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铁振动

地铁振动

地铁振动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铁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19633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第一届全国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地铁振动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维宁、楼梦麟、刘笑天等。

地铁振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9633 占比:99.89%

总计:119767篇

地铁振动—发文趋势图

地铁振动

-研究学者

  • 刘维宁
  • 楼梦麟
  • 刘笑天
  • 宋东升
  • 宋波
  • 王建秀
  • 王文斌
  • 陈青生
  • 高盟
  • 何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旭东; 马笑遇; 叶海坪; 俞波; 刘德声; 袁宗浩
    • 摘要: 对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振动以及减振措施进行研究,首先,应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无限元隧道-土耦合模型;然后,在模型中采用单位正弦荷载进行激励,分析地表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幅值;最后,比较了地铁隧道空沟及填充沟在不同列车荷载激振频率、隔振沟沟深、距离和填充材料等情况下的隔振效果。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空沟的深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很大,深度越深隔振效果越好;对于高频荷载,振动在土体衰减变快,空沟到振源的距离对隔振效果的影响不大;对于低频荷载,空沟到振源的距离增加后隔振效果明显;填充沟的填充材料刚度是影响隔振效果的关键因素,隔振材料刚度越小,其隔振性能越好。同时对实际地铁荷载进行分析,利用实测钢轨加速度获得轮轨间动力作用力,将其施加至有限元模型中,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填充沟的减振效果,验证了填充沟减振措施在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
    • 谢伟平; 刘少武; 许暮迪
    • 摘要: 为研究地铁荷载作用下砖石古塔的振动响应和安全性,以武汉洪山宝塔为研究对象,对该塔进行地脉动测试,基于随机振动理论计算其前2阶自振频率与相应振型。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得到模型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参照脉动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校核。基于校核后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塔体各层最高处的水平振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参照国家规范对不同工况下的塔体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宝塔在东西和南北方向的前2阶频率接近,振型也十分相似且均为平动振型。地铁运行引发的古塔振动主频率为0~15 Hz。各层最高处水平振动速度沿楼层高度方向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再增大的趋势,最终在顶层达到最大值。随着振动源水平距离的增加,古塔各层最高处水平向振动速度总体均呈减小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振动放大区。该区域内的顶层水平速度的增幅虽未超过国家规范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振动限值,但由于古建筑对振动速度的变化非常敏感且古建筑保护级别是动态的,类似于上述的增幅对古建筑是潜在隐患,建议在进行地铁线路规划时,应尽量避免将古建筑处于振动放大区内。在选定工况下,洪山宝塔与地铁线路的安全距离为12.5 m。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周边轨道交通的设计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 居炜; 吴宏磊; 周游
    • 摘要: 上音歌剧院结构采用独特的阶梯状隔振层布置方式,通过位于三个不同标高处的124个钢弹簧隔振支座将核心功能区(包括观众厅、乐池和舞台)与地下室结构弹性连接,大幅降低结构的竖向频率,远离地铁振动的主要频率区段。地铁振动控制中采用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两种方法,对工程隔振效果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隔振系统在地铁振动的主要频率区段具有20dB以上的减振效果,地铁过车时引起的铅垂向加速度峰值将减小90%以上。上音歌剧院投入使用前,现场振动实测结果表明,在地铁通过时,北侧舞台最不利部位经隔振后的最大铅垂向振级仅为48.8dB,实际振级减小约20dB,验证了隔振系统的有效性,核心建筑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 蔡子博; 鞠龙华; 彭克群; 王安斌
    • 摘要: 在软土和岩层不同地质条件下采集列车通过时隧道壁及隧道上方地面距隧道中心线水平距离为0、15 m和30 m处的垂向振动,经过Fourier变换和1/3倍频程处理得到振动的频谱特性,分析不同频段振动的传递损失。结果显示,对于软土地质和岩层地质,在传递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振动峰值;振动从隧道壁传至地面0 m时,软土内高频振动衰减较大,岩层内低频振动衰减较大;在地面传播过程中,对于软土地质,在15 m处出现振动放大现象;在30 m测试距离内,12.5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小,在30 m处40 Hz以上的振动在两种地质条件下均衰减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线路上部建筑减振及地铁线路规划提供参考。
