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豆球蛋白

大豆球蛋白

大豆球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4116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中国林木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2007人造板工业技术进步研讨会等;大豆球蛋白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秦贵信、谯仕彦、席俊等。

大豆球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116 占比:99.91%

总计:124229篇

大豆球蛋白—发文趋势图

大豆球蛋白

-研究学者

  • 秦贵信
  • 谯仕彦
  • 席俊
  • 何涛
  • 吴莉芳
  • 杨晓泉
  • 孙泽威
  • 宋青龙
  • 李德发
  • 王洪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清莹; 于佳琨; 邢琳琳; 赵梦雅; 刘军; 王胜男; 刘贺; 朱力杰
    • 摘要: 大豆球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而大豆皂苷则是一种天然两亲性小分子活性物质,二者均可单独作为界面稳定剂制备水包油乳液,但在部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乳液的稳定性较差。将大豆球蛋白与大豆皂苷混合后作为乳化剂制备复合乳液,研究了典型环境因素(酸、温度、冻融)对大豆球蛋白-大豆皂苷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多重光散射技术对热(90、120°C)、酸化(pH值为2.0、3.0、4.5)处理乳液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并对热、酸化及冻融处理后乳液的粒径分布、粒径大小及絮凝率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乳液经热处理后稳定性有所降低,但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50%的大豆皂苷的复合乳液稳定性仍好于由大豆球蛋白单独稳定的乳液;pH值为4.5时复合乳液稳定性较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进一步降低pH值至2.0后乳液稳定性好转,各组乳液24 h时的稳定性动力学指数降至8.5以内,酸化处理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稳定性;此外,添加0.05%~0.50%的大豆皂苷亦能降低冻融处理后复合乳液的絮凝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大豆皂苷能够提高大豆球蛋白乳液在热和酸化处理后的稳定性,但没有明显改善冻融处理后乳液的失稳现象。
    • 黄国; 田泽鹏; 薛丽莹; 陈骐; 王迪; 衣艳娇; 李萌; 孙书境; 隋晓楠
    • 摘要: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中性条件下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7S)、大豆球蛋白(glycinin,11S)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EGCG与7S/11S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诱导了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发生变化。EGCG通过动态和静态方式猝灭7S/11S蛋白内源荧光。与7S蛋白相比,EGCG对11S蛋白的亲和力更高。EGCG与7S/11S蛋白的反应自发进行,两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物质的量比1∶1的复合物。EGCG能够降低7S/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并随着EGCG浓度的增加,11S蛋白变化更加明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除氢键外,疏水相互作用也参与了复合物的形成。EGCG结合导致7S/11S蛋白二级结构发生不同变化,使蛋白质发生解折叠。
    • 黄国; 陈骐; 池云峰; 罗小雪; 衣艳娇; 王迪; 隋晓楠
    • 摘要: 采用多重光谱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C3G)与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3G以静态、动态组合模式强烈的猝灭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的内源荧光,且C3G对大豆球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强于β-伴大豆球蛋白。C3G与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结合的主要相互作用力不同,但n(结合位点数)表明C3G和大豆蛋白以物质的量比1∶1形成稳定的复合物。C3G能够诱导大豆蛋白二级结构部分展开,促使部分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使大豆蛋白多肽链解折叠;并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色氨酸残基微环境疏水性,而对大豆球蛋白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没有明显影响。C3G的大部分酚羟基参与成键,其与大豆蛋白的结合依靠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为主导的多种作用力维持。大豆球蛋白对C3G具有更好的稳定、递送性能,但可能不利于C3G生物活性的发挥。
    • 李英英; 席俊; 陈慧彬; 尚阿晨; 王一超
    • 摘要: 为了有效评估大豆球蛋白抗原性变化,对热处理后的大豆球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考察其体外消化稳定性。首先采用碱溶酸沉法从脱脂大豆粉中提取大豆球蛋白,然后将其经400 MPa超高静压处理15 min后进行加热(70、90、110、130°C)处理20 min,然后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采用SDS-PAGE、邻苯二甲醛(OPA)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ELISA)法研究消化过程中大豆球蛋白的蛋白质分子质量、水解度和抗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后,与未处理样品相比,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大豆球蛋白的蛋白质条带逐渐变浅,生成更多的小分子蛋白;在胃消化过程中,未处理和热处理大豆球蛋白的水解度逐渐增强,在肠消化过程中,经过90、110、130°C热处理的大豆球蛋白水解度总体先增加后降低;与未处理的大豆球蛋白相比,热处理大豆球蛋白经过胃肠消化后抗原抑制率显著下降,最低可从87%降至4%。大豆球蛋白经过热处理,通过胃肠消化后可显著降低其抗原性。
    • 吕博; 孙贺; 于寒松
