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动荷载

移动荷载

移动荷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6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419863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江苏省地基基础联合学术年会等;移动荷载的相关文献由1295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伟平、陈云敏、徐斌等。

移动荷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9863 占比:99.86%

总计:420461篇

移动荷载—发文趋势图

移动荷载

-研究学者

  • 谢伟平
  • 陈云敏
  • 徐斌
  • 蒋建群
  • 陈震
  • 张军
  • 徐满清
  • 王常晶
  • 王建华
  • 黄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刚; 张玉龙; 任毅; 郭正儒; 潘少康
    • 摘要: 为了研究水下爆炸-移动作用下悬浮隧道管体的变形规律,基于Cole冲击波半经验公式和Vernon气泡运动方程将水下爆炸过程简化为冲击波和气泡脉动作用两个阶段,将公路I级荷载简化为移动荷载序列,通过D′Alembert原理建立了一个考虑水下爆炸荷载、移动荷载以及流体作用的悬浮隧道动力学模型,采用四阶Rungek-Kutta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组,利用已有的数据和公式对模型进行验证,最终讨论爆炸荷载、移动荷载对隧道管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因子?能够极大促进悬浮隧道最大位移的增加;在仅爆炸荷载作用下与?=0.1相比,冲击因子增大2倍和4倍,隧道最大位移分别增大了4倍和10倍;气泡荷载频率随炸药量的增大成指数增大,随爆点水深的增大气泡荷载频率成反比例下降;不同炸药量和水深情况下,气泡荷载频率均小于3 Hz,与隧道低阶频率相近容易导致共振。在水下爆炸和移动荷载作用下,悬浮隧道的最大位移受到移动荷载位置和速度的综合影响,其中车辆以最快速度行驶至跨中时发生爆炸危害性较大。
    • 臧振宇
    • 摘要: 依托某典型高速公路饱和沥青路面,建立移动荷载下路面系统计算模型,考察行车速度、渗透系数、排水边界、模量等因素对水力响应的影响,分析饱和沥青路面水力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车辆荷载加载和卸载过程中饱和沥青路面动孔压表现为增长和消散发展模式,产生挤压和泵吸作用,孔隙水渗流过程中对面层产生循环拖拽和冲刷作用,在沥青面层深度0.05 m范围内容易出现水力损伤。动荷载产生的惯性作用、动孔压梯度形成渗流力产生的挤压和泵吸作用,以及孔隙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拖拽和冲刷作用,是沥青路面产生水力损伤的内在机理。
    • 纪键铱; 王荣辉; 马牛静; 余贤宾; 陈木
    • 摘要: 为验证波动理论在求解梁索组合结构自振特性和冲击响应问题中的适用性,探讨移动荷载下弹性波在结构中的传递特征,利用铁木辛柯梁的横向振动微分方程和拉索的纵向波动方程,推导移动荷载作用下梁索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函数,通过构造回传路径矩阵,得到结构响应的波动解。为解决传统回传路径矩阵法(MRRM)在计算弯曲波传递过程中回传路径矩阵求逆困难的问题,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思想(DFT),推导出结构瞬态响应的级数解,并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数值算例对改进后的MRRM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30 km/h的车速下,使用本文算法计算得到的跨中最大动应变和有限元结果偏差为5%,与试验结果相比偏差8%;在40 km/h的车速下,理论最大值与有限元偏差为4.0%,与试验结果相比偏差9.8%。最后,以梁索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使用本文算法计算,得到结构前5阶自振频率与有限元结果最大偏差为0.29%,前2阶自振频率偏差为0。进一步分析移动荷载下梁索组合结构的波动响应特点,将理论结果与有限元数值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可推知,本文算法在计算移动荷载下桥梁结构的瞬态波动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结构频谱分析发现,移动荷载下,铁木辛柯梁中弯曲波主要为频率分量低于结构2倍自振频率的低频响应。在改进后的MRRM基础上探索基于结构自振特性的频域合理选取准则,进一步提高了MRRM法求解波动响应的计算效率。
    • 项贻强; 高超奇; 杨云深
    • 摘要: 为研究任意边界条件连续梁的动力响应问题,建立了两端任意约束中间弹性支撑梁的力学模型,给出了求解其振动频率的方法,并采用振型叠加法推导了其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的理论解。通过编写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进行求解,结合算例用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与精度以及适用范围。分析了边界条件对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端任意约束中间弹性支撑连续梁的高阶模态与两端简支或固定支撑的连续梁明显不同,由于边界条件为弹性,其高阶模态曲线边界处的幅值反而更大;在移动荷载作用下,梁体向下动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跨中,而向上动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梁端,同时梁体在各个截面处均交替出现了正弯矩和负弯矩,跨中位置处的正弯矩和端点处的负弯矩最为显著;当荷载的移动速度增大时,跨中位移的波动周期也越长;对比不同的边界条件,两端弹性支撑的跨中挠度变化幅值介于两端固支和两端简支之间,两端线弹簧刚度主要影响结构的振动幅度,而转动弹簧刚度则对结构的最大振动位移影响更为明显。
    • 杨长卫; 袁成; 瞿立明; 丁选明; 刘伟斌
