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专利文献56568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阮宏华、吴春艳、唐旭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5686 占比:99.98%

总计:565772篇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研究学者

  • 阮宏华
  • 吴春艳
  • 唐旭
  • 李艳
  • 计小江
  • 邹冬生
  • 陈义
  • 仇少君
  • 付美云
  • 冯育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玉凤; 席守鸿; 谭玲; 覃林
    • 摘要: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科学参考。在马尾松林、红锥林及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随机设置样地,并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样,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MBC和MBN,利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不同林分与土层对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的影响及其主导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果显示:(1)3个研究林分之间的土壤MBC、MBN、MBC/SOC及MBN/TN无显著差异,但各林分的土壤MBC和MBN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而土壤MBC/SOC与MBN/TN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林分而异。(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土壤MBC、MBN与土壤SWC、SOC及S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可得结论: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摘要: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植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湿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支撑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该现象的内在机制仍缺乏系统阐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研究团队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了129篇文章中通过氯仿熏蒸提取或培养法测定的水稻土(>1700个)和水旱轮作(>1100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数据,对其进行了荟萃分析,并与邻近旱地土壤(>360个)进行比较。
    • 皮义均; 王小利; 段建军; 何进; 林仕芳; 龙大勇; 张利武
    • 摘要: 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间作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种植方式为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和玉米/大豆间作(IN),施肥处理为不施肥对照(ck)、化肥+有机肥配施(0.5 NPM)、单施化肥(NP)、单施有机肥(M)。结果表明,间作及施肥下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MB)、SOC累积矿化量、SOC累积矿化率均显著相关。SOC矿化速率符合对数函数。矿化前,施肥显著提高SOC含量;IN、0.5 NPM及M处理均显著增加SMBC与qMB;M处理SOC累积矿化率最低。矿化后,M处理SOC、SMBC降幅最大;SOC累积矿化量与SOC累积矿化率、SOC,SMBC变化值与qMB变化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条件下,间作、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SMBC含量,降低SOC矿化率、增强SOC稳定性。“间作+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固碳培肥。
    • 何华; 杨小春; 张娇
    • 摘要: 为了解滴灌条件下毒死蜱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种植作物、代森锌消毒和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毒死蜱的分布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于表层的毒死蜱在施用初期主要残留在10 cm以上土层,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生降解并向下迁移。土壤中3,5,6-三氯-2-吡啶酚(TCP,毒死蜱的主要代谢产物)含量在0.1~1.5 mg·kg^(-1)之间,施药30 d后,40 cm土层中毒死蜱和TCP均有检出。不同处理下,毒死蜱含量在10 cm以上土层存在较大差异,TCP含量在20 cm以上土层存在一定差异。消毒抑制毒死蜱的降解,作物根系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毒死蜱的降解。土壤含水率对10 cm土层毒死蜱含量有较大影响,在未消毒和种植作物处理中,最强的毒死蜱降解分别发生在土壤含水率为80%和70%处理中。毒死蜱和TCP对微生物以抑制作用为主,不同处理的抑制程度不同。毒死蜱在低浓度时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高浓度时存在抑制作用,作物的存在减弱了毒死蜱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毒死蜱的降解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关,种植作物改变了毒死蜱和土壤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代森锌消毒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激活作用,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 黄雄俊; 刘君成; 温鑫鸿; 游巍斌; 巫丽芸; 刘进山; 蔡昌棠; 何东进
    • 摘要: 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W.C.Cheng)Hu ex C.N.Page]纯林、长苞铁杉-青冈(Quercus glauca Thunb.)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混交林和长苞铁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ere)J.Houzeau]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型林窗内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种长苞铁杉林林窗和非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的季节差异总体达到了显著水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高于夏季和秋季;林窗的形成可明显提高土壤MBC含量,林窗与非林窗间的土壤MBC含量差异总体达到了显著水平,大部分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高于非林窗,而林窗间的土壤MBC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各林窗内土壤MBC含量在不同林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长苞铁杉纯林相比,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春季和秋季的大、中林窗内土壤MBC含量较高,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春季和夏季的大、小林窗内土壤MBC含量较高。总体上看,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长苞铁杉纯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38。综上所述,相较于长苞铁杉纯林和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林窗内的土壤MB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较高,这2种混交林以及林窗的形成均能较好地改善林内小气候,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保护区内长苞铁杉林的土壤碳循环过程。
