组、细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细菌组、支原体组患儿的肺功能达峰容积比(VPEF/VE)分别为(26.31±3.13)%、(26.53±3.47)%、(23.47±3.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4±9.44)%、,达峰时间比(TPTEF/TE)分别为(24.48±3.38)%、(24.31±3.75)%、(20.29±3.6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79±9.35)%,且支原体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病毒组、细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婴幼儿喘息与FeNO水平均呈正相关(r=0642、0.638、0.715,P<0.05);与肺功能水平均呈正相关(r=0.489、0.512、0.661,P<0.05)。结论 FeNO、肺功能水平可反映气道炎症和气道损伤的情况,与婴幼儿喘息具有一定相关性,且FeNO和肺功能水平检测对于指导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哮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
官建文
-
-
摘要: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婴幼儿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收治的婴幼儿喘息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氧气支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炎性反应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4、IL-13]、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PEF、FEV1、FVC分别为(3.82±0.66)L/s、(3.15±0.36)L、(4.05±0.47)L,均高于对照组的(3.08±0.57)L/s、(2.32±0.31)L、(3.24±0.35)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L-6、IL-4、IL-13分别为(15.22±3.54)ng/ml、(23.49±5.21)ng/ml、(126.19±17.85)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7.38±5.81)ng/ml、(38.12±7.74)ng/ml、(154.22±20.2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gA、IgG、IgM分别为(8.97±1.67)g/L、(1.56±0.36)g/L、(1.69±0.38)g/L,均高于对照组的(7.85±1.54)g/L、(0.95±0.33)g/L、(1.35±0.3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孟鲁司特钠颗粒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婴幼儿喘息可以增强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反应,提高疗效。
-
-
黄婉嫦;
陈凤娣
-
-
摘要: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婴幼儿喘息的早期干预效果及哮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婴幼儿喘息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孟鲁司特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变化;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哮喘、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喘息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研究组哮喘、呼吸道感染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研究组于各个时间段的喘息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更少,喘息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喘息采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减少哮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较高。
-
-
林岳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婴幼儿喘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儿科收治的51例婴幼儿喘息患儿纳入喘息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普通肺炎患儿纳入肺炎组,50例健康婴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儿童血清25-(OH)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情况,记录并比较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正常组喘息患儿咳嗽、喘息及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消退时间。结果:喘息组、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肺炎组,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高于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喘息及哮鸣音等消退时间在维生素D缺乏组明显长于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3婴幼儿喘息中明显降低,对血清25-(OH)D3水平下降的婴幼儿建议补充维生素D,以提高临床疗效。
-
-
陈昌凤;
李建;
李艳丽;
王阳;
樊媛;
陈晓杰;
陈昌秀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徐州市婴幼儿喘息6岁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医院儿科住院的0~3岁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电话、门诊随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6岁后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作为哮喘组,其余患儿作为非哮喘组,统计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并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徐州市婴幼儿喘息6岁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为27.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3岁内喘息发作次数>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剖宫产出生、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临近马路、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共13个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共9个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
-
-
孙萌;
谷名晓;
李思云
-
-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患儿外周血维生素A(VitA)变化及VitA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00例婴幼儿喘息患儿(A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186例健康婴幼儿(B组)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中97例患儿(A1组)采用常规治疗,103例患儿(A2组)采用常规治疗结合VitA辅助治疗.比较A、B两组儿童外周血VitA情况,比较A1、A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外周血VitA水平低于B组(t=54.495,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t=4.640~11.481,P0.05),两组治疗后IL-10、TGF-β水平均高于治疗前(t=6.912~25.929,P<0.05),且A2组均高于A1组(t值分别为11.934、17.762,P<0.05),两组治疗后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56.149、74.283,P<0.05),且A2组低于A1组(t=34.038,P<0.05).治疗期间A1、A2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婴幼儿喘息患儿外周血VitA水平较低,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VitA辅助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
-
林岳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在婴幼儿喘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儿科收治的51例婴幼儿喘息患儿纳入喘息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普通肺炎患儿纳入肺炎组,50例健康婴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儿童血清25-(OH)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情况,记录并比较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正常组喘息患儿咳嗽、喘息及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消退时间.结果:喘息组、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肺炎组,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高于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喘息及哮鸣音等消退时间在维生素D缺乏组明显长于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3婴幼儿喘息中明显降低,对血清25-(OH)D3水平下降的婴幼儿建议补充维生素D,以提高临床疗效.
-
-
何慧敏
-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降阶梯疗法治疗婴幼儿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喘息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患儿接受降阶梯疗法治疗,试验组75例患儿接受中药联合降阶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后,试验组患儿临床表现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降阶梯疗法对婴幼儿喘息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喘息症状,减少复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
陈昌凤;
李建;
李艳丽;
王阳;
樊媛;
陈杰;
陈昌秀
-
-
摘要:
目的探讨徐州市婴幼儿喘息6岁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1集团军医院儿科住院的0~3岁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电话、门诊随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6岁后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作为哮喘组,其余患儿作为非哮喘组,统计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并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徐州市婴幼儿喘息6岁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为27.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3岁内喘息发作次数>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剖宫产出生、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临近马路、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共13个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共9个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次、活动诱发(无发热症状)的喘息、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后、一级亲属过敏史、幼时有湿疹和(或)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和不遵医嘱治疗喘息。
-
-
-
-
-
-
-
刘传合;
康小惠;
赵京;
钱渊;
陈育智;
张嘉林;
沙莉;
陈超;
宋欣;
朱汝南;
赵林清;
邓洁;
王芳
- 《全国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方法:选择反复喘息患儿(婴幼儿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15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91例进行研究,并选择肺炎患儿101例作对照,三组患儿均取鼻咽分泌物检测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甲(InfA)、流感病毒乙(InfB)、副流感病毒Ⅰ、副流感病毒Ⅱ、副流感病毒Ⅲ、腺病毒等7种病毒,同时取外周血进行食物过敏原筛查(fx5E)及吸入过敏原筛查(phaditop). 结果:三组患儿病毒感染总阳性率为60.4﹪,毛细组患儿阳性率最高,达764﹪,三组患儿病毒检测总阳性率显著不同(P=0.000).不同组别患儿病原检测阳性均以RSV为主,其它病毒阳性率很抵.RSV阳性率以毛细患儿最高(68.1﹪),反复喘息患儿次之(46.7﹪),肺炎患儿最低(26.7﹪).所有患儿食物过敏阳性率为25.5﹪,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仅5.6﹪.在反复喘息患儿,其食物过敏原和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35.2﹪和12.6﹪.三种疾病患儿的过敏原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吸入过敏原P=0.000,食物过敏原P=0.015),反复喘息组患儿吸入过敏原阳性率显著高于毛细组和肺炎组(P均<0.05),其食物过敏原阳性率也显著高于毛细组和肺炎组(P均<0.05),而毛细组与肺炎组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病毒检测阴性与不同病毒阳性各组间食物及吸入过敏原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RSV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原;婴幼儿过敏无论是喘息患儿还是非喘息患儿均以食物过敏原为主,吸入过敏原过敏较少,但反复喘息患儿的食物或吸入过敏发生率显著增高;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喘息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发生与患儿是否存在过敏无关.
-
-
-
-
李云珠
- 《中华医学会2006年全国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病毒感染与喘息密切相关,很多有急性喘息症状的患儿有流涕、低热等其他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典型表现.几个大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大多数有喘息发作的婴幼儿被证实有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病毒感染可直接导致喘息发作,并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本文研究,一、病毒感染引起喘息发作的几种可能机制,二、病毒相关性喘息的转归,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