    • 摘要: 为了研究路基在不同速度下由车辆荷载引起的动态响应,建立了比例为1:10的模型实验,以测试不同列车速度下路基的加速度和土压力。使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通过FORTRAN子程序来施加列车移动载荷,建立与模型实验相同尺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模型实验和有限元方法的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方法的数据和结论。该有限元模型也为模型实验提供了补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加快,路基的峰值加速度和土压力也随之增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路基的垂直加速度远大于轴向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另外,土壤的弹性模量和轨枕间距也对加速度有影响。
    • 张春丽; 康彦冰; 杨鑫鑫; 祝彦知
    • 摘要: 为了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正交各向异性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和FORTRAN语言,建立了正交各向异性饱和地基模型,分析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正交各向异性饱和地基的位移、应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的弹性模量、荷载振动频率、荷载移动速度对饱和地基的竖向位移均有明显的影响;荷载的变化对土体孔隙水压力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大,土体的竖向正应力最大值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该研究成果为路基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 李家俊; 范英
    • 摘要: 为了对路面结构在实际车辆荷载影响下的工作状态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对现有道路结构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弯沉及应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车辆荷载荷载参数换算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应用ABAQUS建立路面结构的模型,使用DLOAD子程序实现车辆荷载的移动,分析了不同车速、不同轴载作用下的路面面层弯沉及应力变化情况。结果得出:随着车速的增加,路表弯沉值,上、下沥青面层的层底正应力、拉应力值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在70 km/h左右,各项指数反趋势增长;随着车辆轮胎接地压强的增加,路表弯沉值,上、下沥青面层的层底正应力、拉应力值显著增大。
    • 曹丹丹; 朱铭; 张嘉; 张金喜; 赵延庆
    • 摘要: 为对沥青路面结构性能衰减演化分析提供参考,以不同基层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态反演方法在路面结构性能衰减研究中的可行性.首先,收集了实验路段2010年和2015年的实测弯沉数据,采用动态和静态方法进行路面力学参数反演,分析反演结果在服役期的变化趋势.其中,动态方法采用谱单元法进行沥青路面动态黏弹分析,以弯沉时程曲线构造力学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得到沥青层的复数模量和其他结构层的弹性模量.静态方法以层状弹性理论作为正分析方法,以弯沉盆进行反演得到各结构层的弹性模量.继而采用动态反演力学参数进行移动荷载作用下的路面分析,计算了基层层底和沥青层层中的应力、应变等力学响应,分析了力学响应随服役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反演结果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15年的静态反演结果甚至大于2010年的结果;动态反演结果比静态反演结果更加稳定,参数变化趋势可以客观描述路面结构性能的衰减,而且与基于动态反演参数的路面力学响应变化趋势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动态反演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实测弯沉信息,有效避免模量窜层引起的静态反演结果误差,为路面结构性能衰减演化分析提供了便利和途径.
    • 臧小双; 金瑞; 武文永; 樊伟
    • 摘要: 文章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路面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动载模型,调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用户子程序VDLOAD模拟移动荷载,分析不同车速下的最大板底拉应力和面层最大竖向位移、同一车速下不同超载率的板内最大剪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行车速度的提高会降低装配式面板的板底拉应力以及面层竖向位移;同一车速下,随着荷载的增加,面板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将增大。
    • 曾勇; 李学钦; 张路; 况杨; 李强
    • 摘要: 在轨道交通桥梁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桥面板的结构特点以及轨道车辆荷载大小的时变性,桥面板往往处于较为复杂的时变三轴应力状态,现行规范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其设计与施工,针对轨道桥梁桥面板的深入研究也较为匮乏。为了对其应力特征进行研究,借助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节段模型疲劳加载试验得到了桥面板、U肋及横隔板处的测点应力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路径上和不同位置处的试验数据总结出桥面板在桥梁服役阶段各关注细节的应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桥面顶板测点的应力水平随着与U肋的距离愈来愈远而大幅降低,U肋处测点距桥面顶板的距离大小对该处应力水平的影响更大,横隔板处测点的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桥面板-横隔板-U肋三者共同连接区域。针对各连接部位较多处于应力集中状态这一普遍现象提出在U肋内增设内隔板的改进措施,ANSYS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当内隔板采用三面围焊时可以有效改善应力集中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