    • 付德刚; 高赞东; 韩敬; 汪晓红; 郑惠中; 赵文太; 戴风龙; 亓军霞; 许景伟; 囤兴建; 李辉
    • 摘要: 选择鲁中山区华山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纯林和侧柏-黑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指标和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华山林场典型林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为强变异,土壤pH值呈酸性。2)相同林分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侧柏纯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侧柏-黑松混交林。3)侧柏纯林中,林分密度1950株/hm^(2)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3000株/hm^(2)的1.15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为3000株/hm^(2)的85.99%。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养分情况的指标;土壤有效磷含量,可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pH值,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说明研究区域内土壤磷转化与氮素循环、有机质代谢关系密切。
    • 张小磊; 齐庆超; 李雅; 裴颖春; 李春发; 王业宁
    • 摘要: 为了解小浪底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利用2018年6—8月265、255、245 m高程以及对照高程(275 m)6期采样点数据,对不同淹水背景下消落带落干期SMBC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消落带落干期SMBC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比值(SMBC/SOC)在同一高程下随时间推移整体呈降低趋势,且上土层(0~10 cm)SMBC含量与SMBC/SOC值均高于下土层(10~20 cm)SMBC含量与SMBC/SOC值,其在土壤垂直深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在不同高程SMBC含量及SMBC/SOC值均差异显著,表现为在245 m高程数值较低,在265、255 m高程数值明显升高并高于275 m高程的数值,表明短期、中期淹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而长期淹水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小浪底库区消落带SMBC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SOC含量、全氮含量显著相关,其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微生物活性对消落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 李晓英; 周惠民; 李畅; 何丽斯; 刘晓青; 肖政; 陆海飞; 苏家乐
    • 摘要: 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南京市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结果 显示:土壤pH整体呈碱性且容重偏大;公园绿地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道路绿地;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显著高于居住区和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土壤结构和养分均优于道路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和pH无显著相关性,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勤松土,合理施肥,增加枯枝落叶等凋落物覆盖,提高土壤养护管理水平对修复城市土壤生态和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 刘放; 吴明辉; 魏培洁; 贾映兰; 陈生云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是反映土壤质量和碳氮循环机制的重要指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疏勒河源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mg/kg)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mg/kg)的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和土层(0-10、10-20、20-30、30-40、40-50 cm)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1)不同土层SMBC均表现为春季开始逐渐升高、夏季达到最大值、秋季逐渐降低、冬季值最小,而SMBN春季开始逐渐降低、夏季值最小、秋季逐渐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2) SMBC、SMBN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0-10 cm层SMBC、SMBN显著高于40-50 cm层,且SMBC、SMBN0-10cm层的季节变幅显著大于40-50 cm层.(3)0-50 cm土层SMBC/SMBN表现为春季开始逐渐升高、夏季达到最大值、秋季逐渐降低、冬季值最小,其季节变化范围为8.77-23.59,处于较高水平.(4)SMBC、SMBN、SMBC/SMBN的季节和土层变化主要受植被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5)各土层SMBC/SOC均表现为春季开始逐渐升高、夏季达到最大值、秋季逐渐降低、冬季值最小,而SMBN/TN春季开始逐渐降低、夏季值最小、秋季逐渐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除夏季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外,SMBC/SOC与SMBN/TN均表现为0-10 cm层显著高于40-50 cm层.(6) 0-50 cm土层SMBC/SOC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且其季节变化范围为0.58%-1.18%,而SMBN/TN秋冬季显著高于夏季且其季节变化范围为0.39%-0.72%.综上,季节变化和剖面深度均对SMBC、SMBN产生显著影响且0-10 cm土层对SMBC、SMBN的累积能力最强.
    • 王晓丽; 温军; 马玉寿; 王彦龙; 施建军; 周华坤
    • 摘要: 返青期休牧可以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研究不同休牧期可对休牧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尤其是在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对不同返青休牧期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为评估休牧措施及草地土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返青期设置了放牧(CK)和4个休牧期(20、30、40、50 d)共5个试验处理,采用Biolog-Eco微平板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返青休牧期下土壤碳代谢的变化,同时测定了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返青期休牧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有CK>30 d>40 d>50 d>20 d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依次为羧酸类>氨基酸类>糖类>酯类>醇类>胺类,且不同返青期休牧处理下微生物对醇类的代谢差异显著(P=0.028),休牧20 d显著高于40 d和50 d.培养第1天在休牧20 d处理下Simpson(D)、Shannon(H)、McIntosh指数(U)都较其他处理高.培养第11天CK处理下,碳代谢功能多样性较高.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91.1%的变异,其中土壤有机碳解释了8%的变异,且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代谢(P=0.038).在试验初期,不同休牧期土壤碳代谢特征差异不显著,且放牧措施有提高碳源利用活性,仅醇类代谢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是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