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TEM课程

STEM课程

STEM课程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284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等;STEM课程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士军、刘玲、刘琨等。

STEM课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8.2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284 占比:91.65%

总计:2492篇

STEM课程—发文趋势图

STEM课程

-研究学者

  • 杨士军
  • 刘玲
  • 刘琨
  • 刘琼
  • 刘绮雯
  • 单俊豪
  • 卜方明
  • 周玉芝
  • 奚海茸
  • 姜晓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洪建军
    • 摘要: STEM项目化课程融STEM于综合实践,将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能力,与数学方法、科学思维、工程策略、技术意识、创意物化作为五种核心素养,设计课堂教学的情境浸入、学科转换、方案设计、操作实践、评估反思五个环节。学校大综合实践课程分为基于工程实践的活动课程、基于学科素养的考察课程、基于综合能力的模拟课程、基于集体素养的校园课程、基于综合实践的研学课程五种不同课型。
    • 李刚
    • 摘要: STEM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整合在一起,促进学习者的真实性学习,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理解力。研究发现:围绕STEM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能够有效组织科学探究、技术素养、工程设计与数学思维,整个过程包括STEM大概念的确认以及STEM课程教学的设计两部分内容。展望未来,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研究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STEM课程的核心要旨以及STEM大概念的根本内涵。
    • 郑惠懋
    • 摘要: STEM教育蕴含学科融合、问题解决与技术技能三个核心理念,将其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中,对培养小学生综合 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 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各类课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倾听 能力、说话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撰写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判断问题和有序表达等综合 素养。
    • 解亚萌
    • 摘要: STEM教育即科学( 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的英文缩写,但又远不止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它是多学科融合的整合性课程体系。STEM 教育是由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工程设计等多门学科融合的教育。上个世纪 90 年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就着手 STEM 教育项目研究,强化以技术应用与工程设计为基础的多学科融合课程,因此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少年。而我国在 STEM 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研究局限于 STEM 理论研究以及对国外 STEM 课例的分析研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 STEM 课程体系开发研究较少。因此,2016 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 沈艺
    • 摘要: STEM课程的"提出问题"环节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学中常存在轻视这一环节的误区,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学习目标聚焦于高阶思维能力""强调方案多元化和犯错零风险氛围""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明确标准和限制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5个方面探寻高阶思维视域下"提出方案"环节的教学原则,并通过案例展示这一环节的教学策略,为STEM课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 杨开城; 陈洁; 张慧慧
    • 摘要: 在教育实践中,能力是以特定知识为基础的,最终表现为知识的临场组合运用。能力常常和课程的目标直接相关,属于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课程能力目标作为一种能力表征,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指引,对它的描述除了要反映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能力所对应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能被清晰表达且易于分解组合,如此才能有利于将能力(目标)转化为课程对象(手段)。受LACID学习目标表征的启发,我们针对课程目标的要求,提出一种能力解析的新方法:能力建模。能力建模通过绘制课程知识建模图、分解宏观能力目标、提取叶子能力结点、补充中间能力结点,形成能力建模图,将具体能力及其相关知识的真实关系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但可以满足课程开发者课程目标表征的需求,还可以帮助课程分析者分析和评估某个具体课程在目标—手段一致性等方面的表现,是课程开发与课程分析的数据基础。此外,能力建模图还有助于廓清某项具体能力的内涵,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能力内涵的表达方式。
    • 袁思情
    •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美国“飞向火星”STEM课程作业为素材进行案例分析,主要介绍该作业系统的目标导向、主体设计、实施策略及评价体系,以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提供新思路。
    • 蒋波
    • 摘要: 随着STEM学科的发展及其承担的育人功能内在需要,教师需要要进一步思考,基于本学科的育人目标,精选那些有价值的“真问题”。有价值的“真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生活,要基于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同时,STEM课程的驱动性问题设计要指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要具备情境性、复杂性、动态性与创新性,要关注从哪里来、怎么转换、到哪里去,最终将问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 蔡英娟
    • 摘要: 通过“探究学校厨余垃圾处理方案”的案例展示,将生活实践情境融入教学,从特定情境中逐步探索STEM课程的设计路径,在提供结构化方法和操作流程的同时,清晰地呈现STEM教育理念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 李凤
    • 摘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建构、创造STEM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立足于“儿童视角”,开发乡村小学STEM课程,要从“无设计”转向“再设计”、从“粗设计”走向“精设计”、从“约设计”到“越设计”。着眼于乡村小学实际,用心开发STEM科学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力、探究力和实践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综合素养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