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学
城区小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23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四川教育、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基础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等;城区小学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海燕、张富丽、张郑伟等。
城区小学
-研究学者
- 高海燕
- 张富丽
- 张郑伟
- 景亚琴
- 杨斌
- 丁国忠
- 丁意恬
- 万琼英
- 付跃生
- 代麒麟
- 任庆
- 任晓辉
- 任海龙
- 伍永仁
- 伍穗生
- 何小平
- 余小刚
- 侯润林
- 侯良
- 修海玲
- 傅松波
- 兰晓艳
- 兰杨林
- 冯泽华
- 刘丹
- 刘冬梅
- 刘娜
- 刘玉洁
- 刘红霞
- 化浩
- 吕志坚
- 吕昌民
- 吴超南
- 周兰林
- 周勇
- 周捷
- 周阳
- 唐洪宾
- 姚宗智
- 孙文斌
- 孙琼芳
- 孙秀敏
- 左明芳
- 常青
- 庄素芳
- 张义
- 张亮生
- 张刚
- 张均守
- 张思绮
-
-
张刚;
汪春燕
-
-
摘要:
活动场地不足是当前许多老城区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浙江省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创新体育活动载体,实施“一班一品”大课间,让学生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以棋类特色项目为依托,开展棋类普及授课,形成特色项目的三级训练网络,不断探索深化体教融合的路径,提高体教协同育人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城区小学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之路。
-
-
修海玲
-
-
摘要: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创建于1989年,是一所城区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习惯为切入点,以办学质量为生命线,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从家教理念、亲子关系、家教技能、生活指导等四个维度落实家长课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按照整体性、有效性、动态性的原则,不断加大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以及实施过程的优化整合,提升家校合作育人实效。
-
-
郑丹
-
-
摘要:
在小学阶段实施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劳动场所缺失以及劳动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通过分析城区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展长周期的校内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其他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校社联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
-
张义
-
-
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也承担着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劳动”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一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其体验到劳动价值,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念,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区小学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以期能给相关教学者以借鉴。
-
-
王燕
-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一校一品”模式,旨在将各种新兴运动引入校园,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锻炼成效,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此,该文以庄浪县城区小学为例,分析了“一校一品”模式下构建特色体育课程的相关策略。
-
-
袁权
-
-
摘要:
校园足球课程是一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目的的课程,提升校园足球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升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但在现阶段的城区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校园足球却并未有效发挥其作用。
-
-
化浩
-
-
摘要:
小学体育课曾一度被认为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课和竞技课,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重技能轻理论、重室外轻室内、重体质轻价值、重竞技轻实用等方面的教学问题,致使体育课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从理论与技能并重、技能与价值并重、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发展并重等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动小学体育与德智美劳等多学科的融合育人,进一步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长足发展。
-
-
周捷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区小学以其特殊的环境,除了做好智育之外,还应重视德育,充分利用家校共育的途径,创新德育新模式,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
-
-
-
摘要:
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是西湖区一所中等规模的城区小学,始建于1989年,是翠苑二区、三区的配套国有完全小学。学校现有班级22个,学生905名,教职员工55人,专任教师53名。历经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经过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浙江省乒乓球特色学校、杭州市科普基地、市雏鹰红旗大队、区文明单位、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区校风校纪校貌最佳学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