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金属氧酸盐

多金属氧酸盐

多金属氧酸盐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7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380342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2009年中国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等;多金属氧酸盐的相关文献由212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恩波、王维、周百斌等。

多金属氧酸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80342 占比:99.81%

总计:381053篇

多金属氧酸盐—发文趋势图

多金属氧酸盐

-研究学者

  • 王恩波
  • 王维
  • 周百斌
  • 王力
  • 王晓红
  • 林深
  • 胡长文
  • 许林
  • 刘宗瑞
  • 彭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欢; 郁佳; 张陈成; 梁志结; 毛庆辉
    • 摘要: 探讨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防紫外线与热稳定性。用柠檬酸和次亚磷酸钠的混合溶液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再在改性棉织物上原位生长多钒酸盐、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得到了多钒酸盐基棉织物和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基棉织物。测试了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防紫外线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多酸基棉织物的紫外线防护系数均由原棉织物的8.56提高到了100+,UVA和UVB透过率均降至5%以下;经800°C热分解,多钒酸盐基棉织物和多钨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基棉织物的残炭率从原棉织物的13.98%分别上升到47.50%和36.97%。认为:制备的两种多酸基棉织物均具有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 丁小梅; 董怡博; 王力; 王芳
    • 摘要: 本文合成并表征P_(2)Mo_(17)Ni、P_(2)Mo_(17)Cr、P_(2)Mo_(17)Co和P_(2)Mo_(18)4种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不同多酸浓度和不同扫速下4种多酸水溶液的电化学性能,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不同浓度的酪氨酸酶,研究多金属氧酸盐水溶液对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研究果表明:4种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均属于扩散控制过程,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且响应电流与酪氨酸酶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P_(2)Mo_(17)Ni的检测效果是4种化合物中最优的。通过计时安培曲线可知P_(2)Mo_(17)Ni对酪氨酸酶的最低检出限(S/N=3)可以达到0.4095 U/mL。将此方法应用于对虾中酪氨酸酶含量的检测,样品的回收率为98.0477%~99.5872%。此方法的选择性好,在多种干扰物质共存时,其检测结果几乎不受影响。这说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为用此法检测南美白对虾及其它水产品中的酪氨酸酶含量,进而实现对它们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邹琴琴; 赵婕; 史振雨
    • 摘要: 选择水热合成法进行实验,制备出了一个新的12-磷钼酸基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Ag(H_(3)L)(H_(2)X)(PMo_(12)O_(40))]·3H_(2)O,(H_(2)L=1氢-[3-(4-吡啶基)吡唑]-丙酸;HX=4-(1H-吡唑)-吡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来表征其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2.763(5)A,b=19.593(5)A,c=24.461(5)A,β=121.451(12)°,V=5218(3)A^(3),Z=4。对该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性质进行了研究。
    • 王潮; 王宇; 蒋战果
    • 摘要: 基于过渡金属连接的纯无机多酸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性高、协同性好等优点,在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本文以Paradodecatungstate-B阴离子[H2W12O42]10−为构筑单元通过水热合成法在80°C下原位合成了一例新的三维纯无机多酸框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SC-XRD)、粉末X射线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其结构。
    • 杨爽; 何承运; 游文武; 李艳周
    • 摘要: 类过氧化物酶是一种既有化学材料的特性又有类似于天然过氧化物酶催化效率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的人工模拟酶。类过氧化物酶具有易制备、成本低、高稳定性和酶催化性能佳等优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天然酶的不足,成为化学、材料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多金属氧酸盐(POMs)及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能。本文重点综述了各种结构类型的典型多酸材料及其功能复合材料在类过氧化物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多酸材料模拟酶未来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及前景。
    • 刘肖依; 黄洁云; 孙嘉慧; 宁攀; 刘建彩