    • 王超; 宋波; 卢晨虎; 刁硕; 王道永
    • 摘要: 以北京市地铁2号线及其邻近砌体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在自由场地及建筑物内布置传感器,获取地铁运行时自由场地及建筑物的振动加速度时程,从时域、频域、1/3倍频程频谱振动加速度级及基于烦恼率模型对地铁振动进行分析评价,实测结果表明:地铁运行引起的自由场地的振动随着离振源距离的增加呈衰减趋势,一定距离会出现“回弹现象”;引起砌体建筑物的振动响应随楼层的增高而增加,在中间楼层放大较为明显。自由场地及砌体建筑物振动响应的主频都在40~80Hz频率段,Z振级的变化趋势与时程及频谱分析的结果相一致,63Hz中心频率的计权振动加速度级最大,但符合国际和国内对于居民区及交通干线两侧振动的控制要求。基于烦恼率模型的评价结果与根据标准规定进行的传统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存在差异,但烦恼率模型更为定量化,可作为传统振动评价的参考,可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 兰凯; 黄博
    • 摘要: 地铁上盖建筑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常常受到轨道交通引起的振动以及二次结构噪声影响,对建筑寿命、使用功能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均可能造成损害,需要采取相应减振降噪技术措施。文章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旅客过夜用房为实例,通过隔振设计、施工及现场振动测试,对钢弹簧隔振支座在地铁上盖建筑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工程实践,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钢弹簧隔振支座可以起到很好的减振降噪作用。
    • 金峤; 任玺茗; 孙丽
    • 摘要: 目的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邻近综合体高层建筑的振动影响,从而为以区域化、功能化为特征的大型综合体结构振动适用性设计提供合理评估方法.方法 建立简化有限元模型,模拟地铁列车运行的振动荷载效应,考察地铁轨道中心与邻近综合体结构之间横向距离远近和不同结构总楼层高度对综合体结构的振动影响,分析综合体结构在地铁列车振动激励下的楼层振动响应及其相应的振动舒适度指标.结果 对于结构竖向加速度反应而言,距离在10 m以内,结构竖向峰值加速度反应可达600 mm/s2以上,而距离超过20m,则衰减至300 mm/s2;在距离轨道中心20 m处,总楼层数为10层结构竖向峰值加速度可达到100 mm/s2,总楼层数为34层时,竖向峰值加速度可达到350 mm/s2左右.结论 依据ISO评价标准,可以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尚处在设计阶段的综合体结构预先进行振动舒适度分析和评估,并适时地对“振动敏感区域”的建筑功能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以规避可能发生的地铁振动干扰.
    • 巴振宁; 高愈辉; 梁建文; 田巧焕
    • 摘要: 首先利用CMG-5TCDE一体化强震仪,对天津地铁5号线职业大学站-淮河道站区间沿线进行场地地表振动强度测试;接下来基于实际工程数据,利用ABAQUS建立轨道-道床-隧道-土层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型通过Py-thon程序实现黏弹性边界的设置,并应用DLOAD子程序实现列车轮载的移动施加,最终采用动力隐式分析方法模拟计算场地地表在地铁经过时的振动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地铁经过与非经过时的地表振动强度差别明显,地铁通过时,测点的振动强度显著增大;同时,地铁运营造成的地表竖向振动随距隧道距离的增加衰减较为明显.在振动强度方面,地表Z振级的模拟与实测值相差在2 dB以内;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方面,有限元模拟与实测值相差在5.0×10-4 m/s2以内,预估偏差率仅在4.5%~7%之间.
    • 凌育洪; 吴珊; 古静欣; 郑照怡
    • 摘要: 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了隧道-土体-上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实测振动数据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探究隔振层、垫砂层和碟形弹簧支座对地铁上盖结构隔振的影响.文中以广州地铁三号线上盖的华南理工大学博学楼工程为例,分别设3种隔振方法进行对比:(1)地下室顶板位置设置高1.8 m隔振层,并在隔振层里分别填充刚性材料和柔性材料;(2)地下室底板下设置垫砂层,并以垫砂层的厚度为变量;(3)通过计算,设计合适尺寸的碟形弹簧支座,分别布置在柱底和板内.采用时程分析的直接积分法Newmark-β法进行计算,发现碟形弹簧的隔振效果最优,平均隔振率为11.23%,为地铁上盖工程提供了隔振措施的设计建议.
    • 任巍
    • 摘要: 地铁运行引发的环境振动对周边受振动敏感的博物馆建筑,特别是其内的人员、馆藏文物、文物保护实验使用的精密仪器均会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关于地铁低频微振动对馆藏文物影响及其防护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亟待加强研究力度。本文从地铁振动的产生、传播特性及规律、对博物馆建筑影响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宜采取综合减振措施,有效降低地铁振动对博物馆建筑的影响。文物保护实验使用的精密仪器可在综合减振的基础上设置隔振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