    • 摘要: 对12种市售大豆分离蛋白(SPI)及由5种蛋白亚基缺失型大豆制备的分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及凝胶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市售SPI中A1aA1bA2亚基百分含量与SPI凝胶值成负相关;A3B4和A4A5B3亚基的百分含量与凝胶值成正相关,但是相关性不显著;由A4A5B3亚基缺失品种及A3B4、A4A5B3亚基双缺失品种制备的SPI未形成稳定的热凝胶,说明11S中A3B4和A4A5B3蛋白亚基在大豆蛋白凝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A3B4亚基单独缺失品种制备的SPI虽表现出极差的凝胶特性,但尚可形成可检测的凝胶,说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A4A5B3亚基贡献率更高.
    • 何天齐; 王鹏; 杨浩辰; 石鑫峰; 刘琼
    • 摘要: 豆粕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其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其中抗原蛋白含量高,且不易降解,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造成了饲料原料的浪费.目前通过物理、酶解和微生物发酵手段均可对豆粕中抗原蛋白进行一定程度的降解,但均降解不彻底.本文主要论述近年来针对豆粕抗原蛋白降解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的进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
    • 王蕾; 吴金节; 孙智峰; 彭成璐; 丁红研; 王志; 李思婷; 王承智; 李玉; 王希春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分析11S球蛋白通过核因子-кB( NF-κB)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c-Jun N端激酶( JN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 IPEC-J2细胞)损伤的作用差异.试验随机分为6组:A组(对照组)无添加;B组添加5 mg/mL的11S球蛋白;C、D、E和F组分别添加1 μmol/L的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肽吡咯烷( PDTC) 、i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 L-NAME) 、JNK抑制剂SP600125和p38 MAPK抑制剂SB202190预处理后,分别添加5 mg/mL的11S球蛋白.培养24 h后,CCK-8检测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一氧化氮( NO)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干扰素-γ( INF-γ)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含量,苏木精-伊红( HE)染色法观察细胞及细胞核形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F-κB、iNOS、JNK、p38 MAPK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iNOS、JNK、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B组细胞活性极显著降低( P<0.01);与B组相比,C、D、E和F组细胞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 ,且C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D、E和F组( P<0.05) .2)与A组相比,B 组 TNF-α、INF-γ和 NO 含量极显著升高( P<0.01) ,IL-10 含量极显著降低( P<0.01) ;与B组相比,C、D、E和F组TNF-α、INF-γ和NO含量极显著降低( P<0.01) ,IL-10含量极显著升高( P<0.01) . 3)与A组相比,B组NF-κB、iNOS、JNK和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P<0.01) . 4)与B组相比,C和F组NF-κB、iNOS、JNK和p38 MAPK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P<0. 05 或 P<0. 01) , D 组 NF-κB、 iNOS 和JNK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 P<0.01) ,E组NF-κB、JNK和p38 MAPK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 5)与B组相比,C、E和F组NF-κB、iNOS、JNK和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 P<0.01) ,D组NF-κB、iNOS和JNK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 P<0.01). 6) HE 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可见,B组细胞损伤、胞质空泡化、核染色质聚集,C、D、E和F组细胞损伤受到抑制,且C组细胞结构形态的完整性优于D、E和F组.由此可见,11S球蛋白通过JNK/p38 MAPK/NF-κB/iNOS信号通路诱导IPEC-J2 细胞损伤,且NF-κB信号通路在诱导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刘德果; 席俊; 王一超; 付扬
    • 摘要: 为建立大豆球蛋白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相关脱敏研究,采用Deak法从脱脂豆粉中分离出大豆球蛋白,经过CL-6B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制得纯度较高的大豆球蛋白,并以此为免疫原,与佐剂1:1混合并充分乳化,采用背部多点注射法对6只Balb/c雌性小鼠进行免疫.免疫程序结束后得到4种多抗血清效价在1:6400以上,达到实验要求.1、6号多抗血清敏感性较强,分别为602、630 ng/mL.1号多抗血清与 β-伴大豆球蛋白和花生蛋白交叉反应率较低,在5%以下,表明该多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强.免疫印迹实验发现1号多抗血清仅与大豆球蛋白酸性A2亚基反应,不与其他亚基反应.获得了效价较高、敏感性强、特异性优良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大豆球蛋白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及相关脱敏研究奠定了基础.
    • 江连洲; 孙远达; 钟明明; 赵晓明; 谢凤英; 齐宝坤
    • 摘要: 利用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在酸性条件下制备Pickering高内相乳液,通过粒径、ζ-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冷冻扫描电镜、乳化性和流变学等研究其稳定性,并探讨其消化特性.结果 表明:在pH值2.0时,7S和11S形成的乳液均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11S比7S具有更高乳化性能.当蛋白质量浓度为0.015 g/mL,油相体积分数为78% ~82%时,可以形成稳定的高内相乳液.通过增加内相体积分数,7S和11S蛋白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体系分布更加均匀,不易发生聚集,并且可以形成较强的凝胶网络结构.模拟体外消化实验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蛋白形成的高内相乳液可以不同程度地延迟脂质的释放.本研究明晰了在酸性条件下7S和11S的结构特性以及7S和11S高内相乳液在胃肠道中的消化行为,可为食品功能性成分递送体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