    • 摘要: 多金属氧酸盐因其可调控的化学组成、丰富的电子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而成为非常有应用前景的一类材料。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被用于设计多种多样的功能材料,在电学、催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检测由于其响应时间快、成本低、灵敏度高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和生物分子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多金属氧酸盐晶态材料和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 陈慧娜; 李新雄; 郑寿添
    • 摘要: 铌多酸三维框架材料是近年来无机合成化学与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类材料不但可以将铌多酸的优异特性与框架结构的优点复合起来,而且在光催化、主客体化学、能源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铌多酸三维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了该类材料的合成策略、结构调控、性质及应用探索.此外,还对当前该类材料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喻莉; 梁钦
    • 摘要: 合成并表征了一个铜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Cu_(5)(OH)_(4)(H_(2)O)_(2)(A-a-SiW_(9)O_(33))_(2)]^(10-)(化合物1),并首次将其用于电催化水氧化体系中进行催化产氧。化合物1不仅在pH值为4.2的酸性环境下具有产氧活性,而且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恒电压电解、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等考察了化合物1在电催化过程中和对应简单金属盐(CuCl_(2))在催化行为和催化能力上的区别,从而验证了化合物1在参与的电催化体系中是真正的产氧活性物种。
    • 冯业芹; 秦琳; 张峻豪; 符方玉; 李慧杰; 相华; 吕红金
    • 摘要: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全人类的严峻问题,太阳能驱动水分解制备清洁可再生的氢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近年来环境友好的光驱动制氢方式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太阳能驱动水分解体系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在于研发高催化活性且廉价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作为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多电子转移催化剂,廉价过渡金属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因其合成策略丰富多样,原子结构明晰以及物化性质可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催化水分解的研究中.其结构中的缺位多酸配体具有可逆的电子存储能力,因而可被用作多电子存储海绵,而过渡金属中心则可以作为催化活性位点,这种特殊的协同工作机制可有效促进催化反应中的电荷分离并延长电子的寿命,更利于催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虽然目前文献中有较多关于廉价3d过渡金属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水还原催化剂的报道;然而,现阶段基于廉价过渡金属铜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在光驱动分解水制氢领域的研究较少.这主要受制于理论计算得出的传统结论:氢原子在铜原子上的氢吸附吉布斯自由能比较高,可能会导致铜基催化剂具有比较低的产氢活性.本文合成了轮型二十核铜取代多金属氧酸盐水还原催化剂K_(12)Li_(13)[Cu_(2)0Cl(OH)_(24)(H_(2)O)_(12)(P_(8)W_(48)O_(184))]·22H_(2)O(K_(12)Li_(13)-Cu_(2)0P_(8)W_(48)),然后通过简单的阳离子交换制备了其四丁基铵盐(TBA-Cu_(2)0P_(8)W_(48)),红外表征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能够完整地保持其阴离子结构.利用[Ir(ppy)2(dtbbpy)][PF_(6)]作为光敏剂,三乙醇胺(TEOA)为牺牲试剂和TBA-Cu_(2)0P_(8)W_(48)为催化剂构筑光催化体系,反应5 h后产氢转化数达到~2892,120 h后高达~13400.此外,稳态和瞬态荧光猝灭光谱表明,激发态的光敏化剂既可以被TBA-Cu_(2)0P_(8)W_(48)氧化型猝灭,也可以被TEOA还原型猝灭,其中后者占主导.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光催化过程中,TBA-Cu_(2)0P_(8)W_(48)分子催化剂上有Cu离子缓慢解离到反应溶液中,但其光催化产氢的主要催化活性物种仍具备分子催化剂的骨架结构.本文不仅对多核铜基分子化合物能够高效地催化光驱动产氢提供有利证明,而且为探索更多廉价铜取代多金属氧酸盐在太阳能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梁宇; 刘欢; 宫丽阁; 王春晓; 王春梅; 于凯; 周百斌
    • 摘要: 以H_(4)SiW_(12)O_(40)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联咪唑修饰的超分子杂化物,经元素组成和热重分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o(bim)_(2)(H_(2)O)_(2)][H_(2)SiW_(12)O_(40)]·2H_(2)O(bim=联咪唑)(1).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杂化物是由[H_(2)SiW_(12)O_(40)]_(2‒)、[Co(bim)_(2)(H_(2)O)_(2)]_(2+)和2个H_(2)O组成,各组分之间通过氢键或超分子作用形成一维(1D)~三维(3D)结构.分别以玻碳、碳布和泡沫镍为集流体的三电极体系,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杂合物1的比电容分别为350.09,107.02和186.83 F/g;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分别为94.5%,92.8%和95.1%.动力学分析显示,该化合物的电荷存储机制是以表面控制电荷为主.在对称纽扣电池体系中,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其比电容为80.00 F/g;在0.75 V的电压窗口中,功率密度为130.83 W/kg时,其能量密度为9.41 W·h/kg;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2.4%,表明合成的杂化物是一种较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候选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